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运河,迤逦千年,从隋唐涌来向未来流淌。 编辑 | 张宁
千里运河,迤逦千年,从隋唐涌来向未来流淌。
编辑 | 张宁
大运河北段像一条贯穿时空的玉带,将京津冀三地紧紧的串联在一起,拥抱在她蜿蜒的臂弯中。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同年,“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协同发展,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契机,截污治污、清淤护砌、腾退岸线、生态修复、文化发掘……三地携手做好保护、传承、利用的大文章,大运河不仅重焕生机,更展现出别样的文化魅力。
大运河对京津冀有多重要?
在北京,作为大运河的最北端,通惠河、北运河流经通州、朝阳、东城等城区,其中北运河北京段有温榆河等众多支流,流域面积大,覆盖千万人口;
在天津,16个区划中,大运河流经武清、北辰、河北、红桥、南开、西青、静海等7个,占到了接近一半。在老城区,大运河被分成南、北两段并与海河交汇,其交汇处 “三岔河口”更是被称为“天津的摇篮”;
在河北,界内大运河全长530多千米,主要包括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永济渠遗址和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与大运河连通部分,流经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等地区。由运河衍生的大名府故城、沧州旧城等周边文物遗存26处,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
作为京津冀交融的源头活水,三地沿岸的每一处码头、渡口、石桥、河道,都曾见证了大运河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是链接三地的重要文化长廊、经济动脉和生态廊道。
让人心痛的是,自上世纪开始,大运河北段断流百年,沿岸出现工厂废水、生活污水混排、河道风貌毁损等现象,运河之畔的人文活力也日渐式微。
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协同治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给大运河特别是北运河沿线保护利用和传承注入强劲动力。由水利部会同京津冀及山东四地共同实施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工程,在2022年4月28日这一天取得关键进展——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千里通波静水流深,这是百年来大运河首次全线水流贯通,预示着大运河的复兴正在到来。
2023年4月4日,比上一年提前了24天,随着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与河北区的新开河耳闸同时开启,大运河再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随着后续补水行动开展,沿岸的生态治理也将逐步推进。
运河保护责无旁贷,海河水利委员会与京津冀三省市水利(水务)厅(局)共同签订《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水安全合作协议》,三地立下了保障大运河主河道及沿线主要河流基本生态用水,完善防洪排涝保障功能,推进大运河适宜段通水通航的军令状。
2023年元旦,天津市、北京市与河北省同时开启了“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三地人大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对大运河的保护和传承,并协手四个做到共同:共同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开展大运河文化宣传、共同加强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共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法律之剑护航,人们相信从此之后大运河再不会断流,古老的运河沿岸将再现更多的绿色生机,运河文化将重焕生命活力。
对大运河保护好是第一步,更要传承好、利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之下,三地的大运河文章正越做越大,越做越美。
2024年元旦前夕,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博物馆通过竣工验收,开始向观众敞开怀抱。博物馆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使之成为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古韵风帆”、“运河之舟”。在这里不仅可以邂逅从运河上“漂”来的众多珍宝,体验千年运河文化,还可以沉浸式体验光影艺术,体验传统技艺。
从开馆到满月,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接待各界观众166,000人,五大文创空间也取得了126万行业的收入,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此外这里还将推出京津冀联展,集中展示着三地的文物和非遗文化,来自运河天津武清、西青段出土的元明瓷器,河北省运河沿岸出土的铜钱币,都会进行巡展。
春节期间,天津博物馆则推出了“沽帆影远——天津运河文化展”,全方位展现天津作为运河沿岸重要城市,与运河互相依存,最终因河而兴的发展历程。驻足展览,仿佛可以穿越时空,从大运河的前世穿梭至今生,体味别样的运河文化。
同样是春节,在被称为运河载来的天津杨柳青,古镇国潮灯展按时点亮,整个灯展时间持续近60天,占地12万平方米,成为春节旅游必到的“打卡”之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千年流淌的大运河见证了潮起潮落。
货运南北,文化兴盛,
千里运河在不同时间段
演绎出不同的精彩,
现在到了京津冀携手谱写新篇章的时节,
一条运河一泓水,
三地携手别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