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农村水利的朋友不妨进来看看!
忘了玩9
忘了玩9 Lv.8
2008年10月03日 06:30:21
来自于农田土整
只看楼主

浅谈当前困扰农村水利发展的瓶颈与对策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水利建设从无到有,重点治理洪、涝水患,使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洪、涝灾害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但水资源紧缺,农业产量低而不稳,仍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1958年,中共中央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掀起工农业大跃进的热潮,水利工作一马当先,被摆上重要位置,1969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淮北地区大搞旱改水,我县为开辟南引洪泽湖水源,赴泗洪、宿迁境内浚深安河,并于1973年4月建成凌成抽水站,从而开创**引用淮水的历史,通过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全县现有流域性河道2条,即故黄河、徐洪河,区域性河道20条,即新龙河、徐沙河、潼河、徐沙河西支、民便河、中渭河、西渭河、小濉河、田河、老龙河、白马河、小闫河、白塘河、马邦大沟、魏工分洪道、龙支河、牛鼻河、新源河、庆安干渠西沟、徐沙河上段等河道。全县统属淮河流域,以故黄河为界,划分为三个系。即故黄河以北,黄墩湖地区属中运河水系,流域面积157.7km2、故黄河自成为独立水系,通过魏工分洪道排入徐洪河。流域面积204 km2、故黄河以南,除双沟镇境内徐淮路以南38km2,属濉塘河水系外,其余均属徐洪河水系。流域面积为1373.3 km2。故黄河以南区域有县级河道新龙河、徐沙河、潼河、中渭河、西渭河、小濉河、田河、白马河、老龙河、白塘河、龙支河、牛鼻河、徐沙河西支、徐沙河上段、魏工分洪道等河道。在这些河道两侧分布着许多乡级河道和村组河道,构成**县梯级河网化水系。目前已拥有干、支河道16条,大沟及引水沟144条,排涝及引水灌溉中沟1002条,小沟6434条,干、支渠1006条,中型平原水库1座,小型水库8座,总库容7779万m3,兴利库容5620万m3;中小型机电站1229座,机电井4684多眼;机电排灌总动力32909kw;小沟级以上建筑物17834座,防渗渠道460.9km,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但与我县突破**战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仍有一定差距,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浅谈当前困扰农村水利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水利建设从无到有,重点治理洪、涝水患,使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洪、涝灾害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但水资源紧缺,农业产量低而不稳,仍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1958年,中共中央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掀起工农业大跃进的热潮,水利工作一马当先,被摆上重要位置,1969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淮北地区大搞旱改水,我县为开辟南引洪泽湖水源,赴泗洪、宿迁境内浚深安河,并于1973年4月建成凌成抽水站,从而开创**引用淮水的历史,通过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全县现有流域性河道2条,即故黄河、徐洪河,区域性河道20条,即新龙河、徐沙河、潼河、徐沙河西支、民便河、中渭河、西渭河、小濉河、田河、老龙河、白马河、小闫河、白塘河、马邦大沟、魏工分洪道、龙支河、牛鼻河、新源河、庆安干渠西沟、徐沙河上段等河道。全县统属淮河流域,以故黄河为界,划分为三个系。即故黄河以北,黄墩湖地区属中运河水系,流域面积157.7km2、故黄河自成为独立水系,通过魏工分洪道排入徐洪河。流域面积204 km2、故黄河以南,除双沟镇境内徐淮路以南38km2,属濉塘河水系外,其余均属徐洪河水系。流域面积为1373.3 km2。故黄河以南区域有县级河道新龙河、徐沙河、潼河、中渭河、西渭河、小濉河、田河、白马河、老龙河、白塘河、龙支河、牛鼻河、徐沙河西支、徐沙河上段、魏工分洪道等河道。在这些河道两侧分布着许多乡级河道和村组河道,构成**县梯级河网化水系。目前已拥有干、支河道16条,大沟及引水沟144条,排涝及引水灌溉中沟1002条,小沟6434条,干、支渠1006条,中型平原水库1座,小型水库8座,总库容7779万m3,兴利库容5620万m3;中小型机电站1229座,机电井4684多眼;机电排灌总动力32909kw;小沟级以上建筑物17834座,防渗渠道460.9km,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但与我县突破**战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仍有一定差距,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4959520_4929.jpg

免费打赏
忘了玩9
2008年10月04日 08:24:59
32楼
(五)水是生命,文化是“魂”
认知水、了解水,既要学习水的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有水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承。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人类生命与自然环境和自然界的生命构成了生态系统,水是这个系统中的控制因子,又是生命元素,文明的源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水”,水是文化的母体,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由水形成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了几千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处的文化要素,浓缩了大量极为重要的文化内涵。黄河文化带来了人类的文明,是黄河母亲丰富的乳汁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对水的需要与需求一直是人类健康、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文化价值以及发展的推动力,水在社会中起着根本作用,因而有着深厚的文化层面,如果不从文化层面来认识和考虑水问题,就不可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办法。所以可持续的水资源以及可持续的发展都建立在水与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上。如果一个泱泱大国“水盲”比文盲多,长期处在水与文化的不协调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一条艰难之路。
中国是水文化的故乡。经典名句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是最谦虚、最高尚的美德。“女人是水”就是这种美德的体现。
水里蕴涵了很多自然法则和人生哲理,所以人不可不懂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喝什么水,做什么人是很有道理的,世人当慎之。水可以明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可以励志,“滴水穿石”;水可以抒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水可养性“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很多问题,只要我们心静如水,心情如水,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清纯如水,甘甜如泉,美妙如诗了
回复
忘了玩9
2008年10月04日 08:26:16
33楼
人畜缺水问题,是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严重问题之一。主要是由于自然界的不平衡性造成的,水量不足和饮水引起的地方病问题。
1979年9月水利部在黑龙江省肇东县召开了防病改水座谈会,会议由丁泽民司长主持,我作为山东省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参观了肇东县防病改水现场,听取了四个县、两个公社、两个大队的经验交流。会后水利部转发了《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防病改水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中强调:防病改水工作(即搞好水源工程建设)是水利部门责无旁贷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抓紧、抓实、抓好。在资金上,要本着全国水利会议确定的“小型农田水利费,甚至水利基建费,应首先用于解决农村人畜饮水”的原则,重点给于照顾。
1984年,原水利电力部《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缺水范围是指解决农村(包括牧区、渔区)社员的生活用水;缺水标准:出村1~2公里以上,取水点高程100米以上;饮水标准:干旱期间北方10公升/人•日,南方40公升/人•日,南方70~100天不下雨保证有水吃。
1984年原水电部向国务院打了《关于加速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报告》国务院将这个报告转发各地贯彻执行,《报告》强调解决农村人畜缺水问题“是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而且关系到党群关系,两个文明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问题”。要求各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争取1990年以前基本解决5600万人缺水问题。
1985年,全国爱卫会、卫生部与部分省、市、区政府利用世行贷款实施了“中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贷款总额达到3.7亿美元,累计解决了农村2400多万人的缺水问题。
1991年,国家制定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乡镇供水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4年把解决农村人畜缺水问题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通过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渠道增加投入。
2000年,国家编制了《全国解决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由于中央加大了投入,到2004年底,提前解决了余下的56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至此,全国农村已解决了2.8亿人的缺水问题。2004年水利部组织专家对饮水解困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估。
评估显示,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实施以后,广大农民群众减少了疾病,提高了健康水平,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满意度为93%,项目区增收农户86.2%,户均减少医药费之处207元,42.6%的农户节省工日用于外出打工。同时还存在的问题,如:前期工作滞后、建后管理工作跟不上。农村饮水水源污染严重、财务管理不规范、配套资金到位率低等问题。
回复
忘了玩9
2008年10月04日 08:28:49
34楼
安全是健康的第一要素。安全是指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安全是维护人们生命健康和幸福的伦理道德观念,安全是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价值观。安全是上世纪来和本世纪初世界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国家安全、、核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到安全生产,都很重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在我国水污染和水破坏问题十分严重的形势下提出来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及城市污染大量向农村转移,农村点污染与面污染交错,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村镇水环境恶化,局部突发性恶性水污染事件经常发生,大范围出现的水源污染和水源破坏对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广义的饮水安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建立全面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饮水安全是人类在生产、生存的活动中,为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创造的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饮水安全,就是饮用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获得并且经济上负担得起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足够的饮用水,建立农村饮用水保障体系,不会由于饮用数量或质量不合格而对生理和心里带来威胁或造成伤害,这种威胁和伤害包括为了获取饮用水花费过高的代价(时间、体力、物力、财力等)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分为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两种形式。集中式供水是指以地面水或地下水为水源,经集中取水,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所供水通常成为自来水。为保证人体健康,集中式供水水质应满足一些基本要求。首先,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以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其次,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应保证人们在终生饮用条件下不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此外,应确保饮用水感官性状良好,为人们所乐于饮用。为确保分散式供水的卫生安全,应做好饮用水的净化消毒工作和水源的卫生管理工作。各类分散式供水提供的饮用水都应进行消毒,尤其是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和肠道传染病高发区,更应加强消毒措施,才能有效防止介水传染病流行。
回复
忘了玩9
2008年10月04日 08:30:25
35楼
联合国早在1981—1990年就倡导了第一个水与卫生十年行动计划。十年间,有十亿人享有法治的饮水和7.7亿人有了卫生设施。1986年联合国的《发展权宣言》规定,发展权是项不可剥夺的人权。所谓人类发展,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使人能过上一种有价值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实现作为人的充分发展。享有安全用水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基本人权。人权是有约束力的义务,它反映了普遍的价值观,并赋予各国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新世纪联合国面对人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于2000年在千年首脑会议上确定:“到2015年将无法获及或负担不起安全用水和卫生条件的人口比例减半”并作为关键性目标写进了《千年发展目标》。
回复
忘了玩9
2008年10月04日 08:31:59
36楼
加大“四权”的工作力度。农村供水工程要明晰工程所有权,规范工程建设权,落实工程经营权,加强工程监管权。
一是明晰工程所有权。农村供水工程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集中式供水工程。从整体上看应界定为以公有制为基础(或者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所有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政府投资,农民筹资投劳的大、中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属国家和集体共同所有,由政府(或部门)、农民用水者协会(推荐或选举的代表)组成供水工程管理委员会作为产权代表和业主;政府投资、企业融资、农民筹资投劳、社会各界捐赠等共同建设的供水工程,按照投资比例组件董事会,成立股份公司,并作为产权代表和业主;集中供水的小型工程(村建,联户建)属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或用水者协会作为产权代表和业主,农户自用自管的小微型工程属农民个体所有。
二是规范工程建设权。千吨万人供水工程造价超过200万元实行严格的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制,确保工程质量。小型工程具备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参照“四制”或实行设备材料实行集中采购。推广供水设备认证认可工作,规范市场行为。
三是落实工程经营权。集中或供水工程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工程管理委员会、用水户者协会和政府监督下,实行公开承包、租赁、拍卖经营权,由专业公司和专业人员实施工程的运行管理。
四是强化工程的监管权。发改委、水利、财政、卫生审计、稽查等部门和农民用水户协会等,要加强对供水单位的监管,确保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回复
忘了玩9
2008年10月04日 08:35:25
38楼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农村还比较落后。受自然和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居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长期存在,加上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发展政策,使农村供水设施十分薄弱。城市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政府投入力度大,发展很快;而大多数农村供水设施主要靠村集体和农民自建,投入不足,造成农村供水以传统、落后、小型、分散、简陋的供水设施为主,自来水普及率低。
回复
忘了玩9
2008年10月04日 08:36:49
39楼
影响农村供水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当地的居住状况、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策等。
一是农村人口多,经济落后
根据200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截至2004年底,全国农村有3.70万个乡镇、65.27万个村民委员会、2.50亿住户、9.4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2.5%。农村人口分布见表1-1,山丘区有4.96亿人,民族地区有1.26亿人,国家扶贫重点县有1.95亿人。农村有37.75万所中小学校,1.14亿学生和教职工。另外,我国还有1928个国营农场、1244万人;5759个国有林场、521万人。
农村人口经济、文化落后,饮水卫生意识淡薄,生产经营活动以个体为主,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当地城市居民的1/4左右。由于收入水平低,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生活负担较重,除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外,建房、子女教育、医疗等费用都可能花掉其全部积蓄,甚至负债。
二是农村自然和水资源条件差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大,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普遍存在冬干、春旱等季节性缺水问题。尤其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总量不足,十年九旱,部分农村既缺地表水,又缺地下水,西北一些干旱区,严格说来不适合人类居住生存。近10多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降水量分布更加不均,西北、华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经常出现大旱或连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许多泉水、溪水、河水断流,这对农村饮水水源影响极大,尤其是浅井枯干失效问题严重。
我国又是一个多山丘的国家,国土总面积的70%为山丘区。山丘区地形复杂,农民居住分散,缺乏水源或取水困难。居住在山坡、冈地的群众,远离地表水,浅层地下水位在干旱少雨季节下降严重,石山区和西北的大部分丘陵区根本就没有浅层地下水。石漠化严重的山区和黄土高原,地下水埋藏深,难以开采。在石灰岩地区,地表蓄不住水,寻找和开采地下水困难。山丘区的饮水问题具体表现为,南方深山区取水困难,浅山丘陵区季节性缺水严重,属工程性缺水;北方山丘区不仅取水困难、季节性缺水严重,甚至既找不到地表水也找不到地下水,属资源性缺水。
受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开矿等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影响,沿海区、低平原区、湖区、河套、古河道、洪泛区、山前洼地、矿区等易沉积地区,部分地下水有害矿物成分高,如氟、砷、铁、锰或含盐量超标,不宜直接饮用,造成农村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
我国淡水资源匮乏,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的1/3,且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人口密集的地区以及河流的中下游,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人口稀疏的山丘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小型分散供水工程的水源,抵御洪涝旱灾的能力很低,可靠性差。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地下漏斗不断出现并扩大。企业废污水排放量、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大,生活污废水长期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长期随意堆放,缺乏排水和治污措施,造成水源污染加剧,尤其人口密集的平原区,人居水环境不断恶化,饮用水中微生物、有机物等有害污染物超标严重,加剧了农村水质性缺水问题。
根据《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4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6.5%,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减少13.4%,矿化度小于或等于2g/L的地下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减少7.8%。北方平原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68亿m3,严重超采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76个、总面积7.2万km2,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3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6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27个。河流水质,全年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59.4%,比2003年减少了3个百分点;水库水质,超Ⅲ类水的占17.7%。
上述水资源问题,尤其水环境不断恶化、北方地区大范围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以及部分地区干旱加重的趋势,都对农村饮水带来新的不利影响。
回复
忘了玩9
2008年10月04日 08:39:18
40楼
农村饮水解困成效
1.农村饮水解困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中央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饮水解困工作进一步科学、规范,使农村严重的缺水问题得以缓解。农村饮水解困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50~60年代,国家重视以灌溉排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建设,解决了一些地方农民的饮水难问题。
(2)20世纪70~8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正式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和在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农村解决饮水困难。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暂行办法》,1984年批转了《关于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报告》以及《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逐步规范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
(3)20世纪9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正式纳入国家规划。1991年国家制定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乡镇供水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4年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进一步通过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渠道增加投入。90年代后期,甘肃省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贵州省实施了“渴望工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了“380饮水解困工程”,四川省安排了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等。到1999年底,全国累计解决了约2.16亿人的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4)2000年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调整工作思路,加大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2004年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了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的历史阶段。
2.“十五”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情况
“十五”期间,国家实施了饮水解困、氟砷改水、应急抗旱等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项目,中央共安排国债专项资金117亿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105亿元,解决了672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按照1984年发布的农村人饮困难标准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仍有4639万人饮水困难,其中2042万人属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的,2597万人是由于人口增加、水源枯竭、工程老化等原因新增的。2000年,国家编制了《全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十五”规划》,提出了分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目标,第一阶段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的饮水困难问题,尽快完成和实现该计划所确定的饮水解困任务和目标;第二阶段解决新出现的饮水困难问题,力争到“十五”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现存的饮水困难问题,保证群众基本的生活用水要求。2001~2004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97亿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85.5亿元,解决了561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
到2004年底,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的任务和目标已提前完成。国家根据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农村饮水工作重点从饮水解困向保障饮水安全转变。为保证农村饮水工作的连续性,2004年,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根据农村饮水安全现状,编制了《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以下简称《应急规划》),规划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总投资77.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8.4亿元。200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规划。
从2005年起,《应急规划》开始启动,2005年中央安排投资20亿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20亿元,解决了1104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3.农村饮水解困效益
2004年7~8月,水利部组织了100多位来自不同部门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对2000~2003年的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前期工作、施工建设、项目管理、运行管理、效益、群众满意度、可持续性等七个方面。对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4个项目县的205处工程进行了调查分析,走访了1836个农户。
评估结果表明,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进展顺利,“十五”规划内的任务提前完成。项目前期工作深入细致,建设管理制度健全,监管有力,工程优良率达90%以上,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良好,农民对饮水解困工程项目的满意度达98%。
回复
忘了玩9
2008年10月04日 08:41:07
41楼
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顺利实施,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长期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被群众赞誉为“小工程,大德政”,效益显著:
一是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减轻了医药费支出负担。饮水解困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农民的饮水困难,同时也改善了他们的卫生条件,减少了水介传染病发病率,提高了农民尤其是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据调查分析,受益区人均年减少医药费支出40元左右。
二是节省了家庭取水劳动用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据调查,饮水工程建成后,平均五口之家每年用于挑水的工日可减少50个,节省的劳力和时间转向投入种植、养殖等生产,也增加了外出务工、经商等机会。
三是促进了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贫困户脱贫。饮水条件的改善,增加了家庭饲养畜禽的数量,为发展庭院种植和家庭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水源保障。
四是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饮水问题的解决,减少了水事纠纷,促使农民养成了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美化了居住环境等。
五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受益地区群众将饮水解困工程称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爱民工程”;基层干部称之为“三个代表”在基层最直接、最有力的体现。广大受益群众在饮水解困工程通水时,敲锣打鼓,赋诗楹联,赠送锦旗,写感谢信等,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回复
忘了玩9
2008年10月04日 08:42:44
42楼
二、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
(一)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摆到优先位置,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深化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获得安全饮用水,维护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众多,需要从实际出发,全面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中,要与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统筹考虑饲养畜禽和二、三产业用水需求。“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及微生物病害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优先安排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疫区、涉水重病区村、华侨农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
2.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首先要保护好饮用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防护,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特别要防止采矿、工业等引起的水源污染和破坏,按照“谁污染、谁破坏、谁付费”的政策,做好源头治理;同时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废污水、垃圾、粪便处理,做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应根据水源水质等情况,采取适宜的水质净化措施;同时加强水质检验,建立水质监测体系,保障供水安全。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条件,采取资源节约型建设方式,做好水资源配置,处理好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的关系,优先保证生活用水需求,干旱缺水地区要重点保障水源保证率;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水资源等条件以及村镇发展需要,做好区域供水工程规划,加强工程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论证,水质、水量并重,合理选择水源、工程型式、供水规模和水质净化措施。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发展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式供水、供水到户,或依托已有的自来水厂,通过延伸其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制水成本较高的地区,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山丘区居住分散的农户,可采取分散式供水。
4.建管并重,完善机制
改进农村饮水项目建设和管理办法,确保工程质量,落实管理主体和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政府投资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但要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加强前期工作,严格项目审查审批程序;对于建成的饮水工程,要建立验收、跟踪调查和水质监测制度,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有关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要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普及饮水安全知识,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