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工艺之——厌氧反应器的污泥颗粒(二)(4) 、碱度:碱度对于厌氧污泥颗粒化有重要影响。刘安波(1988)在研究以啤酒废水为基质培养颗粒污泥的关键之一是维持进水碱度大于1000mg/L(以CaCO3计)。唐一(1989)认为构成碱的化学组分并不影响污泥的颗粒化,维持一定量碱度的作用在于它的缓冲作用,确保反应器的pH值维持在6.5—7.5范围。以葡萄糖为基质,形成颗粒污泥的最低碱度为750mg/L(以CaCO3计)。
环保工艺之——厌氧反应器的污泥颗粒(二)
(4) 、碱度:碱度对于厌氧污泥颗粒化有重要影响。刘安波(1988)在研究以啤酒废水为基质培养颗粒污泥的关键之一是维持进水碱度大于1000mg/L(以CaCO3计)。唐一(1989)认为构成碱的化学组分并不影响污泥的颗粒化,维持一定量碱度的作用在于它的缓冲作用,确保反应器的pH值维持在6.5—7.5范围。以葡萄糖为基质,形成颗粒污泥的最低碱度为750mg/L(以CaCO3计)。
(5) 、接种污泥:胡纪萃等(1988)其至用好氧活性污泥作为种泥培养出了颗粒污泥。Grin等(1983)、Burbosa(1989)和周琪(1993)采用自接种方法处理生活废水也实现了污泥颗粒化。这是由于生活污水中的SS吸附着较多的厌氧菌,可以替代接种污泥,所以虽然未经过专门接种,也实现了污泥颗粒化。然而,对于工业废水,接种污泥是必不可少的。这里要强调一点,接种污泥仅仅是作为“种子”,而颗粒污泥的产生是建立在新繁殖厌氧菌的基础上,即使是采用颗粒污泥作为种泥,在处理不同性质的废水时,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组成和构造也要发生变化。只有当颗粒污泥接种到处理同类废水的反应器时,颗粒污泥才能立即发挥作用。有资料表明,处理同类废水时,当接种量为反应器容积的1/4~l/3时,反应器经两周左右的运行就能达到设计负荷率。
(6) 环境条件:常温(20℃左右)、中温(35℃左右)、高温(55℃左右)均pH培养出厌氧颗粒污泥。一般说,温度越高,实现污泥颗粒化所需的时间越短,但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培养颗粒污泥都是不利的。此外,保持适宜的pH值(6.8—7.2之间)是极为重要的。二、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以上虽然讨论了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各种条件,但是有了这些条件为什么就能形成颗粒污泥仍然不很清楚,所以人们提出了种种假设。有关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的各种假设是根据对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的分析提出的。至今尚未有一种较为完善的理论来阐明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机理。以下将分别介绍各种假说。
(1) 、晶核假说:Lettinga等人提出了“晶核假说”,认为颗粒污泥的形成类似于结晶过程,在晶核的基础上,颗粒不断发育到最后形成成熟的颗粒污泥。形成颗粒污泥的晶核来源于接种污泥或反应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非溶解性无机盐(如CaCO3等)结晶体颗粒。这一假说获得了试验结果的支持,如在培养过程中投加Ca2+等,将有助于实现污泥颗粒化,在镜鉴时可观察到颗粒污泥中有CaCO3晶体的存在。但是也有不少试验结果发现在成熟的颗粒污泥中并未发现有晶核的存在。Zeeuw等人明确提出,颗粒污泥完全可以通过细菌自身的生长而形成。
(2)、电荷中和假说:细菌细胞表面带负电荷,互相排斥使菌体趋于分散状态,金属离子如Ca2+、Mg2+等带有正电荷,两者互相吸引可减弱细菌间的静电斥力,并通过架桥作用而促进细胞的互相凝聚,形成团粒。
(3)、胞外多聚物假说:不少研究者认为,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ECP是形成颗粒污泥的关键因素。ECP主要由蛋白质和多聚糖组成,ECP的组成可影响细菌絮体的表面性质和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分散的细菌是带负电荷的,细胞之间有静电排斥,ECP产生可改变细菌表面电荷,从而产生凝聚作用。
(图片来自于网络,编辑整理不易,文章内容根据部分网络及教学资料整理,转发请备注文章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