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夯就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lmf200404
lmf200404 Lv.15
2008年07月11日 00:44:57
只看楼主

福建永定县下洋镇初溪土楼群

福建永定县下洋镇初溪土楼群

xin_132070507090125008551.jpg

lmf200404
2008年07月11日 00:45:20
2楼
福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土楼――振成楼
回复
lmf200404
2008年07月11日 00:45:53
3楼
北京时间7日晨,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46座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听到这盼望已久的消息,土楼导游林日耕黝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对他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的游客会来,更多的钱可赚,但绝不止这些。“我为我的祖上骄傲,”他说,住在现存3000多座福建土楼里的居民将与他共享这份骄傲。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即永定县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这些土楼或方或圆,以圆为主,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以其神奇的聚落环境、特有的空间形式、绝妙的防卫系统、巧夺天工的建造技术和深邃的土楼文化,令世界瞩目。”福建省建筑设计院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说。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土楼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土楼建造最紧要处是基础、夯实和整墙。”出生在初溪土楼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徐松生说,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

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建筑。”黄汉民说,土楼冬暖夏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与最高境界”,“建造新一代绿色土楼,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永定承启楼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土楼对建设和谐社会最有用。”徐松生说,住在土楼里,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邻里和睦。“孩子孝不孝,会有口碑,好的学习,坏的批评,起到教育约束的作用。”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振成楼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我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深挖土楼的文化内涵。”林日耕说,“振成楼建筑很美,可用眼观察,但振成楼的文化更美,要用心体会。”

藏在深山里的土楼“天生丽质难自弃”。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专家和游客不惜跋山涉水来看土楼,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林日耕惊讶不已。他秉持“来者就是客”的祖训,带客人参观,请他们吃客家菜、喝客家酒。

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向土楼,林日耕愈加认识到土楼的珍贵。他只念过小学,但他秉承土楼人家的好学传统,不断向专家和游客学习,逐渐形成了编印成册、备受欢迎的导游词--《振成楼探秘》。如今,他成了“行走的土楼”,每走一处,都能讲出一段掌故,一段历史,一段哲理。

拥有四分之一振成楼的林日耕还在楼内开小商店、小饭馆和小旅馆,见过来自30多个国家的游客。如今,振成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他又有了新打算。“我要让女儿去学英语,这样才能更好地介绍土楼文化。”
回复
zhaohuaiyu
2008年07月11日 08:56:17
4楼
广西属缺水地区,勤劳的广西人民发明了一种储藏水的装置,跟福建土楼外形相似。就是伫立在地上的直径3~6米不等,高3~5米的圆形浆砌构造。用于把夏天的雨水存积起来,以供缺水季节使用。
就是这样的“土玩意”硬把美军忙上了一阵子。美军的间谍卫星发现在中国西南的山区,不断有口径3~6米的固定不明目标被建设和部署。而且发展的速度惊人,断断几年工夫从无到有,从几处发展到广大地区非常密集。但他们没发现有大量军人出现的迹象。可把他们吓坏了。不过经过些年的不断跟踪,他们开始怀疑“这可能不是军事目标了”。最后经过访问才弄明白是百姓智慧的结晶。
可惜没有照片。
回复
zhaohuaiyu
2008年07月11日 09:34:53
5楼
给企业集团董事长的一封信
我是一位社会热心人士,时常被一些对社会有贡献是人和故事打动而落泪。我每次都想出手相助,但我囊中羞涩,我又不想他们的成果随着他们生命的逝去而香消玉陨。我知道你是一位有责任的企业家,相信你能成为民族的脊梁。
CCTV-10于2008年6月30日播出了一期节目,介绍一位执着的安徽养蜂人,名叫门传喜。他以58岁的身躯于“赢在中国”搏杀到第7强,止步于7进3。最后他高兴的说,我终于把我的成果公之于众了,终于让农民兄弟们知道了养蜂还有这样一种技术,知足了。你即使在我身上割下一块肉,我都愿意。他回到儿女在北京的家,仍决定离开去到属于他的蜂场,因为“我的家在蜂场”。
门传喜以一个农民的身份、财力、文化,艰难的探索了11年,走遍中国南北6个省,研究出养蜂的六大理论、三大学说。但自己穷得连一包烟都买不起。可以说前无古人,他的成果一旦失传,对人类是多大的损失。我见过同类“疯狂”的农民有不少了。我在此对董事长先生有一个建议。
一, 门传喜的目标是要让全国的笼蜂养殖者、大棚蔬菜种植者都来推广他的技术,为人类社会造福,他不为钱,而为理想。请给他一个平台,毕竟他衣食有忧,他作为一个农民影响力有限。
二, 门传喜属于研究型农民,但他文化低,无法形成专业论文,以利永久流传。给他配适当的助手,一起进行研究工作和把成果进行学术展示并进行产业化推广,造福人类社会。
三, 我想恳请董事长先生发起一个基金会。因为如门传喜一样的农民还有不少,他们执着于某项事业,但他们往往是穷困潦倒和没有充足的知识而让研究之路仅限于个人“狂热”的爱好而已。他们太需要帮助了。
我的QQ:913092932,热切希望得到采纳。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