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关于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谢谢
放牛哥
放牛哥 Lv.4
2008年10月23日 23:52:19
只看楼主

本人正在做一个30多层的高层办公楼,框架核心筒混凝土结构,6度抗震,基本风压0.75,场地类别2类,目前正处于初步设计阶段,最近有几个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在此请教向各位热心朋友,谢谢。问题1、关于核心筒。由于核心筒在一个方向高宽比为1/16,造成单方向刚度较小,刚好满足结构整体稳定性,但整体很柔,是否只需位移满足,则可避开高规关于高宽比的“不宜”规 定。问题2、关于结构体系。由于业主要求的空间很开阔,造成柱距很大,柱截面很大,故建议建筑师考虑使用钢骨混凝土柱,请问设计这种混合结构需综合考虑哪些要素,可从哪些要点说服建筑师和业主采纳这种结构体系。

本人正在做一个30多层的高层办公楼,框架核心筒混凝土结构,6度抗震,基本风压0.75,场地类别2类,目前正处于初步设计阶段,最近有几个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在此请教向各位热心朋友,谢谢。

问题1、关于核心筒。由于核心筒在一个方向高宽比为1/16,造成单方向刚度较小,刚好满足结构整体稳定性,但整体很柔,是否只需位移满足,则可避开高规关于高宽比的“不宜”规 定。

问题2、关于结构体系。由于业主要求的空间很开阔,造成柱距很大,柱截面很大,故建议建筑师考虑使用钢骨混凝土柱,请问设计这种混合结构需综合考虑哪些要素,可从哪些要点说服建筑师和业主采纳这种结构体系。

问题3、关于筒体在高层往一侧收窄。即在高层楼段去掉一侧外墙,以柱代替,其相邻的墙晋升为外筒墙,(收进距离为4米),程序分析结果未显示有大问题,请问这种收进是否会产生某些不可预知隐患,或容易造成某些参数背离规范。

问题4、关于地震作用。当地震力作用使一个方向的连梁开始屈服进入耗能阶段时,地震力减弱,是否另一个方向的地震力也可连带得到减弱。

问题5、关于梁柱节点的刚域考虑。规范规定“可考虑梁柱节点的刚域”,但很多前辈建议不要考虑,而我主观地认为,当梁柱尺寸均较大时考虑刚域是合适的,而且程序分析结果也显示,考虑后位移的确减小很多。请问有没有相关原理或概念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谢谢大家看帖。
免费打赏
放牛哥
2008年10月24日 21:12:03
2楼
:time: :time: 期待中:)
回复
放牛哥
2008年10月27日 21:31:43
3楼
不好意思,二楼是我,三楼还是我
呵呵,期待四楼
回复
fantasyin
2008年10月27日 23:28:16
4楼
我来帮楼主顶下~我也是新手 期待高人出现~
回复
fanbaozhou163
2008年10月28日 06:50:19
5楼
个人谈点不成熟看法:
1:满足位移就可以了。看该条的条文说明。
2:钢骨混凝土柱的具体要求看《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说服建筑师和业主还是要从使用及经济方面着手。
3:该条的要求和第一个问题属于高规的同一个条文,即9.2.1条,个人认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屈服吧。服从建筑,但要满足计算指标。
4:另一个方向的地震力不能减弱,也许该方向的连梁也部分屈服了。
5:考虑梁柱节点的刚域增大了结构刚度,位移变小,我同意你的该条观点.
回复
放牛哥
2008年10月29日 20:56:03
6楼
楼上说的都很中肯,我就问题补充一些内容
1、位移满足规范,两个方向差别较大
2、《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与高规里并没有明确说到混合结构与非混合结构的界定,但大家都知道两种结构的高度限值是相差很大的,那么如果我只是局部楼层柱加了型钢是否就可以认为已经是混合结构了?而按混合结构的高度限值。
3、关于这点建筑师让了一小步,我让一大步,还算满意吧
4、如你所说
5、分析结果显示,考虑刚域可使位移减少6%~9%,效果明显得让我有点不相信。
感谢楼上,还有楼上的楼上,谢谢两位,本人第一次在163发帖,希望听到更多声音,大家一起进步,呵呵
回复
615242
2008年11月05日 23:57:54
7楼
好贴啊
我我来帮楼主顶下~
回复
zhenjin0000
2008年11月06日 01:11:09
8楼
我是刚做结构设计的,谢谢大家
回复
放牛哥
2008年11月09日 12:00:42
9楼
谢谢大家:)
下面是另外一个论坛一位仁兄关于问题5的回复,我感觉还不错,贴上来大家参考,共同进步。
“一般讲是这样的,但这仅限于按照单向地震作用考察现有结构模型的情况。而实际地震均是双向的,相邻构件彼此是耦连的,绝对意义上说某一方向构件整体刚度减弱,则另一方向所有构件也就伴随减弱是不可靠的。特别是对抗扭性能比较差,或者说对扭转比较敏感的结构,就更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再简单点,按照单向地震作用条件,用楼主的话说,当地震力作用使一个方向的连梁开始屈服进入耗能阶段时,对这一方向的竖向构件地震力是减弱了,但同时另一个方向的地震力也已经在消耗过程中了,它并不具有先后传递次序。当另一方向抗侧力构件出了问题,那么结构整体就可能不安全。”
回复
放牛哥
2008年11月09日 13:02:56
10楼
近段时间又有几个问题,还望大家指点
1、由于主梁梁高受限,而柱已定采用纯混凝土柱,则梁柱线刚度比小于1/20,根据我们结构力学的概念,此时梁柱节点可近似为铰接,则框架所提供的抗测刚度很小,故提高梁线刚度对结构抗测刚度的提高很明显,分析程序也显示这样的结果。但通过增加梁宽提高梁线刚度效率不高。那么增大梁截面以提高抗侧刚度与经济性指标之间是否有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与哪些参数是相关的,我没有这个概念。
2、关于一个同事的项目,也是框筒结构,条件类似
(1)筒体两边墙往一个方向延伸出来5米(相当与筒宽的一半),但不闭合,伸出来的墙是否可以算作筒体的外墙?它会不会使结构受力复杂化?
(2)位移比超出不宜规定,但周期比满足,调整比较困难,那是否需要满足另外一些指标作为扭转性能较差的补充,或者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3)高规建议如果外框架与筒体的距离超过10米,宜设内柱。如果筒与柱中间设柱是建筑师不愿看到的,那么只有在靠近筒体一侧设置,作为过道与办公区的分隔,这样的话竖向荷载几乎全部由柱承担,是否不经济,请帮忙衡量各自的分量。
(4)外框架不设角柱,而采用双向悬挑形式,悬挑距离为6米,这种形式的采用是否是常见的,是否需要特殊考虑。
先写这么多,欢迎讨论。
回复
我爱你大鹏鹏
2009年11月16日 20:04:36
11楼
我来帮楼主顶下~我也是新手 期待高人出现~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