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客共生广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毗邻瑶族迁移新镇和客家村落。作为县文化设施的“卫星站”,除了承载展览、文化馆和图书馆等功能外,广场试图在建造上展示当地瑶族和客家的共生状态。 广场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打散体量的博物馆——展览对象是来自当地村庄或传统或当代的风景、构造和材料片段,经过转译被重组到广场中,以纪念正在消逝的多重建造传统,并试图挖掘乡镇日常搭建的美学潜力。打散的体量和在地的形式语汇,使广场在面貌上能轻松地融入当地村庄,犹如从乡村中生长出的一般。
瑶客共生广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毗邻瑶族迁移新镇和客家村落。作为县文化设施的“卫星站”,除了承载展览、文化馆和图书馆等功能外,广场试图在建造上展示当地瑶族和客家的共生状态。
广场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打散体量的博物馆——展览对象是来自当地村庄或传统或当代的风景、构造和材料片段,经过转译被重组到广场中,以纪念正在消逝的多重建造传统,并试图挖掘乡镇日常搭建的美学潜力。打散的体量和在地的形式语汇,使广场在面貌上能轻松地融入当地村庄,犹如从乡村中生长出的一般。
我们尊重当地的建造传统。乳源过山瑶,旧时在山上老村以夯土砖及木梁瓦片盖房,现大多已下山住进迁移新村的钢筋混凝土房屋。老宅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老村风貌难以存续。
我们在广场置入木构瓦顶的舞台及展亭,纪念过山瑶并不遥远的建造史。土色钢筋混凝土展墙具有极其近似夯土的颜色和质感,是通过反复实验,调整在混凝土中掺入的氧化铁比例而获得,最终才得以替代结构强度不足的夯土砖墙,保留了传统建造的触感。
混凝土使用小块木模板进行浇筑,在过去数十年间,这种浇筑方式曾广泛存在于乡村路桥建设之中。展墙上所开的窄小洞口,是对客家围屋窗洞的提示。
回收的夯土砖被砌筑成一段墙体,老木门窗则被回收重构成为展销商店的立面,都形成了与新工艺的比对。河石砌筑作为同样濒临失传的乡村手工建造方式被大量地运用在广场建设中,为仍有手艺的老工匠们提供工作机会。
广场所选取的材料(河石、混凝土、耐候钢与木瓦等)肌理质感均较乡土、粗粝,与村庄融合而非突兀地割裂。“一生下来就老了”的广场,无需如城市建筑般通过高强度的后期维护避免变“旧”,随着岁月变迁,我们相信广场将会生长出具有丰富时间感的的迷人面貌。
为抵御岭南气候的日晒多雨,瑶客共生广场由园林式的风雨连廊围合成一个大院。连廊缀连起书屋及展厅、农特产品展销商店、自行车驿站、展廊、展亭、节庆舞台、儿童活动场等功能场所,供村民及前来援建的乡建团队使用。在岭南气候下,创造阴影是自然而然的举措。
书屋利用体块错动,积极地以廊下、挑檐、架空和巷道等不同的方式塑造阴影;围合广场的展廊,光伏板顶兼具吸收太阳能和遮阳的功能,为瑶、客村民提供日常活动及节庆观演的阴影空间。
项目图纸
△区位分析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一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剖透视
△书屋地下室平面图
△书屋一层平面图
△书屋屋顶平面图
△书屋观景台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