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工业水处理电子期刊
chanlaichanqu
2008年08月08日 14:10:53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工业水处理(2008年01期) [1]吴运娟,张利辉,张彦河,刘振法,夏志华,. 循环冷却水污水回用技术试验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8,(1). [2]杨海燕,.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微量油含量的测定[J]. 工业水处理,2008,(1). [3]马浴铭,程耀丽,刘玉民,张彦玲,衣建生,. 新型油田用钡、锶阻垢剂性能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8,(1). [4]胡春生,王金祥,. 转炉浊环水质稳定处理技术的应用[J]. 工业水处理,2008,(1).

工业水处理(2008年01期)
[1]吴运娟,张利辉,张彦河,刘振法,夏志华,. 循环冷却水污水回用技术试验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8,(1).
[2]杨海燕,.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微量油含量的测定[J]. 工业水处理,2008,(1).

[3]马浴铭,程耀丽,刘玉民,张彦玲,衣建生,. 新型油田用钡、锶阻垢剂性能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8,(1).
[4]胡春生,王金祥,. 转炉浊环水质稳定处理技术的应用[J]. 工业水处理,2008,(1).

[5]何岩,赵由才,周恭明,. 高浓度氨氮废水脱氮技术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2008,(1).

[6]朱斌,钟理,. 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水中环境激素的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2008,(1).

[7]罗驹华,张少明,. 微纳米级铁粉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 工业水处理,2008,(1).

[8]李枝玲,丁玉,. 生物流化床用于废水处理的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8,(1).

[9]卢进登,陈红兵,梁雄兵,程胜高,. 氧化混凝法处理苎麻脱胶煮炼废水的试验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8,(1).
[10]苗群,李悦,海洋,刘志强,孙元慧,. 水产品加工废水深度处理的试验[J]. 工业水处理,2008,(1).

[11]李亚新,赵义,岳秀萍,杨怀旺,杜金成,姚润生,马健安,. 生物膜法A~2/O~2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中好氧反应器工艺特性[J]. 工业水处理,2008,(1).

[12]宋来洲,郑秋艳,王继斌,. 煤气洗涤废水处理的实验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8,(1).

[13]王方园,盛贻林,. 果胶酶降解柑桔罐头生产废水中果胶的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8,(1).

[14]贾仁勇,孙力平,王妍,. 混凝—微电解预处理维生素B_1生产废水[J]. 工业水处理,2008,(1).

[15]周海军,卢永,严莲荷,周申范,. 粉末固定化白腐菌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8,(1).
[16]李洵,刘景明,周颖,孟磊,何明思,. 曝气量对自热式高温好氧消化污泥减量的影响[J]. 工业水处理,2008,(1).
[17]汤琪,罗固源,. 磷酸铵镁法综合处理磷酸盐工业废水和垃圾渗滤液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8,(1).
[18]李在田,. 硫酸镍做催化剂测定COD[J]. 工业水处理,2008,(1).

[19]陈春茂,李敏,阎光绪,郭绍辉,. 高浓度超稠油乳化废水预处理工艺与实践[J]. 工业水处理,2008,(1).
[20]杨晓梅,贺琼,朱贻钧,. 生物处理工艺处理工业废水[J]. 工业水处理,2008,(1).

[21]李陈,周忠华,. 氨氮废水处理中活性污泥的培养[J]. 工业水处理,2008,(1).

[22]张丽,朱晓东,邹家庆,. 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J]. 工业水处理,2008,(1).

[23]孙铁军,何洪林,. 包装印刷废水处理工程[J]. 工业水处理,2008,(1).

[24]张玉芝,. 屠宰场废水处理[J]. 工业水处理,2008,(1).

[25]北京民和十周年成长回顾征文[J]. 工业水处理,2008,(1).

[26]简讯[J]. 工业水处理,2008,(1).

[27]楼民,俞三传,高从堦,. 纳滤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2008,(1).

[28]李艳丽,江霜英,皮新华,. PAC和PAFC用于低温饮用水处理的对比试验[J]. 工业水处理,2008,(1).
[29]董秉直,刘风仙,桂波,. 在线混凝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中试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8,(1).

[30]张东,乐林生,鲍士荣,康兰英,朱文娜,. 聚硅硫酸铝处理长江水的生产性应用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8,(1).
[31]朱云,肖锦,周勤,. 旋流一体式强化混凝设备设计优化及低浊度微污染原水处理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8,(1).
[32]陶氏化学与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宣布合资成立一家全球性石化企业[J]. 工业水处理,2008,(1).

[33]张淑云,. 国内外水处理技术信息[J]. 工业水处理,2008,(1).

[ 本帖最后由 chanlaichanqu 于 2008-10-28 21:58 编辑 ]
chanlaichanqu
2008年08月11日 11:01:53
12楼
2007年第12期

[1]吕翔,雷武,夏明珠,王风云,. 多氨基多醚基亚甲基膦酸盐的合成与阻垢性能[J]. 工业水处理,2007,(12).
[2]朱斌,罗益民,袁启昌,顾玉梅,. 自动加药与监测系统在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的应用[J]. 工业水处理,2007,(12).
[3]王艳红,. 循环水系统泄漏及水质恶化对策[J]. 工业水处理,2007,(12).
[4]张鸿龄,孙铁珩,孙丽娜,. 微生物絮凝剂处理污染水体的研究和应用前景[J]. 工业水处理,2007,(12).
[5]邵留,徐祖信,尹海龙,. 污染水体脱氮工艺中外加碳源的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2007,(12).
[6]王龙,刘铮,姜瑞雪,张真真,. 气动絮凝在CEPT工艺中的应用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7,(12).
[7]王昶,陈文东,李兆光,李桂菊,贾青竹,. 纳米TiO_2光催化氧化愈创木酚的降解机理[J]. 工业水处理,2007,(12).
[8]严文瑶,陈银合,汤庆华,李定龙,. 非均相催化氧化处理对苯二甲酸工业废水[J]. 工业水处理,2007,(12).
[9]王和平,何霄嘉,. 聚氯乙烯离心母液回用工艺初探[J]. 工业水处理,2007,(12).
[10]胡明成,龙腾锐,傅卫东,刘远涛,. UASB反应器处理酸性大豆蛋白加工废水[J]. 工业水处理,2007,(12).
[11]杨玉旺,刘敬利,张磊,许岩,戴清,. TiO_2光催化处理含甲基橙微污染水的动力学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7,(12).
[12]刘军深,宋文芹,李桂华,范小利,黄大朋,. 海水在碱性印染废水处理中的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7,(12).
[13]赵伟,冯晓西,丁国勤,骆军,. 改进超滤技术处理废乳化液的试验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7,(12).
[14]胡学伟,李爱民,邓丛林,范俊,朱兆连,吴春金,. 树脂吸附—生物强化组合处理高盐度硝基苯废水[J]. 工业水处理,2007,(12).
[15]范建凤,王保鱼,. 壳聚糖对化学镀镍废液中Ni~(2+)的吸附[J]. 工业水处理,2007,(12).
[16]汤兵,王五洲,石太宏,. 低碳源条件下反硝化同步除磷脱氮的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7,(12).
[17]沈飞,刘阳,严滨,李清彪,. 混凝—吸附法处理反渗透浓缩水[J]. 工业水处理,2007,(12).
[18]史志琴,朱健民,陈爱民,刘赞,. 双膜法技术在味精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工业水处理,2007,(12).
[19]郑晓萍,. 生活污水处理回用于生产的技术开发[J]. 工业水处理,2007,(12).
[20]《工业水处理》二○○七年本刊总目次[J]. 工业水处理,2007,(12).
[21]国内外技术信息[J]. 工业水处理,2007,(12).
[22]任典君,徐灿华,王荣昌,夏四清,. 管网内壁生物膜的形成与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2007,(12).
[23]王建友,王世昌,傅学起,. 电去离子水软化技术的实验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7,(12).
[24]郗丽娟,张瑛洁,杨文慧,陈雷,王禄鹏,赵徐军,马军,. 高铁酸钾与UV-vis/TiO_2协同氧化效应的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7,(12).
[25]刘燕,于伟浩,钱玉萍,.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工业废水中的硝基苯酚[J]. 工业水处理,2007,(12).
[26]颜月娥,. 锅炉水中溶解固形物与氯离子的质量比[J]. 工业水处理,2007,(12).
[27]路祥,肖晔,. 蒸汽凝液闭式回收技术在化工装置中的应用[J]. 工业水处理,2007,(12).
[28]赵晓光,周颖,. 重力式纤维束滤池在给水中的应用[J]. 工业水处理,2007,(12).
[29]张万友,周定,王旭生,潘庭凯,. V型纤维滤池设计及运行[J]. 工业水处理,2007,(12).
[30]徐春雷,周永青,. 弱酸处理对循环水水质的影响[J]. 工业水处理,2007,(12).
[31]天时地利人和成就AQUATECH CHINA水展——访荷锐会展服务(上海)有限公司首席代表Gijsbert de Bruin先生[J]. 工业水处理,2007,(12).
[32]于建雷,. “招金膜天杯2007中国水工业行业十大评选”拉开帷幕[J]. 工业水处理,2007,(12).
[33]沈聆,. GE水处理打造亚洲水处理基地[J]. 工业水处理,2007,(12).
[34]王欣,. 梅特勒-托利多致力于电阻率和电导率测量技术的革新[J]. 工业水处理,2007,(12).
[35]简讯[J]. 工业水处理,2007,(12).

[ 本帖最后由 chanlaichanqu 于 2008-8-11 11:19 编辑 ]
回复
a63670160
2009年03月26日 23:50:52
13楼
设计方法:
生物选择器的设计要确定以下几个参数 :选择器的容积、污泥回流量、选择器的布置。以下介绍一种较易应用的设计方法——絮体负荷设计法。
1 污泥回流量
所谓絮体负荷即在污水与回流污泥接触的瞬间,混合液中溶解性 CO D与污泥浓度的比值 ,即:
式中 FL——絮体负荷 ,mgCOD/gMLSS
COD;——进水中溶解性 COD浓度,mg/L
其与污水中总 COD 的比值 f与污水性质有关,对一般的城市污水 ,建议f取 0.3,对工业废水则需作调查研究
CODr——回流污泥中溶解性 COD 浓度, mg/L,设计中可忽略不计
Q、Qr ——进水、回流污泥流量,m3/h
Xr ——回流污泥浓度g/L,对设有二沉池的系统取二沉池底泥浓度,对SBR工艺取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时污泥浓度的平均值
现有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当絮体负荷50~150 mgCOD/gMLSS时较适宜絮体菌的生长。因为水质有波动,所以建议设计时取上限值,这样当进水 COD值和水量小于设计参数时,絮体负荷仍在上述范围内。据此推算得污泥回流比为:

当工艺要求回流比大于计算值时,应将超过部分直接回流到主曝气区,否则选择器将不起作用。
2 选择器容积
选择器的类别不同,对选择器的容积要求也不
同。一般来讲,对于好氧生物选择器其混合液接触
时间 T=15~30 rain,对缺氧和厌氧生物选择器一
般取 30--60 min。因此其容积为:V=(Qi+Qr )×T
3 选择器的布置
选择器一般布置在生化系统的前端,并需分格以保证选择器内的絮体负荷梯度,选择器格数太少则絮体负荷不能保证,分格太多也无太大意义,一般来讲分 5格已足够。分格的同时要保证一定的水平流速或竖向流速以防污泥在选择器内沉积,对于缺氧和厌氧选择器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必要时可设搅拌装置。实际应用时,水平流速或竖向流速 ≥25 m/h即可。故选择器截面积为:
式中 F——选择器分格截面积,m2
H——有效水深 ,m
v ――水平或竖 向流速,m/h
选择器的设计要点:
(1) 尽量提高选择器第一格中的 F/M值。研究证明,选择器中第一格的微生物组成和特性对抑制丝状菌的生长有重要影响。若第一格中的 F/M 值很大便能有效地抑制丝状菌的生长,并保证后续曝气池中污泥良好的沉降性能。
(2) 选择器和整个系统需具有陡峻的可溶有机物浓度梯度 ,生物选择器的起始浓度应高于其尾部和完全混合反应器的出水。
(3) 从选择器泄漏的基质浓度应该最小,在选择器中9O%以上的可溶的容易降解的基质应该得到去除。
(4) 在整个选择器内微生物的活性(以 SOUR计)应该保持在一个尽可能高的水平。虽然基质被迅速降低,但微生物活性要高。
(5) 相对于总的系统负荷,系统应该具有高的活性潜力,对于任意给定的负荷 ,微生物活性应该最大。
(6) 在选择器内平均的活性水平与初始选择器的负荷相比,应该高于其值。
(7) 增加曝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由于选择器主要是利用活性污泥中菌胶团对可溶性有机物的吸附作用来抑制丝状菌的生长,因而为使回流到选择器中的活性污泥具有较高的对有机基质的吸附活性,就必须要求活性污泥在曝气池中将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的有机物充分代谢 ,即要求有足够的曝气时间。曝气时间较长能使回流污泥处于饥饿状态,活性污泥进人选择器后便能很快地吸附污水中的有机基质,从而选择性地使菌胶团微生物成为曝气池中的优势菌而得到优势生长。
生物选择器常规工艺中控制污泥膨胀的途径即应用:
1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完全混合曝气池内基质浓度较低,丝状菌可以获得较高的增长速率,故该法易发生污泥膨胀。这时可将曝气池分成多格且以推流的方式运行或增设一个分格设置的小型预曝气池作为生物选择器。当废水进入选择器后,由于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较高使选择器中的F/M值较大而不适宜丝状菌的生长,菌胶团微生物则快速吸附废水中的大部分可溶性有机物,在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和溶解氧的条件下进行生物代谢而不断地得到增殖,丝状菌却因缺乏足够的有机营养而受到抑制,这样就会减少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
  选择器与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相组合的工艺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工业废水和中小流量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实际运行结果表明,选择器工艺控制污泥膨胀的效果非常明显。据报道[1],美国的VOSA污水处理厂的完全混合式曝气池在冬季经常发生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的问题(SVI值高达400mL/g),但通过在曝气池前设置一个水力停留时间为15min的选择器后便完全抑制了丝状菌的生长,使污泥的SVI值降至100mL/g以下 。
  间歇进水、排水的SBR反应器就其本身而言是属于完全混合型的,但由于在反应过程中反应器不进水,因而其内部存在一个污染物的基质浓度梯度(即F/M梯度),只不过这种梯度是按时间变化的,其底物的浓度变化相当于普通曝气池的分格数为无限多,从而可以起到抑制丝状菌膨胀的作用,故无需设置选择器。对于连续进水的SBR系统(如ICEAS和CASS工艺),由于池中污水完全混合而不存在基质推动力,故需在进水端设置一个预反应区或生物选择器。
2 AB工艺
  AB工艺中的A段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良好的选择器,其对污泥膨胀的控制表现在:一方面A段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5~20min,因此世代期较长的丝状菌难以在此生存;另一方面A段中的有机负荷通常较高[≥2kgBOD5/(kgMLSS•d)],因而可有效地抑制丝状菌的增长。与选择器的不同之处在于A段的优势微生物种群是由不断适应原污水而形成的,回流污泥的吸附活性不是通过较彻底的代谢作用而是借助于接种微生物的高吸附能力来实现的。 但应指出,当负荷较高时由于菌胶团细菌摄取、贮存有机物的能力高而不能充分氧化有机物,使得菌胶团细菌实际增长速率低于丝状菌,同时造成溶解氧相对不足。这时也易引起污泥膨胀,可分别采用增加再生池、填料池和强化曝气池等方法来控制污泥膨胀[。
  对于A/O和A2/O工艺可通过在好氧段前设置缺氧段和厌氧段以及污泥回流系统,使混合菌群交替处于缺氧和好氧状态及使有机物浓度发生周期性变化,这既控制了污泥的膨胀又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而交替工作式氧化沟和UNITANK工艺等连续进水的系统则通过时间或空间的分割形成的“选择器”亦可达到控制污泥膨胀的目的。
回复
ws-1985827
2009年03月27日 10:12:32
14楼
就这么多吗?楼主是不是还有啊?
回复
bobohu601
2009年05月07日 00:51:44
15楼
楼猪你太有才了:victory: :lol
回复
bobohu601
2009年05月07日 00:55:53
16楼
不好意思打错了一个字,楼主不要见怪啊!:L
回复
bobohu601
2009年05月07日 01:02:24
17楼
楼主好样的
回复
skybluexj1
2009年06月03日 20:31:32
18楼
ganxie louzhu !
回复
pys666
2009年07月02日 10:55:56
19楼
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回复
chen-lan689
2009年07月09日 11:39:54
20楼
:time: :handshake
回复
lvjianguo96
2009年09月10日 09:41:17
21楼
大家都爱在这里灌水玩!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