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图)
ljb-1964-04
ljb-1964-04 Lv.14
2008年10月23日 16:33:17
只看楼主

这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我们无法沿着古老的墙垣去探寻它的过去,我们只能从那些百年建筑身上追索历史的脉络。我曾在这里生活了近二十年,我喜欢这座城市,尽管我最终选择了离开,但离开并不等于抛弃,无论自己走得多远多久,这里都是我最初的起点和最后的终点。在深圳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如同一粒尘埃,漂浮在南方潮湿的空气中,唯有回到这里,在西伯利亚寒流卷来的冷空气里,在东北人憨实的笑容里,我才会感到踏实而温暖。

这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我们无法沿着古老的墙垣去探寻它的过去,我们只能从那些百年建筑身上追索历史的脉络。

我曾在这里生活了近二十年,我喜欢这座城市,尽管我最终选择了离开,但离开并不等于抛弃,无论自己走得多远多久,这里都是我最初的起点和最后的终点。在深圳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如同一粒尘埃,漂浮在南方潮湿的空气中,唯有回到这里,在西伯利亚寒流卷来的冷空气里,在东北人憨实的笑容里,我才会感到踏实而温暖。

这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我们无法沿着古老的墙垣去探寻它的过去,我们只能从那些百年建筑身上追索历史的脉络。让我们的目光回溯一百年,隆隆的车轮,高扬的汽笛,交错的铁轨,一个边陲渔村转瞬发展成沙俄殖民者的"黄俄罗斯东方大都",这个顶着“东方莫斯科”雅号的城市,它的历史像是一层迷雾。

一个世纪以前,当异域的物质与文明沿着铁路与河道向这里弥散的时候,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随着来自30多个国家各种肤色的探险家们,沿着中东铁路切入到这片寂静的荒原腹地,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诞生了这座“教堂之城”。有人说那时候的哈尔滨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各国宗教和建筑艺术的博览,每到祈祷的时刻,整个城市沉浸在教堂和寺庙或清脆或嗡颤的钟声中,仿佛一切就此凝固。而如今已经听不见在整个城市上空蔓延回响的祈祷声和钟声,只有城市上空那道由圆穹顶、帐篷顶、尖塔楼和金瓦重檐组成的天际线,还在重温着那场历史盛宴;也只有那些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鞑靼式的和黄瓦朱垣的建筑们,还裹着巴洛克风格、土耳其风格和晚清风格的外衣,在娓娓诉说着那段辉煌的过去。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在冰雪之城上空回旋的,应该是一部无声的交响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演奏者已魂归故里,而那些五彩的音符依旧在在冰城上空回响………

我喜欢傍晚坐在广场角落凝望这个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巨大的洋葱头上跳跃着太阳瑰丽的光芒,金色的十字架在变幻的光线中闪烁着神圣的光晕,时而有鸽群掠过,白色的精灵盘旋在蓝色苍穹之下,连同深褐色的砖墙、墨绿色的穹顶——这一切都带有宗教的神迷和忧伤。据说“圣·索非亚”意为“神的智慧”,它承载的是东正教徒永恒的梦想。百年来,大教堂就这样沉默着、耸立着,见证了这个城市所有的兴衰起落。如今教堂里已没有了讲经台、信众席和唱诗班,作为哈尔滨建筑艺术馆,里面展示着这个城市不同时期的历史照片和建筑资料,昔日的照片是历史凝固的瞬间,是岁月遗留的一张张请柬,邀我们去会晤消逝了的昨天。每次面对那一贞贞老照片,我的思绪就会变得缥缈低落,那些中国大街上骨瘦嶙峋的中国车夫、光鲜丰满的俄罗斯贵妇和全副武装的日本宪兵,让我愤怒而羞愧。而那个在红卫兵咒骂声中轰然倒塌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和城市改建中被拆掉的电车轨道,又让我无比遗憾和伤感。

1.jpg

yanyan20332033
2009年06月20日 21:16:33
2楼
哈尔滨的拜占廷式建筑

圣母守护教堂,又译为圣母帡幪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上,被列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是中国目前唯一开放的典型拜占廷式建筑的东正教教堂。

  东正教是由早期的基督教分离出来的教派,在东欧一带盛行,而在西欧多为天主教。东正教与天主教在教义、教规上均有不同。

  东正教在教堂的建筑形式上也有不同,往往采用早在东罗马时期就形成了的拜占廷建筑风格。拜占廷的建筑主要是教堂建筑,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利用穹隆顶作为建筑大厅,这样的建筑构成是从罗马万神庙等建筑发展而来的,有上下两层穹隆顶组成。上层是小穹隆顶,底层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的过渡部分,由于它的形象好像船帆,所以又称为:“帆拱”。这种建筑样式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为了克服穹隆水平推力的方法,具有建筑技术上的意义。因此,帆拱在建筑史上别具一格。

  再则,建筑多采用集中式布局,这是根据东正教活动的需要,以及宗教形态视觉效果的要求而设计的,平面上往往有两条十字交叉的对称中轴线,空间层次较多。

  拜占廷式建筑传到俄罗斯后又有所创新,在洋葱头式的尖顶上设十字架,塔楼多圆筒形,外形以墙为主,窗子很细长,上面用半圆弧为顶。形成了庞大而又有节奏性的建筑外形。

  在20世纪初,东正教传入中国,首先在东北地区流行。拜占廷建筑是古罗马文化东渐的产物,这种建筑艺术对于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也有所影响。

  圣母守护教堂始建于1922年,原为木结构大教堂。据说,起初建在了乌克兰俱乐部内,因此老哈尔滨人喜欢叫它乌克兰教堂。1930年春,重修改建为砖石结构。这座漂亮的拜占廷风格的建筑,出自于俄国著名建筑师吉达诺夫的手笔,施工图是他攻读建筑学的大学毕业设计,由中东铁路当局出资修建。1936年建成后对外开放。

  该教堂占地面积9502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体现出拜占廷建筑的特点。门廊为圆顶,分为两层,由钟楼和大厅组成最高点,堂大厅从上到下通顶高达30米,钟楼正门两侧,分列两口大钟。大的重1300公斤,是1899年在莫斯科浇铸的。中央大穹窿顶控制着整个教堂结构,下部用帆拱承托上部圆顶。4个六面体小塔上的4个小穹隆烘托着中间耸起的巨大的穹顶,硕大的半球形屋顶上高高地竖着十字架。大穹顶鼓座有12洞花窗,入口处上方的钟楼又起一处小穹顶,错落有致,凝重庄严。在大厅内由半幅木质“圣隔”分为里外两间,里间为圣所,设置宝座、祭台等;外间是祈祷场所。

  “文化大革命”中该教堂遭到破坏,1982年动工修复,1984年10月14日重新开放。现为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所在地。
回复
yanyan20332033
2009年10月11日 19:25:54
3楼
原帖由 yanyan20332033 于 2009-6-20 21:16 发表
哈尔滨的拜占廷式建筑
回复
wo767341521
2011年12月22日 14:47:53
4楼
哈尔滨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啊?没去过啊,向往啊
回复
小黑jhw
2013年07月24日 17:17:42
5楼
哈尔滨是值得大家来的地方,“东方小巴黎”绝不是瞎叫的。。。:D:D:D:D{:2_78:}{:2_78:}{:2_78:}
回复
johngalliano
2013年07月31日 13:53:36
6楼
楼主 文笔真好 不知道 建筑做得怎么样;P
回复
简格儿
2013年08月13日 11:45:53
7楼
我也在哈尔滨,城市还待发展,感觉很多东西政府部门都不珍惜,有些急功近利。
回复
hlj425145552
2013年09月29日 15:05:30
8楼
去过那里,一个不错的城市!冬日必须推荐。。。
回复
zxtujianksq
2013年10月07日 08:23:22
9楼
哈尔滨很美的:lol
回复
zxtujianksq
2013年10月07日 08:25:41
10楼
简格儿 发表于 2013-8-13 11:45 我也在哈尔滨,城市还待发展,感觉很多东西政府部门都不珍惜,有些急功近利。盲目搞政绩,GDP数据瞎搞追求,无长远规划……:Q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