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斜拉桥 杨浦大桥建成通车 1993年10月23日,杨浦大桥正式通车,邓小平亲自为大桥题写了桥名。这是继松浦大桥、南浦大桥后,黄浦江上建成的第三座大桥。当90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上建成通车后的杨浦大桥时,他感慨地说:“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
1993年10月23日,杨浦大桥正式通车,邓小平亲自为大桥题写了桥名。这是继松浦大桥、南浦大桥后,黄浦江上建成的第三座大桥。当90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上建成通车后的杨浦大桥时,他感慨地说:“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
杨浦大桥是 当时世界上最大跨径的斜拉桥 ,如同一道横跨浦江的彩虹。桥身有无数根排列整齐的斜拉钢索,状若一架硕大无比的竖琴迎风弹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的设计造型,也令杨浦大桥成为上海的一个地标。杨浦大桥先后荣获国家詹天佑奖、国家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至今发挥着连接浦东、浦西交通的重要作用。
当时,杨浦大桥的设计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第一个方案是照搬南浦大桥的设计,跨度423米,这是一个现成的方案,但一个桥墩将落在黄浦江中。上海因黄浦江而兴,它的每寸水道都流淌着“黄金”。数万吨级的巨轮要进黄浦江,如果设墩造桥,势必会影响黄金水道;第二个方案是将一个桥墩紧靠岸边放置,这样跨度将可以达到580米,但岸边地基十分复杂;第三个方案是两个桥墩都在岸上,跨度602米,这是当时世界第一的跨度。
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林元培是 杨浦大桥总设计师,林元培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单纯求稳,采用第一种方案;要么争创一流水平,但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最后,林元培下了决心,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风险较大、但最为合理的跨度602米造桥方案。 1993年建成的杨浦大桥,是林元培倾注全部心血贡献于世的最高水平设计成果, 林元培 也因此荣获1994年度茅以升桥梁大奖。
桥梁设计首要的问题是计算出桥梁的内力。杨浦大桥比南浦大桥主跨长出179米,古典的桥梁理论在这样的主跨长度面前已显得无能为力。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总设计师林元培早在主持设计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重庆长江二桥和南浦大桥等跨径超过400米的大桥时就发现,古典理论的内力计算同桥梁的实际内力存在误差,而跨度越大,误差也就越大。
针对这个难题,林元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适用于一切空间结构而不只囿于桥梁的“空间结构稳定理论”。有位外国专家用古典理论做了一个杨浦大桥设计方案,供有关方面参考。该方案与“林氏理论”计算的方案比较时,其结构的刚度存在明显不足,内力计算误差则高达62%。
1992年9月,世界级桥梁设计巨匠云集于美国纽约,共同参加国际土木工程会议斜拉桥会议。林元培作为中国代表,向与会的近百名桥梁设计师清晰地阐述了他对上海“南浦”“杨浦”两座斜拉桥的设计理念,并描绘了中国斜拉桥的发展前景。他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杨浦大桥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上海城建设计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城建学院设计所、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五个单位负责总图、主桥、引桥等全部项目的设计,由有建造南浦大桥丰富经验的以朱志豪为总指挥的黄浦江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承建。
1991年5月1日,大桥打桩施工。1992年4月,主塔封顶。同年7月1日,开始主桥安装。1993年4月8日,主桥合拢。8月,全桥贯通。10月23日,全面建成通车。桥面、引桥、地面配套工程和环境整治工作,基本同步完工。雄伟的工程,飞快的速度,创造了世界一流的水平。与南浦大桥相比,杨浦大桥规模要大42%,造价增加了50%。
1993年12月13日,90岁高龄的邓小平再次来到杨浦,冒着寒风细雨,登上完工不久的杨浦大桥主桥,并坚持下车冒雨走了二十多米。当得知这座桥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时,他高兴地握着朱志豪的手,赞叹道:“感谢上海的工程技术干部,感谢上海的造桥职工,向他们问好!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
如今,黄浦江上已有了十余座跨江大桥,而杨浦大桥依旧是人民心目中开辟浦东、浦西结合新格局的“焊接点”。大桥巍然屹立浦江两岸,桥下行驶着万吨巨轮,桥上飞驰着熙攘车辆,不断谱写新的发展乐章……
本文来源:上海杨浦,原标题为《杨浦大桥的故事(上)》《杨浦大桥的故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