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装饰构件——鸱吻
峥嵘岁月爱吐槽
2024年08月28日 09:59:02
只看楼主

来源:建筑史学

鸱( chī  )吻 ,又名螭吻、鸱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装饰构件。 其形象通常被描述为龙首鱼身,口阔嗓粗, 传说它是龙的第九子,喜欢吞火。       因它具有御水避火的寓意,被安置在殿脊两端, 寄托了古人辟火防火的愿望 。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料为主,而鸱吻被认为可以守护建筑,避免火灾。


鸱( chī  )吻 ,又名螭吻、鸱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装饰构件。 其形象通常被描述为龙首鱼身,口阔嗓粗, 传说它是龙的第九子,喜欢吞火。

      因它具有御水避火的寓意,被安置在殿脊两端, 寄托了古人辟火防火的愿望 。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料为主,而鸱吻被认为可以守护建筑,避免火灾。

      鸱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汉代的石阙、 明器 上就已经出现了鸱吻的形象,不过当时的形象与明清时期常见的鸱吻有较大区别。 鸱吻的造型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 起初它并非龙形,由简单的翘突逐渐演变成动物形的脊饰,有鸟形的,也有更多鱼龙形的。 中唐或晚唐时期出现了张口吞脊的鸱吻。 宋代以后,龙形的吻兽增多。

      到了明清时期,鸱吻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常插着一柄宝剑。 鸱吻背上插剑有不同的寓意。一种说法是防止鸱吻逃跑,使其永远喷水镇火。另一种说法是取避邪之意,因为妖魔鬼怪惧怕剑的主人(如晋代名道士许逊)。

      鸱吻的材质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变化。 在南北朝时期,鸱吻的 “蚩尾” 不上釉,材质可能以裸陶为主。 晚唐以后,蚩尾逐渐演变成兽头形的鸱吻,材质也从裸陶变为釉陶。 唐代的鸱吻多为出土文物,如唐华清宫遗址出土的三彩鸱吻,其为红陶质,釉色以绿、褐为主。

唐华清宫遗址出土的三彩鸱吻

      宋代及辽金时期,鸱吻的大小因建筑物体量而异,较大的鸱吻需要多块拼接。例如,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殿顶的辽金时期鸱吻,由八块琉璃拼接组成。 到了明清时代,鸱吻多为坚固的琉璃材质。

华严寺 大雄宝殿

华严寺大雄宝殿殿顶鸱吻

      鸱吻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古代,宫殿、庙宇等建筑使用鸱吻较为常见,而且其造型和规格会因建筑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在明清时期,皇宫、官宅等使用的鸱吻通常造型较大、苍劲华丽,多采用金黄琉璃瓦制作;而平民百姓的住宅一般只能使用素瓦或陶质的小型鸱吻。

      中国目前最大的 “大吻” 位于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由 13 块琉璃件构成,总高 3.4 米,重 4.3 吨,是明清时代宫殿龙饰物 “正吻” 的典型作品。它由 13 块中空黄琉璃瓦件拼搭而成,故而也被人们称为 “十三拼”。从形态上看,鸱吻是鱼和龙的结合,鸱吻背上插着一柄宝剑, 且被铁链牢牢栓住 。一是有传统象征意义,二是为了使建筑更为牢固。

故宫太和殿

故宫太和殿之上的鸱吻

      在文化内涵方面,鸱吻与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密切相关。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象征着吉祥、权力、富贵等。鸱吻作为龙的儿子,其形象的运用既体现了龙文化的延伸,也承载了人们对安宁、幸福的期望,以及借助其力量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同时,不同的脊兽也具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如龙能兴风作雨、象征权力;凤象征吉祥如意;狮子表示威武; 獬豸 代表清正公平等。这些脊兽的使用,既显示了建筑物的豪华和宅府的等级,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祈愿。

免费打赏
加倍努力
2024年09月04日 09:40:02
3楼

学习了中国传统装饰构件——鸱吻,多谢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