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三个问题
“这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三个问题
我们这行,对造价咨询的声讨从来都没有停过,毕竟充当着一个不怎么讨人乙方喜欢的角色,从主管部门、甲方,再到设计院、施工单位,常常都会说,造价咨询的人员不专业。
今天这篇文章,不是想聊这说法对不对,而是想聊聊引起这个话题的原因。
前段时间,某管理总站对所在地造价咨询企业做了一个专项检查,最终在红头文件中强调了造价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待加强,包含以下三点:
一是对合同的法律效力把握不到位;二是对标准规范的执行不严格;三是对审价依据的判定不严谨。
这次检查一共抽查了206家企业,合计213个项目,由线上专家打分、线下专项检查和复核约谈等方式进行。
我们看不到被审查的具体项目,只能从文件中抽丝剥茧。我在阅读了文件具体内容后,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会议纪要
文件提到的第一点:对合同的法律效力把握不到位。
部分造价从业人员在对修缮项目进行结算审价时随意调价,以多方会议纪要等方式改变原施工合同中确定的实质性条款,违背了原施工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文本所确定的计价原则,背离了建设工程招投标的初衷,导致成果文件被判定为不合格。
前段时间,某管理总站对所在地造价咨询企业做了一个专项检查,最终在红头文件中强调了造价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待加强,包含以下三点:
一是对合同的法律效力把握不到位;二是对标准规范的执行不严格;三是对审价依据的判定不严谨。
前文谈及了第一点,本文谈及第二点。
软件算量
问题的第二点,文件编制不规范,这 没什么好说的, 我们也看不到具体项目,但是对于“ 最高投标限价与清单编制的编制说明内容基本一致,未做针对性的调整 ”这一条,我没看懂是什么错误,希望有看懂的朋友留言交流。咱继续看看审价依据。
文件第三点提出,造价咨询过度依赖软件算量,工程数量与设计图纸严重不符,仅有计算结果无计算过程,导致其提供的计算底稿与设计图纸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关联性较差,没有可追溯性。
工程数量与设计严重不符,但是正确的是设计院还是造价咨询,文件并未写明。
大部分情况下,造价咨询的成果文件都是经过与施工方对数的,因为涉及双方直接利益,双方自然有足够的动力去平衡出一个准确的工程量,所以工程量是设计文件可靠还是造价咨询的可靠,我想大家心里也有个谱。
抽查文件的时间是2023年9-11月,我们行业也一直在朝着AI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在发展,善用智能化工具,这既是造价咨询提高效率的方法,也是对甲方成果文件的时间需求上所必须做的响应。
而用不用软件算量,这不是造价咨询公司决定的,而是上游决定的,是如果主管部门认为造价咨询过度依赖软件,那可以要求咨询采用手工算量。
但如果既要有建模的准确度,又要手工计算的底稿可追溯性,而造价咨询费和成果文件的提交时限还在继续压缩,那合不合理,想必大家都有答案。
不过第三点还提到了计量单位、项目特征出错、缺少编制人、审核人签字盖章、材料审核批价缺少定价依据、无书面依据等问题,这确实都是应该做好的。
评分
这次检查,专家对造价咨询的文件质量做了打分工作,具体的分数如下:
可以看出,把未送检认定为不及格的话,60分以下的也仅仅只有4%,及格率96%。
如果将80分以上认定为专业,那么也有39%,70分以上的更是占到了76%,这个评分表,怎么都不应该给造价咨询留下一个不专业的评价。
仔细阅读这份文件, 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明贬实褒 ,但是在互联网的传播之下,却给 造价咨询公司 留下来一个不够专业的骂名,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结语
造价咨询专不专业,本质也并不是一个打分的问题,因为打分这个事,大家也都懂。
我们在工作中,也确实能感受到造价咨询专业度的不足,但是兼顾质量和速度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现在这种既压缩收费又压缩工期的情况下,造价咨询该不该承担这种评价,我觉得还是见仁见智吧。
作为从业人员,行业环境在恶化,彼此互相指责意义不大,减少内耗,保持薪贫气和应该能开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