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云南、山西、山东等地的光伏设施相继遭受强风侵袭,多处光伏跟踪支架受损严重。这些事件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引发了公众对光伏支架市场低价竞争下产品质量的广泛担忧。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激增,光伏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伴随着行业的快速扩张,一系列因光伏跟踪支架低价中标导致的事故,为这场绿色革命蒙上了阴影。这些案例不仅暴露了市场低价竞争的残酷现实,也深刻揭示了质量把控缺失的严重后果。
百兆瓦光伏电站的悲鸣:强风下的警钟
2022年11月27日,新疆某光伏项目,近百兆瓦光伏方阵被全部吹翻!根据现场视频来看,大量光伏支架倒塌,光伏组件均有不同程度受损,部分受损严重的光伏组件已经完全破碎。按照当时组件、支架的造价水平,100MW的直接损失预期超过2亿元!
现场光伏方阵被吹翻,图片来源网络
此番灾难性损失的背后,既有天灾,亦有人祸。当天,项目地遭受了罕见的极端天气,风力等级攀升至13至14级,肆虐时间长达12小时,堪称自然界的狂怒。值得注意的是,若所有光伏支架能在强风来临前调整至水平锁定状态,本有机会大幅减少风力引起的摆动与振动,从而减轻损失。但遗憾的是,另一关键因素——支架强度的严重不足,成为了无法回避的痛处。项目选用的光伏组件尺寸庞大,而支架设计时未能充分评估并抵御极端风载荷,最终酿成悲剧。
近年来,光伏行业在成本控制的高压之下,设计方案历经一轮又一轮的“瘦身”,成本奇迹般地降至每瓦几分乃至更低,却也为安全稳定埋下了伏笔。这场事故,无疑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深刻警示。
光伏电站的建设,犹如在高发电效率与成本控制的钢丝上舞蹈,每一步都需谨慎权衡。强风的肆虐不仅是对物理结构的考验,更是对设计智慧的拷问。风能动力学的奥秘复杂而微妙,要求设计者在风载计算与支架布局上展现出极致的精细与严谨,借助先进的风洞实验与科学的布局优化,确保电站设计既符合经济效益,又不失坚固稳定。
风灾下的警示:廉价支架的沉重代价
2021年3月中旬,内蒙古某地区连续大风天气,平均风力8~9级,最高风力达到11级,瞬时极大风速一度逼近50年一遇极大风速。 大风过后,项目现场惨不忍睹,随处可看破碎的组件、零散的跟踪系统和断裂的支架。据统计,本次风灾共造成场站近60%的斜单轴跟踪系统出现支架断裂、变形、组件脱落及碰裂损坏等不同程度的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
斜单轴跟踪支架被吹翻现场,图片来源网络
事故分析报告显示,这起悲剧是斜单轴跟踪系统设计缺陷、施工质量不达标以及后续维护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地考察揭露,出事的斜单轴跟踪系统暴露出紧急避险机制缺失、主体支撑架构——方钢管主梁因设计强度不足发生弯曲乃至断裂,直接诱发支架垮塌,加之焊接工艺设计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损害程度。
在追求高效发电与成本控制的双重目标下,光伏电站设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极端气候条件,尤其是强风的考验,对设计的前瞻性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风能研究的复杂性要求设计者不仅要精通气象学,还需具备创新的工程智慧,通过精细化的风洞实验模拟和优化支架布局,确保每一环节既经济又稳固,从而在自然与技术之间构建起一道坚固而精准的桥梁。
上述案例只是光伏支架质量危机的冰山一角,低价中标策略虽在短期内看似节省了成本,实则为光伏电站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专业人士指出,光伏支架作为支撑整个电站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电站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寿命。忽视质量控制,盲目追求低成本,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更对公共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光伏支架质量频出的问题,业内呼吁加强政策监管,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确保光伏支架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安装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安全与性能的双重要求。同时,倡导理性招标,避免“唯价格论”,鼓励采用综合评价体系,将质量、服务与价格并重,引导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光伏行业的长远发展呼唤着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低价中标不应成为牺牲质量的借口。只有当全行业共同坚守质量底线,才能确保每一次阳光的捕捉都是对可持续未来的可靠承诺。在这场绿色竞赛中,唯有质量与责任并重的企业,才能在光伏的大潮中稳健前行,引领行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