5.12地震排查报告
mg21
mg21 Lv.2
2008年12月02日 11:20:44
来自于地质勘察
只看楼主

根据国土资源部四川省5.12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工作部署,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省内地勘单位在内蒙、福建两省部分地勘单位的协助下,对5.12大地震波及我省的受灾市州县及时开展了地质灾害排查。“甘肃省徽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排查”项目由甘肃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承担完成。一、任务来源此次工作主要任务依据为国土资电发【2008】40号文及甘国土资发【2008】81号文。二、目的任务本次工作目的是对徽县县域内现存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别是“5.12”地震引发的重要隐患点进行实地调查、评价,对其危害性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建议,对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类的隐患点逐一落实防灾措施,具体任务为:

根据国土资源部四川省5.12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工作部署,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省内地勘单位在内蒙、福建两省部分地勘单位的协助下,对5.12大地震波及我省的受灾市州县及时开展了地质灾害排查。“甘肃省徽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排查”项目由甘肃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承担完成。
一、任务来源
此次工作主要任务依据为国土资电发【2008】40号文及甘国土资发【2008】81号文。
二、目的任务
本次工作目的是对徽县县域内现存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别是“5.12”地震引发的重要隐患点进行实地调查、评价,对其危害性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建议,对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类的隐患点逐一落实防灾措施,具体任务为:
1、对地震引发威胁居民聚集区、村庄、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的崩塌、滑坡、地裂缝、泥石流潜在发育区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性和潜在危害(险情)进行初步评估。
2、对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
3、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划分危险区,提出进一步监测、避让、搬迁措施建议。
4、对灾后重建选址提出地质环境安全性建议
三、排查工作方法及评价方法
此次排查工作利用GPS、测绳、卷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测量工具和数据化处理设备,结合囊括徽县全境的1:5万地形图和《甘肃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2004)等基础地质资料。现场定位记录、实地丈量计算,重点对调查区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和重要隐患点进行了排查评价,调查评价技术标准依据主要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技术要求》(2006修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四、工作量完成情况和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控制程度的评述
本次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野外工作自2008年5月24日开始,至2008年6月3日结束,历时11天,共排查乡镇15个,排查区域累计总面积2620km2,排查覆盖范围达到逐乡逐村,排查区域和人口分别占全县行政区面积和人口总数的97%、70%。所有排查出的隐患点均在现场以书面文件形式向基层政府发放了“徽县地质灾害灾情告知书”,告知内容包括危害程度、灾害级别、预警意见、防范措施、避灾路线;对灾情严重、为害危害程度严重的隐患点,由基层政府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避让并转移财产。已处置的隐患点占排查总数的100%,详见附表2。
免费打赏
mg21
2008年12月02日 11:21:12
2楼
五、调查区交通位置及社会经济概况
1、交通位置
徽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东部,东连两当县,南接陕西省的略阳县,西与成县、西和县接壤,北与天水市的秦城区、北道区毗邻,地理坐标:东经105°34′29″-106°26′53″,北纬33°32′53″-34°10′33″。全县东西长75.7km,南北宽69.3km,总面积2697.24km2。
县内交通网密布,宝成铁路线、国道316线、江武(江洛镇-武都县)公路是本区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县乡级公路四通八达,北部地区有剡麻、高太、永太路与国道316线连接,中西部地区有华双、江武、伏草公路,南部地区有徽白、徽谈公路与宝成铁路相通,东部有永杏、柳江公路,全县18个乡镇的249个行政村中有237个行政村994个自然村通汽车。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徽县隶属陇南地区,全县共辖15个乡(镇),249个行政村,1224个村民小组。截止2001年总人口21.58万人,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为回族,集中聚居于东关回族乡,全县平均人口密度79人/km2,最密集的城关镇为1213人/ km2。
徽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以粮食种植为主,兼而发展工矿业、林业、畜牧业、中药材等。至2001年底,全县有耕地面积38.0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4%,人均耕地1.76亩,耕地以旱地为主。25°以上坡地7.3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9.3%。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稻谷、玉米、高梁、大豆、马铃薯、胡麻、油菜,葵花、大麻、甜菜、烟草、药材等。区内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部丘陵区相对较富,南、北山区贫穷。
据《甘肃省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2001年)显示,200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为6.3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畜牧、渔业)3.15亿元,第二产业(包括工业,矿业等)1.57亿元,第三产业(包括交通、邮电通信、服务业等)1.65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557.29元。
回复
mg21
2008年12月02日 11:21:43
3楼
第一章 地震对地质环境的破环
徽县位于西秦岭南麓,地形受秦岭纬向构造控制,山体多东西走向,整体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最高峰天子山海拔2330m,南部最高峰望天梯山海拔2314m,最低为嘉陵江下游河谷区,海拔730m左右,中部地区海拔1000m左右。北部山区山峦起伏,坡面平缓,河谷浅切,山间开阔,沟壑较宽,河床较平;南部区群山地伏,层峦叠嶂,峭壁险峻,峡谷幽深,山体相对高差多在800m-1000m之间。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在甘肃徽县境内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区内地形地貌、水系、森林植被等生态地质环境及城镇村庄所处的地质环境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环。
地震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徽县境内所有乡镇均有灾情发生。其中该县南部嘉陵、虞关、大河店3个乡镇由于峰峦叠嶂、谷坡陡峭、地势狭窄而受灾严重;县境中部徽成盆地的江洛、泥阳、栗川、伏镇、城关、东关、水阳、永宁、柳林9个乡镇地形起伏总体较缓,河谷浅切,山间开阔,沟壑较宽,河床平坦,次生地质灾害少于南部低山区,受灾程度略轻;北部低山区麻沿河、榆树、高桥3个乡镇山峦起伏,谷坡平缓,次生地质灾害发育较少,地质环境破环程度轻微。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导致徽县地形地貌、水系、森林、城镇地质环境形成显著变化的地段为嘉陵江嘉陵镇河道沿岸;洛河流域大河店乡山区;嘉陵江虞关乡两岸山区。在嘉陵江徽县境内嘉陵镇-虞关乡许坝村约5km范围内,强烈地震致使嘉陵江河道两岸山体松动垮落,引发3处基岩崩塌和多处危岩体,危及铁路、公路、村庄等设施,河道内崩塌堆积体总方量约4.3×104m3,其中1号崩塌体体积约3.5×104m3,崩塌从170m高山坡散落,堵塞嘉陵江,形成堰塞湖1处,回水长度约3km,水深5-10m,蓄水量约60×104m3,除险前堰塞湖水位曾几乎淹没徽虞公路路面,2号崩塌位于1号崩塌体南侧200m109隧道中部,体积约0.5×104m3,3号崩塌体从1号崩塌体南侧400m处160m高的山坡坠落,体积约0.3×104m3,堆积在宝成铁路上和嘉陵江河道,砸中2043次油货混运列车,列车车头及油罐起火,火车司机重伤1人、轻伤1人。虞关乡政府后嘉陵江右岸山体崩塌落石砸毁办公用房1间,迫使乡政府搬迁。大河店乡柳树村崩塌损毁村庄1处,致死2人,重伤3人,该处村民整体搬迁。
此次地震灾害在徽县境内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累计毁坏森林、农田545.5亩,铁路隧道1处,砸损火车1列,造成死亡3人,受伤6人,受灾人数6573人。直接经济损失3700万元。
回复
mg21
2008年12月02日 11:22:06
4楼
第二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第一节 震前地质灾害
一、地质环境条件
1、气象水文
徽县地处大陆腹地中纬度地带,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少,夏季温和多雨,降雨以雷阵雨为主;春季气候变化剧烈,秋季则比较平缓。据徽县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统计,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2.6℃,多年平均降水量750.9mm,降水年际变化大(图1-1),最多年份1983年为967mm,最少年份1997年为458mm。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图1-2),全年降水集中在7-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50-58%。降雨多以暴雨和连阴雨的方式出现,最大日降水量138mm,每小时最大降水量为64.1mm。本区降水具明显的地域差异,东西部偏少,南部山区最多,北部(老爷山)山区次之(图1-3),总体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大,垂直分布是随高程增高而增大,南北山区多于中部河谷丘陵区。
回复
mg21
2008年12月02日 11:22:42
5楼
徽县河流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一江五河”构成区内水文网络,嘉陵江为过境最大河流,长40.2km,除麻沿河汇入成县青泥河外,其余永宁河、洛河、西河、东沟河四条河流直接汇入嘉陵江。全县大小河流645条,全长2261km,河流密度0.83km/km2,年径流总量19.86亿m3,年平均含沙量3kg/m3。
2、植被
徽县境内植被状况总体较好,全县林草覆盖率约为57.58%,是甘肃省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县(区)之一,原始森林主要分布于北部太白-麻沿河乡和南部的嘉陵镇、大河店乡、虞关乡等中低山区,其覆盖率达到80%以上。林木类型以阔叶林和落阔混交林为主,树种有20种之多,北部有落叶松、油松等,南部有侧柏、白桦等;中部丘陵区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约在20-30%之间,山坡-山顶多为乔灌木林区,沟谷为耕地。
3、地形地貌
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将本区分为以下三种地貌类型(图1-4):
(1)侵蚀构造中山地貌
由三列山系组成,第一列位于徽县最北部,由海拔2300m左右的呱鸡山、天子山、玉黄洞山组成,相对高差1000m左右;第二列位于县境内北部,由海拔1800-2200m的老爷山、徐家大山、滚子坪山组成,相对高差500m左右;第三列位于最南部,由海拔1750-2300m的云台山、高庙山、望天梯山、太阳山组成,切割深度800m左右。
(2)侵蚀性低山地貌
分布于徽县中部的伏家镇等9个乡镇,海拔1000m,相对高差300-500m,主要为坡耕地侵蚀。
(3)侵蚀堆积河谷地貌
主要分布于嘉陵江、永宁河、洛河、罗家河等河流沿岸,因河流朔源侵蚀下切,形成以河流为主干,两侧沟谷呈密集树枝状发育的河谷、沟谷地貌。
(4)地层岩性
调查区地层出露比较齐全,自老到新依次为:
①志留系(S):中上统(S2-3):分布于区内南部一带,岩性为千枚岩、炭质千枚岩、砂岩、板岩夹薄、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等。
②泥盆系(D):上统(D3)零星分布在麻沿河、高桥及大河店一带,岩性以中厚层灰岩为主,局部夹板岩、千枚岩;中上统(D2)在区内北部和南部零星出露,岩性为中厚层灰岩夹砂岩、板岩、千枚岩。
③石炭系(C):中统(C2)零星分布在麻河沿、高桥一带,岩性为砂岩、板岩、炭质板岩、砂砾岩夹灰岩、泥灰岩、页岩及煤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中上统(C2-3):呈弧形条带状分布于嘉陵镇-粟川一带,岩性为中厚层块状灰岩、硅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局部夹少量砂岩、板岩、页岩及千枚岩;下统(C1)零星分布在麻河沿、高桥一带,岩性为砂岩、板岩、砂砾岩夹薄层泥灰岩。
④二迭系(P):零星分布于嘉陵镇、水阳、粟川一带,岩性为板岩、砂岩、千枚岩、砂砾岩夹少量砂质页岩、角砾状灰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⑤三迭系(T):中三迭统(T2)呈带状分布于榆树乡一带,岩性为板岩、砂岩、炭质千枚岩夹薄层灰岩、鲕状灰岩,与下伏三迭系下统呈整合接触;下三迭统(T1)零星分布于江洛镇、水阳、柳林镇一带,岩性为薄层灰岩与砂岩、板岩互层,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⑥侏罗系中下统(J1-2):在江洛镇出露,岩性为砂岩、砂砾岩、砾岩、粉砂质页岩、泥灰岩、炭质页岩及煤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⑦老第三系(E):在区内大河店、嘉陵镇出露,岩性为紫红色砾岩、砂岩、砂砾岩夹砂质页岩、砂质泥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⑧新第三系(N):在区内伏家镇、泥阳镇、城关镇、东关乡、永宁镇一带出露,岩性为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砂砾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⑨第四系:分布零星,主要分布于江河谷地与河流两岸坡脚处,为残坡积和冲洪积物,岩性为卵石、砂砾石、粉砂土、淤泥质土等。
⑩侵入岩:侵入岩的出露受区域构造严格控制,区内北部岩浆岩较发育,岩性以酸性为主,辅以少量中性、基性、超基性岩。γ 15、γ25出露于区内高桥以北,岩性以花岗岩为主;γδ15仅出露于麻沿河一带,岩性为花岗闪长岩;δ14、δ24仅零星出露于北部及东北部,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为主。
4、地质构造
徽县在大地构造上处于秦岭东西纬向构造体系与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东翼的复合部位,构造形迹以近东西或北东之间为主,由成凤向斜和紫柏山断裂带、江洛-庙垭断裂带、麻沿河-高桥-太阳寺断裂带三条断裂带组成区内基本构造骨架(图1-5)。
回复
mg21
2008年12月02日 11:23:08
6楼
主要的褶皱和断裂构造有:
(1)成凤向斜
是徽县成徽盆地主要褶皱构造,呈北东走向经泥阳镇-银杏树-谢坪横跨盆地进入两当境,由第三系红层组成,向斜平缓宽阔,轴向北东70°,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对称,倾角5°-20°。
(2)断裂
①麻沿河-高桥-太阳寺断裂带
呈近东西向分布于北部地区,由高角度的压性断裂和褶皱组成,断裂发育在泥盆、石炭系中,具多期活动性。
②江洛-庙垭断裂带
近东西向分布于中部区,呈向东收敛,向西散开的剌叭状,由压性断裂组成,断裂面倾向北,南侧为中、新生界地层,北侧是泥盆系或印支期侵入岩,沿断裂分布有铅锌矿床。
③紫柏山断裂带
呈东西走向横贯南部,由成县鸡山而来,经嘉陵镇东延至陕西紫柏山,规模巨大,由4-5条压性断裂组成,断裂面呈舒缓波状,多向南倾,倾角70°-80°,次级北东、北西向压性断裂将主断裂切截、错移。南侧是下古生界地层,北侧是中新生界地层。其与中部的江洛-庙垭断裂带控制了成徽盆地的形成。
5、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本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受喜山运动的影响,区内老第三系与新第三系之间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一些早期大断裂几乎均再次复活,如麻沿河-高桥-太阳寺断裂切割了侏罗系、老第三系地层。新构造运动还表现为大面积不均匀间歇性升降,使嘉陵江及其支流河谷发育有多级阶地。
调查区地处南北地震带天水-武山地震亚带上(据甘肃省地震危险区划图)根据国家地震烈度区划属Ⅶ度地震烈度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据史料记载,徽县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地震,如1654年6月8日徽州发生8级、烈度11度地震,余震持续数日,县城房屋倒塌严重,压死人畜无数。
6、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1)岩体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按照岩石强度、结构以及成因类型可将区内岩体划分为:碎裂状较软花岗岩强风化岩组;薄层稀裂状较硬板岩、砂岩组;层状稀裂弱岩溶化硬灰岩组;中薄层稀裂状硬砂岩、板岩组;厚层较软砂岩组等五大岩组。
①碎裂状较软花岗岩强风化岩组(γ):分布于北部榆树乡、高桥乡、麻沿河乡东部、及太白乡西部广大山区,岩性以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较软,风化强烈,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为Ⅱ级。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容重2.6-3.1g/cm3,饱和抗压强度:90-160MPa,软化系数:0.63-0.85,粘聚力:0.02-0.03MPa,摩擦系数:0.6-0.7。
②薄层稀裂状较硬板岩、砂岩组(S):分布于南部的大河店乡,岩性以千枚岩、炭质千枚岩、砂岩、板岩为主,夹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严重褶曲,软-坚硬岩相间,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为Ⅲ-Ⅳ级。容重2.5-3.0g/cm3,饱和抗压强度9.0-110MPa,软化系数0.67-0.96,粘聚力0.02-0.025MPa,摩擦系数0.75-0.85。
③层状稀裂弱岩溶化硬灰岩组(D、C、P):分布于区内三条断裂带内,岩性以灰岩为主,夹有板岩、千枚岩、砂岩、页岩等薄层碎屑岩,坚硬,中风化-微风化,裂隙发育,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为Ⅱ-Ⅲ级。容重:2.5-3.0g/cm3,饱和抗压强度9.0-110MPa,软化系数0.67-0.96,粘聚力0.02-0.025MPa,摩擦系数:0.75-0.85。
④中薄层稀裂状硬砂岩、板(T、J):分布于江洛镇-水阳乡成徽盆地的边缘地带,岩性以砂岩、板岩、砾岩为主,夹薄层灰岩、炭质页岩及煤层,坚硬,裂隙发育,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为Ⅱ-Ⅲ级。容重2.2-3.0g/cm3,饱和抗压强度18-110MPa,软化系数0.70-0.90,粘聚力80-108MPa,摩擦系数:0.7-0.8。
⑤厚层较软砂岩组(E、N):分布于区内成徽盆地中部,岩性以砾岩、砂岩、砂质泥岩为主,较软,裂隙不发育,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为Ⅲ级。容重:2.5-3.3g/cm3,饱和抗压强度4.0-100MPa,软化系数0.60-0.80,粘聚力0.002-0.022MPa,摩擦系数0.50-0.80。
(2)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按土的粒度成分、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不同,区内土体可分粉质土单层土体和砂卵石、中细砂双层土体两类。
①粉土单层土体:包括黄土和黄土状土,以风积为主,分布于东关乡东部、柳林镇南部和永宁镇大部分山坡地带。土体疏松,岩性较均匀,以粉粒为主,垂直裂隙发育,降水易沿垂向裂隙入渗,饱和状态抗剪能力较差,易形成滑坡,主要力学指标:天然含水量11.5-18%,孔隙比0.90-1.20,天然密度1.50-1.65g/cm3,粘聚力9-14kPa,内摩擦角20°-24°。
②砂卵石、中细砂双层土体
条带状分布于“一江五河”及较大支流的阶地、河漫滩,厚度变化大,岩性以砂卵石为主,夹薄层中细砂,分选一般,磨圆度较好,具一定层理,松散-稍密,胶结差,压缩性较低。
7、水文地质条件
徽县地下水较贫乏,且分布不均匀,河谷区是地下水集中分布的地带,其它大部分地区为不均匀含水层。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和水动力特征,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含碎屑岩)岩溶裂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四大类型。
(1)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区内南北山区非碳酸盐岩区,含水层岩组为三迭系、二迭系、志留系的砂岩、砂砾岩、页岩、板岩等。地下径流模数3~6l/s.km2,矿化度<0.5g/l, 属HCO3--Ca2+-Mg2+型水。基岩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基岩裂隙从高处向低凹处运移,就近以泉的形式或潜流形式补给沟谷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2)碳酸盐岩(含碎屑岩)岩溶裂隙水:分布于区内北部和南部一带,赋存于中泥盆统和二迭系、三迭系中的中厚层灰岩和碎屑岩中,大泉流量10-20 l/s,径流模数为3-6 l/s.km2,矿化度<0.5g/l,水化学类型以HCO3--Ca2+-Mg2+型水为主。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赋存、运移于溶隙、溶洞及众多裂隙等构成的复杂地下通道中,径流速度快,多以泉的形式排泄,转化为地表水。
(3)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于成徽盆地,为侏罗系和第三系层间孔隙裂隙水,含水层为砂岩、砾岩和泥质砂岩,富水性较好,单井出水量500-1000 m3/d,矿化度小于1.0 g/l,属HCO3-Cl--Na+型水。接受大气降水、沟谷表流及潜流补给,自北而南沿层面运移,在冲沟中以泉的形式排泄,部分呈潜流补给沟谷潜水。
(4)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较大河流河谷区,为河谷潜水,含水层为第四系的冲洪积砂层、砂砾石层,呈带状分布于河谷地带。单井出水量小于500m3/d,矿化度<0.5g/l,属HCO3--Ca2+型水。
回复
mg21
2008年12月02日 11:23:42
7楼
8、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特征
徽县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矿业开发破坏地质环境,本区矿产资源丰富,已开采的矿种有铅锌矿、金矿等数种,矿床主要分布在柳林镇、江洛镇、嘉陵镇等乡镇。除有几个国营大矿外,其余大部分为集体或私营小矿,开采大都不科学合理,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近年来,小矿主特别是小金矿主的无序采挖已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树木遭砍伐,矿渣随意堆积,雨季往往发生小型坡面型泥石流。在柳林铅锌矿区进行调查时,发现尾矿矿坝星罗棋布,这些人工弃体为未来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将成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其二,开挖坡体修筑公路诱发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制约,区内北部、南部山区交通很不方便,为了打通徽县至虞关乡、太白乡的公路,县财政自筹资金修筑了到两乡县级公路,由于地势险恶,公路几乎全由山体炸岩开凿而成,形成十数公里人工边坡,坡上危岩体密布,极易发生崩塌。
二、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主要危害
1、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徽县地质灾害的分布在区域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其分布似有规律可寻,主要受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植被、人口分布情况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控制。在徽县18个乡镇中,有16个乡镇(表2-1)都有地质灾害分布,灾害类型和数量各乡略有差异,总体上中部地区较南、北部发育,永宁镇、嘉陵镇地质灾害最多,伏家镇和栗川乡分布密度最大,水阳乡和游龙川无地质灾害。

表2-1 5.12地震前徽县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现状统计表
乡镇 面积
(km2) 人口(人) 灾害点数(个) 占总数比(%) 数量
序列 灾害密度(处/ km2) 密度
序列
斜坡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总数
城关镇 18.2 22072 1 1 1.49 8 0.05 2
东关乡 45.8 7329 1 1 2 3.00 7 0.04 3
银杏树乡 95.5 16509 3 3 4.48 6 0.03 4
水阳乡 92.3 13055
伏家镇 102.3 26936 1 5 6 9.00 3 0.06 1
栗川乡 61.6 15014 1 3 4 5.97 5 0.06 1
游龙川乡 125.0 7406
江洛镇 187.5 7323 3 3 6 9.00 3 0.03 4
泥阳镇 60.6 14768 2 2 3.00 7 0.03 4
麻沿河乡 302.6 11062 5 2 7 10.45 2 0.01 5
高桥乡 250.2 5743 1 1 1 3 4.48 6 0.01 5
太白乡 177.5 2247 1 3 1 5 7.46 4 0.03 4
榆树乡 270.3 7674 1 1 1.49 8 0.004 6
永宁镇 85.2 12261 4 3 1 8 11.94 1 0.03 4
柳林镇 233.1 11654 1 1 1.49 8 0.004 6
嘉陵镇 248.6 11403 5 3 8 11.94 1 0.03 4
大河店乡 150.4 10901 4 2 1 7 10.45 2 0.05 2
虞关乡 215.3 6187 3 3 4.48 6 0.01 5
合 计 2722.0 215797 24 36 6 1 67
(1)不同地貌单元,各灾种分布数量有所不同,见表2-2。
表2-2 5.12地震前各地貌单元各灾种灾害分布现状表
地貌单元
灾害类型 侵蚀构造中山地貌 侵蚀性低山地貌 侵蚀堆积河谷地貌
数量(处) 百分数(%) 数量(处) 百分数(%) 数量(处) 百分数(%)
滑坡 7 28% 8 32% 10 40%
崩塌 10 90.9% 1 9.1%
泥石流 5 83.3% 1 16.7%
地面塌陷 1 100%
不稳定斜坡 13 54.2% 5 20.8% 6 25%
(2)地质灾害多分布在残积土、黄土和软弱岩层分布区。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多发育于残积土层,分布从南到北非常广泛,只要残积土层较厚的坡体都可能是滑坡灾害的隐患点。软弱岩层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高桥乡-太白乡之间,地质灾害以崩塌为主,坡体岩体破碎、雨季往往造成崩塌或局部滑塌。黄土在区内分布面积较小,但发育的地质灾害相对较多,是滑坡、崩塌多发区段。
(3)地质灾害发育区多为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频繁,植被严重破坏的地区。区内南北山区植被覆盖率高,人口最少,虽然地形地貌有利地质灾害特别是泥石流的发生,但调查结果发现,在此区地质灾害比地形条件较好的中部区反而要少。
(4)人类工程活动最严重的地区是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嘉陵镇-虞关乡,高桥乡-太白乡的县级公路以及武都-天水公路扩建段都有地质灾害成群分布,不稳定斜坡同其它地区相比,密度明显要高。
(5)泥石流在本区分布较少,发育在流域面积较大的沟谷中,在相同的地质环境条件下,植被状态是决定泥石流发育的最重要因素。森林覆盖越好,泥石流越不发育。
2、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危害
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隐患为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统计数字表明其稳定性差,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构成威胁,危害特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危害威胁乡镇、村寨、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
如前所述,区内地质灾害发育与人类经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大多人口密集,地质灾害首先危害人口众多的乡镇村庄,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大河店乡薛沟里滑坡直接造成6人死亡,毁坏房屋6间的重大损失。
(2)毁坏公路,阻断交通
滑坡、崩塌毁坏公路,从而阻断交通的事件新修及扩建的公路段时常发生,尤其在每年雨季更为频繁,本次调查中常见小型滑坡、崩塌时公路造成的破坏,局部地段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公路危害非常严重,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构成很大威胁。由于植被状况的逐年好转,区内泥石流危害逐渐转化为洪水危害。
回复
mg21
2008年12月02日 11:24:04
8楼
三、地质灾害灾种类型及数量和规模
1、灾种类型及数量和分布地段
(1)灾种类型及数量
5.12地震前,徽县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类型。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共67处,其中滑坡25处,占总数的37.3%(表2-3、表2-4);崩塌11处,占总数的16.4%;泥石流沟6条,占总数的9.0%;地面塌陷1处,占总数的1.5%;不稳定斜坡24处,占总数的35.8%。
表2-3 5.12地震前滑坡类型统计表
分类依据 滑坡类型 划分标准(规模) 数量 占总数的比例(%)
滑体性质 碎块石滑坡 滑体以碎块石为主组成 1 4
岩质滑坡 滑体由岩体组成 1 4
土质滑坡 黄土滑坡 滑体由黄土组成 2 8
粘性土滑坡 滑体以残积土为主组成 21 84
滑面埋深 浅层滑坡 <6m 25 100
中层滑坡 6-20m
深层滑坡 >20m
滑坡规模 小型滑坡 <10×104m3 21 84
中型滑坡 10-100×104m3 4 16
大型滑坡 100-1000×104m3
巨型滑坡 >1000×104m3
表2-4 5.12地震前重要滑坡基本特征一览表
点号 滑坡名称 冠趾
高差
(m) 外形特征 滑体特征
长度
(m) 宽度
(m) 厚度
(m) 体积
(万m3) 坡度
(°) 岩性 结构
H7 庙儿垭滑坡 135 500 350 3.5 61.25 28 碎石土 零乱
H8 柏林坡滑坡 205 700 200 2.3 32.2 17 碎石土 零乱
H9 薛沟里滑坡 55 120 100 2.8 3.36 27 碎石土 零乱
H13 王河滑坡 220 500 300 3.5 52.5 26 碎石土 零乱
H25 清河滑坡 55 120 100 3 3.6 27 碎石土 零乱
H33 韩家沟1号滑坡 80 150 170 2 5.1 32 碎石土 零乱
H38 西沟滑坡 15 30 70 2.5 0.525 30 碎石土 零乱
H40 河湾滑坡 90 240 220 2.3 12.144 22 碎石土 零乱
H56 孙扁滑坡 68 150 130 1.8 3.51 27 碎石土 可辩层次
H60 秦伯滑坡 44 90 70 2 1.26 29 碎石土 零乱
H61 王家山滑坡 38 70 80 1.5 0.84 33 碎石土 零乱
回复
mg21
2008年12月02日 11:24:25
9楼
(2)地质灾害分布地段
①滑坡:土质滑坡中粘性土滑坡是徽县境内最多的一类,该类滑坡滑体由风化残积土组成,滑动面为残积土与下伏基岩接触面,分布在坡度不大(一般小于30°)的阴坡部位,残积层较厚,基岩面透水性较差的斜坡上;黄土滑坡滑体物质主要为黄土,部分含有少量第三系泥岩、砂岩,集中分布于黄土丘陵的谷坡地带;碎块石滑坡是成分大小混杂,以碎块石和粘性土为主,结构较为零乱,规模不大,滑面埋深较浅,分布较少,现今存在灾害隐患的有庙儿垭滑坡1处;岩质滑坡指滑体物质为基岩破碎物,其结构零乱或可辩一定层次,堆积物以碎块石为主,块度差异较大,大小受基岩岩性和滑动运动特征等因素控制,现存在灾害隐患的有王河滑坡1处。
②崩塌:分为土质崩塌和基岩崩塌两种类型,主要分布于新修或改扩建公路的两侧人工边坡上,在东关乡-永宁镇还存在由于人工开挖黄土诱发的崩塌。区内自然崩塌较少,南部构造断裂带少数陡崖上有危岩体崩塌现象。
③泥石流:徽县南、北区属侵蚀构造中山地貌,中部侵蚀性低山地貌。地形高差较大的南、北山区,植被覆盖率高达80%以上,地面固体松散物质储量较小;中部区植被稍差,但地形高差相对小,沟谷流域面积小,较好的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区内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低,暴雨仅在个别沟中形成洪流或稀性泥石流。共有泥石流沟有6条,按流域特征和颗粒组成,这6条泥石流沟均为沟谷型泥石流,除梨树沟泥石流外,其余均为稀性泥石流。
④地面塌陷:徽县已发生的地面塌陷有1处,为矿山采空区冒顶式塌落,规模小,面积十数平方米,由于矿区地面无人居住,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对矿区地质环境条件矿床形态及开采状况调查并综合分析,该区采空面积小,矿柱分布合理,产生大规模地面塌陷的可能性较小。
回复
mg21
2008年12月02日 11:24:52
10楼
2、地质灾害规模
依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规模级别划分标准,将区内地质灾害规模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5。
表2-5 5.12地震前地质灾害规模统计表
灾害类型 数量(个) 巨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个数 占总数比(%) 个数 占总数比(%) 个数 占总数比(%) 个数 占总数比(%)
滑坡 25 3 12 22 88
崩塌 11 11 100
泥石流 6 2 33 4 67
地面塌陷 1
不稳定斜坡 24 4 16.7 20 83.3
注:不稳定斜坡是根据现在变形迹象,推测的滑动或崩塌规模。
从表2-5可以看出,区内滑坡以小型居多,占滑坡灾害总数的88%,中型次之,占12%;崩塌全部为小型;泥石流以中型为主,占泥石流总数的66.7%,其次为大型,占33%,无巨型、小型泥石流;地面塌陷1处,为小型,不稳定斜坡大部分为小型,占不稳定斜坡的83.3%,其次为中型占16.7%,无巨型和大型不稳定斜坡。
四、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
1、、滑坡、崩塌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
(1)地形地貌:适宜的地形地貌是滑坡、崩塌形成的必要条件。区内地貌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25°以上的自然斜坡较多,在南部嘉陵江河谷区沟谷更是狭窄陡峻,除此之外,由于修筑公路等人类工程活动形成人工边坡也分布很广,为区内滑坡、崩塌形成提供了有利的临空条件。
(2)地质构造:区内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分布广泛,并且呈现多期活动特征,次一级褶皱、断裂发育,不同方向断裂及褶皱裂隙相互交切,使岩体严重破碎,为岩质滑坡和岩质崩塌的形成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是地质灾害特别是岩质滑坡、崩塌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岩土体是一切地质灾害体的母体,是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内在因素。不同类型的岩土体坡体稳定性千差万别,形成的地质灾害特征也完全不同。依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要求,本区的岩土体可分为七组,按岩组的工程力学性质可归结为三类,即坚硬、较坚硬岩体,较软岩体,松散岩类岩体。其中较软岩体分布面积广,岩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局部所夹的炭质千枚岩、炭质板岩等软岩抗剪强度大,遇水易软化、泥化,极不利于坡体稳定,为滑坡、崩塌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区内土质滑坡形成主要取决于土层的厚度与基岩接触面的地形特征及接触面的岩性等。由于徽县的黄土和残积土都相对较薄,一般不超过6-7m,从而决定区内土质滑坡规模较小的特点,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
(4)降雨:降雨是区内滑坡、崩塌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徽县降雨量在时间分布上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7-9月份,降雨形成多以连阴雨和暴雨出现,这种集中式降雨为滑坡、崩塌的形成、复活提供了有利条件。斜坡和滑坡的变形主要在雨季,分析其机理,长期降雨使雨水不断渗入坡体土体,使坡体含水量增加,甚至达到饱和,坡体自重及静水、动水压力增大,同时使岩土体中的各种软弱结构面抗剪强度降低,最终导致新滑坡的形成、老滑坡的复活。暴雨对滑坡的影响表现在对坡体冲刷、侵蚀上,暴雨形成的洪水冲刷、掏蚀滑坡前缘两翼和坡脚,对滑坡稳定影响较大。
(5)地震:地震对滑坡、崩塌的影响表现的最为直接,地震活动直接松动斜坡岩土体,破坏岩土体结构和稳定性,从而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区内由于地震直接形成的滑坡不多,对崩塌特别是基岩崩塌的影响明显。
(6)地下水和地表水
徽县缺乏地下水,地下水主要为短期降雨入渗形成的地下水流,其对滑坡、崩塌的影响可归结到降雨的影响。地表水主要分布在河谷区,此区基本无滑坡、崩塌,地表水对滑坡、崩塌的影响微忽其微。
(7)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作用十分明显,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范围、方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修筑公路等工程活动直接破坏了斜坡的原始结构,降低了坡体的稳定性,甚至直接导致滑坡、崩塌灾害发生。
回复
mg21
2008年12月02日 11:25:17
11楼
2、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要有陡峻的地形和坡降较大的沟床;其次要有可持续补给的松散固体物质;三是流域内要有足够流量的水流作为动力条件。
(1)地形条件
调查区南、北山地地貌区沟谷较发育,沟坡陡峭,流域相对高差较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有利的地形条件。中部丘陵盆地区沟谷浅,沟坡缓,流域面积小,相对高差不大,沟床纵比降也相对较小,一般在80‰-170‰之间,地形条件不易形成泥石流。因此,灾点较少。
(2)松散固体物质条件
裸露的松散地层和沟道中堆积的滑坡、崩塌等重力堆积物是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固体物质来源。由于区内滑坡、崩塌等不良地段现象不发育,泥石流的主要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地层,包括黄土、残积土和少量坡积物。
(3)降水条件
调查区泥石流均为暴雨型泥石流,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单一水源。如前所述,徽县降水量较大,暴雨出现次数多,多有混水淹没农田甚至房屋,暴雨雨强完全具备形成泥石流的条件。
(4)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条件
徽县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对泥石流影响是有利的,泥石流发育的区域基本落实了封山育林工程。林木有效固定了表土,为区内自然环境改善立下大功。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