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反应器的资料及讨论
亓卅卅亓
2008年11月11日 15:18:32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搜索了论坛发现对IC反应器的介绍很少,对此工艺比较赶兴趣,特收集和整理了一些资料供大家学习交流。特别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收集,及帕克环保技术(上海)有限公司[/b起源: 1971年荷兰瓦格宁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拉丁格(Lettinga)教授通过物理结构设计,利用重力场对不同密度物质作用的差异,发明了三相分离器。使活性污泥停留时间与废水停留时间分离,形成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的雏型。1974年荷兰CSM公司在其6m3反应器处理甜菜制糖废水时,发现了活性污泥自身固定化机制形成的生物聚体结构,即颗粒污泥(granular sludge)。颗粒污泥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以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还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搜索了论坛发现对IC反应器的介绍很少,对此工艺比较赶兴趣,特收集和整理了一些资料供大家学习交流。

特别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收集,及帕克环保技术(上海)有限公司[/b起源:
1971年荷兰瓦格宁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拉丁格(Lettinga)教授通过物理结构设计,利用重力场对不同密度物质作用的差异,发明了三相分离器。使活性污泥停留时间与废水停留时间分离,形成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的雏型。1974年荷兰CSM公司在其6m3反应器处理甜菜制糖废水时,发现了活性污泥自身固定化机制形成的生物聚体结构,即颗粒污泥(granular sludge)。颗粒污泥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以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还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国际上以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内循环反应器(IC)、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UBF)、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为代表的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相继出现。从物理角度来看,第三代厌氧反应器是以颗粒污泥为生化反应的基础,主要考察固体物质在重力场作用下,在流体中形成更为合理的微物理环境,达到固液充分接触,更快传质的这一核心目的。
帕克(Pagues)公司采用了特殊物理结构设计,以ANAMMOX工艺为特征的流化床反应器问世,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工艺研究,并相续投产。该类反应器的设计,不仅要掌握生化反应规律,还要深入了解Kolliken为主的菌群的微生态环境,现有和可能形成的物理特征,在连续工艺过程中菌群的需氧情况和在流体中的特点,才能设计出合理的物理结构。
免费打赏
亓卅卅亓
2008年11月11日 15:25:38
2楼
帕克网站所介绍的IC反应器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BIOPAQ® IC反应器外形是立式罐体(如图所示),高度从16米到28米,,直径从1.5米到15米。需要处理的废水使用高效的配水系统由反应器底部泵入反应器,与反应器内的厌氧颗粒污泥混合。(1)
在反应器下部主处理区(2),绝大部分有机物质被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这些混合气体(或者叫做沼气)由下部的三相分离器(3)收集。产生的“气提”带动水流通过上升管(4)进入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分离器(5)。沼气从这个分离器中溢出反应器,水流经过下降管(6)回到反应器的底部。基于这个原理:反应器被命名为内循环反应器。
在上部的精处理区,废水被进一步处理(7)。沼气在精处理阶段的液相中脱离出来,接着被上部的三相分离器收集,处理过的水从反应器顶部排出。
这种自动调节的内循环技术在系统的运行上具有很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节省运行成本,提高处理能力和增强稳定性。
回复
亓卅卅亓
2008年11月11日 15:40:51
3楼
主要的设计参数
论坛里找了个设计的实例 word格式 供大家参考
回复
亓卅卅亓
2008年11月11日 15:42:20
4楼
Cad的图纸包
也是来自论坛
回复
亓卅卅亓
2008年11月11日 15:44:39
5楼
还有篇相关的文章
回复
亓卅卅亓
2008年11月11日 15:48:34
6楼
收集的一些IC的实景及原理图片包
回复
亓卅卅亓
2008年11月11日 16:06:04
7楼
下面来点个人意见
感觉IC在处理高浓有机废水还是很有优点的,抗负荷冲击强,运行维护方便。处理效率高SCOD去除率基本在80%以上。但除氨氮的效果不太理想,后面还是得接其他工艺。
IC中厌氧颗粒污泥是主导地位的,运行操作基本围绕它们来进行,适宜的温度,PH值,以及合理的负荷。未保证这些前段一般都设调节池的,主要是均质,均量,均温,均PH值等等。
通常IC反应器还设有一个IC进水池 将IC反应器的出水部分回流到此,行成一个部分外循环,起到均质,稳量,均PH值等作用,通过IC进水池的外循环和IC的内循环,可以更加稳定IC的整体的抗负荷冲击性能。
IC的沼气产量一般来说很高的,可以直接利用的。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
欢迎大家讨论。。
回复
aliwanbao
2008年11月11日 21:13:01
8楼
有没有详细有CAD图啊?能共享下不?谢谢啦
回复
wei11bin22
2008年11月11日 23:51:01
9楼
通常IC反应器还设有一个IC进水池 将IC反应器的出水部分回流到此,行成一个部分外循环,起到均质,稳量,均PH值等作用,通过IC进水池的外循环和IC的内循环,可以更加稳定IC的整体的抗负荷冲击性能。

在实际看来,外循环作用似乎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
回复
亓卅卅亓
2008年11月12日 08:47:28
10楼
回楼上的
按照我所见过的某些设计,他们的依据是这样的。
我举例子说明吧 例如:按COD去除率为70%计算 进水10000 到出水时已到3000 外循环与10000的浓度的进水混合后能降低其浓度 一旦连续进水后,高浓度的进水与处理过的低浓度污水混合 能使进水维持在一个均衡的水平 波动的范围在IC反应器的负荷设计范围内 这就是所谓的均质
经过IC处理后 废水的ph值 发生变化升高 经过外循环混合后可以使PH值处于一个较均衡的状态 波动范围在IC反应器的设计范围内 起到均PH值
回复
亓卅卅亓
2008年11月12日 08:51:36
11楼
当然按理论来说
IC进水前的调节池能稳定均质 均量 均PH值的 向IC供水 那么IC进水池也可以不设定
我所说是根据实际运用的时 针对不同性质的污水进行的设计调整。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