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格局基因识别与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以巴蜀传统聚落为例
奔二青年
2024年07月11日 09:42:39
只看楼主

来源:城市规划

|

作者:城市规划杂志

“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空间基因研究的难点在于不仅要化繁为简,从千变万化的形式中析出具有普遍性的空间模式,还要了解空间模式适应环境条件的多样化形式,解析由简至繁的机制,以便规划设计根据具体条件灵活运用。本文研究山水格局基因及其表达的多样性,以巴蜀地区5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识别出三种山水格局基因;分析这些基因在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影响下的表达形式,解析多样性的形成;揭示其中因势利导、善用能量、形意结合的人居环境营建智慧。


“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空间基因研究的难点在于不仅要化繁为简,从千变万化的形式中析出具有普遍性的空间模式,还要了解空间模式适应环境条件的多样化形式,解析由简至繁的机制,以便规划设计根据具体条件灵活运用。本文研究山水格局基因及其表达的多样性,以巴蜀地区5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识别出三种山水格局基因;分析这些基因在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影响下的表达形式,解析多样性的形成;揭示其中因势利导、善用能量、形意结合的人居环境营建智慧。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①,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不同的民俗文化,也造就了聚落不同的空间形态。山水,是传统聚落的自然本底,千变万化、形意兼备的山水格局是聚落最具辨识度的空间形态特征。研究山水格局的特征及生成规律,挖掘其中经验与智慧是传承地域特色和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的关键。  

古人长期的择居实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风水”学说,总结了古代聚落“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择址原则。在有关山水格局的研究中,符合古代理想择址范式的传统聚落个案备受关注。然而,不可否认,地域传统聚落山水格局还具有多样性,如何从丰富多样的形态中提炼具有普遍性的空间模式,又如何解释多样性的形成?  

表观遗传学认为,生物性状由遗传和环境共同控制,具有相同基因的生物在不同环境因素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性状,也即基因的表达。    文章将山水格局基因界定为控制聚落山水格局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空间模式   ,以54个巴蜀地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以下简称“巴蜀古镇”)为例,    一方面研究相对稳定的山水格局空间模式及其生成机制,揭示丰富多样的山水格局背后的空间基因,另一方面研究这些基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形式,揭示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提炼传统聚落的营建智慧   ,为规划设计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古代聚落理想择址的空间特征及启示

“风水”认为聚落理想的择址为一坐北朝南、四方围合的盆地空间,具有多重围合,几个圈层格局一致,层层相套。对于聚落周边山水环境的理想形态,采用取象比附的方式,以四象方位配情态进行描述,“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即为普适的范式,在实际运用中,四象的取类十分灵活。古代聚落理想择址的核心是聚落与山水环境的关系,与山水格局基因十分类似。其分形同构、多尺度嵌套的观点以及情态兼具的抽象比附,对于山水格局基因及表达的研究有一定启示。但同时也应看到其抽象模糊的定义、变化不定的特点,以及过于复杂的推演带来的难以准确、科学解释与传递的问题。  

巴蜀地区有着典型的大小盆地嵌套的空间特点,传统聚落择址具有明显的山水多重围合的特征,既重视在区域层面与山川秩序的和合,也注重对聚落周边山水环境的因借。以54个巴蜀古镇为例(图1),本研究首先将山水格局分解为聚落、山、水这三种最基本的空间要素,然后基于空间形态与影响因素对照的分析框架,构建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的全序列属性表,通过GIS进行空间关联后形成基础数据库,最后结合社会文化分析山水格局基因及其表达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图2)。
    ▲      图1  |  巴蜀古镇的类型及空间分布
    ▲      图2  |  研究框架  

2

山水格局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2.1 因势利导,善用能量——聚落与水


 巴蜀古镇临水的有45个,占总数的83%。其中临长江干流的仅4个,临沱江、乌江等大江大河的有8个,临小河溪流的有33个。尽管受到地形、用地条件和功能的较大影响(图3),    古镇规模与河道宽度的相关性分析仍表明二者存在较弱的正相关   (图4),也即河道宽度越大,聚落规模越大。

 ▲   图3  |  古镇规模与河道宽度的关系

▲      图4  |  古镇规模与河道宽度相关性

在水体形态方面,《地理正宗》总结了水有四喜“一喜环弯,二喜归聚, 三喜明净,四喜平和”,并且“孤水须环抱明堂为佳,众水则以归聚汇流到堂前为好”。分析表明巴蜀古镇大多数符合这些原则,结合对聚落职能、地形、用地条件、河流等级与形态的综合分析(图5,图6)可总结为以下空间类型(表1):

(1)位于河流凸岸,三面环水(有18个古镇),绝大部分为“孤水环抱”型,也有少量为有小河或溪流汇入的“众水归聚”型。

(2)位于河流凹岸有支流汇入处(有13个古镇),类似“众水归聚”型。支流汇入减缓、甚至改变水流对局部凹岸的冲刷,可兼得主河道凹岸的航运功能与凸岸较为稳定优越的用地条件。

(3)位于凹岸,均临大江大河,距离河岸较远(有4个古镇)。凹岸水流冲刷易形成深水码头,有利船舶停靠,因而是水陆交通驿站理想的择址地(图5,图6)。
    ▲      表1  |  古镇与水体的空间关系
▲      图5  |  镇-水类型的空间分布性

 ▲   图6  |  镇-水空间类型及相关因素的关系


2.2 围合环护,多重嵌套——聚落与山


 巴蜀地区大小盆地嵌套,山体三面围合,一面开敞的巴蜀古镇有37个,占比高达69%(图7), 呈现山环水绕,多重围合的空间特征 。因地形限制,两面围合的古镇有9个,一面依山的古镇有4个,仅有4个位于平地(表2)。从竖向上看,聚落多位于山脚,少数位于顶部。

 ▲   图7  |  镇-山类型的空间分布性

 ▲   表2  |  古镇与周边山体的空间关系


2.3 背山面水,不拘方位——聚落立向


巴蜀古镇的立向呈现背山面水、不拘方位的特点:偏南和偏北的各占39%,东向、西向各占11%,    明显不同于理想择址坐北朝南的立向   (表3),    反映了对地形和局地微气候的适应   。该地域夏季多南向风,山体围合的开口朝向南、东南、西南能更好地适应地域微气候。但是当背山面水的方向与偏南的方向不一致时,聚落并不拘于南向,而是优选背山面水与水系走向垂直的方向,可更好地利用山谷风、河陆风等局地环流(图8)。

 ▲   表3  |  各地理分区内古镇立向统计

    ▲      图8  |  濯水古镇山水格局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3

山水格局文化意蕴分析

丰富的象形取意与山水审美观,赋予巴蜀古镇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深远的意境,也进一步形成了独特且丰富多样的山水格局空间形态。  


3.1 象形取意,形态中正


古镇的山水地形常被比拟为一些代表平安、吉祥的事物 (表4)。例如龙兴古镇被誉为 “五马归巢”之宝地。丰盛古镇民间称“九龟寻母”。安居古镇被称为“九龙捧胜”之地。雅安上里古镇东西两侧山峦起伏形似莲花,案山逶迤有十数个山头,民间称其为“十八罗汉朝观音”。  

山水景观与标志性建筑共同形成的独特景观还反映出人们祈福求平安的美好愿景   (表4)。例如安居古镇在涪江边象鼻山上,建有魁星阁,有镇水之意,加上对岸琵琶洲如砚台、琵琶嘴如笔之毫尖,寓意“文如泉涌”,读书有成。上里古镇下游百米处建有磐安桥辅以树木遮蔽水口,桥头建文峰塔以“锁水保财茂”。   
    ▲      表4  |  古镇丰富的象形取意


3.2 山水入景,塑形写意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山水比德, 山水入景,更添巴蜀古镇山水格局的文化意蕴 。安居八景中有五景“化龙钟秀、飞凤毓灵、紫极烟霞、玻仑捧月、石马呈祥”就是周边围护之山,对景之山,有两景与水有关。涞滩八景中的鹫峰云深、佛岩仙迹、双塔迎舟也反映了当地峰峦险峻,佛寺幽深,水上舟楫往来的盛况。总体上看,山水景观的品题与意象反映了自然与人工的融合,折射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无论是整体山水格局,还是局部的山水或序列片段,均可成为地域城镇的独特性景观,更添诗画的审美意趣。

4

山水格局基因识别及表达多样性解析

基于聚落与山体、水体的空间关系构建矩阵(表5),根据总体优势性,结合对聚落职能与营建过程的分析, 识别出以下三种具有普遍性与稳定性的空间模式 。其中, 山体围合环护、背山面水、不拘朝向是三种空间模式共有的特点,本质差别在于聚落与水体空间关系的差异,反映的是巴蜀先民因势利导、善用能量的智慧 。  

(1)聚落位于大江大河环抱或小河溪流汇聚的凸岸,水体环绕,山体围合环护。  

(2) 聚落位于大江大河凹岸,形成山体围合环护、背山面水的空间格局。

(3)聚落位于有支流汇入的河流凹岸,水体或有环绕,山体围合环护。  
    ▲      表5  |  古镇与山体、古镇与水体的空间关系矩阵

山水格局基因及其表达的多样性源于聚落职能、地域环境、社会文化的综合影响 。聚落职能与地域自然环境是空间基因类型的决定性因素。江河或溪流环绕汇聚的凸岸、支流汇入河流凹岸处是绝大多数古镇理想的择址地;大江大河凹岸则是水陆交通驿站型古镇的首选之地。在地形条件允许时,优选周边山体围合环护,坐北朝南之处,就形成了“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理想择址格局。绝大多数古镇的山水格局可归为以上三种空间基因(图9)。

    ▲      图9  |  山水格局基因及表达图谱
山水格局的多样性则与聚落所处具体环境有关   。有少量古镇根据具体环境,形成山体两面围合,一面依山或远山浅围的格局。以盐业为主要产业的聚落,靠近水边盐卤池;一些因防御要求(涞滩古镇),选址小山丘顶部;作为水陆交通驿站的聚落(西沱古镇)选址于地势险峻的临江陡坡,竖向维度的加入丰富了山地聚落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巴蜀古镇的立向呈现背山面水、不拘方向的特点,进一步增加了山水格局空间形态的多样性。象形取意、山水入景更添山水格局的诗画审美意趣。    形意结合共同塑造了独特而又丰富的巴蜀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

5

结语

对于规划设计而言,形式只是表象,不可机械套用,否则会流于表象模仿和符号拼贴。因此,空间基因的解析与传承不仅要从千变万化的形式中找出具有普遍性的空间模式,还应深入认识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才能根据当前的条件进行取舍与灵活运用。尽管现代以来城乡聚落的功能、规模与建造技术有了很大变化,但巴蜀传统聚落因势利导、善用能量,因地制宜、适应地域环境与气候,以及形意结合、注重画境诗意的人居环境营建智慧仍值得当下借鉴。  

本文撰稿: 李旭  屈宣孜  韩筱  黎玲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