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进入存量优化的新阶段,更新改造成为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文化和历史价值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旧区复兴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有机生命体,城市更新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时空生长系统。 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对既有城市历史街区空间的形态和功能如何被沉浸式体验所改变,将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课题。
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进入存量优化的新阶段,更新改造成为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文化和历史价值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旧区复兴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有机生命体,城市更新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时空生长系统。 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对既有城市历史街区空间的形态和功能如何被沉浸式体验所改变,将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课题。
一座城市的活力来源于街道,是社会活跃形态的一种人文显相,只有在行走中才能去寻找、品味它的风情,了解她的文明史。
本文将围绕沉浸赋能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对城市发展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资源挖掘整合与空间生产的方式方法进行梳理与提炼。
城市很多角落的很多条路,都有很多故事和不可泯灭的场地精神。
场所精神包括且不仅限于场地的历史变迁、文化脉络、植物的风貌变化、大地的地貌变迁、建筑的功能转变、城市道路交通脉络的组织调整,使用客群的不断变化。
因此城市中的某一条路就可能承载着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只有通过城市更新手段——文化的再设计,才会让历史与记忆有了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从而从文化意义上激活了城市的自愈力。
历经百年历史的云集路起始于1917年,从以前的交通要核、万商云集之地,到成为这座江边要城的神经中枢,再到现在是老宜昌人心目中的城区版图中轴线、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轴线、是生活要务的精神中轴线。
但是现在的这条路历经数十年的风霜雪雨,一些室外设施、街边道角已经损毁残坡,户外公共空间甚是缺失,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城市功能需求。
这条历经百年、有着独特地理位置、见证宜昌城市历史的道路,与城市配套职能已经密不可分,所以在新世纪的城市更新中,设计从功能入手,从文化着眼,打造一个串联起场所的历史记忆,又极具时尚开放与生机活力的城市空间。
在改造过程中,云集路必须更加突出宜昌作为滨江港口城市的开放性和国际化。
因此在整条路的色彩体系上,设计师选择了更具现代感的灰白黑色调,搭配精致高级的冷灰色钢板、灰蓝色钢板;在局部上辅以明黄色钢板突出城市街区活力,契合城市周边区块功能;在整体设计肌理上,选择更加具有现代感的空间构成来凸显城市核心区CBD的独特魅力。
除了整体空间意向的打造,也注重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回归。道路两边的城市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每个边角都充满着独特的肌理、丰富的故事情节以及人文内核。
设计师采取针灸式的设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挖掘场地的文化记忆,详细剖析空间边界的构成,对每一个片段的每个细节都给出具体的空间升级策略。
经过多次现场勘察、会议讨论与设计整合,整条云集路可以梳理出三大口袋花园、五大街边花园、多个街角节点,同时也能融进这座城市居民的生活点滴之中。
云集路的三大口袋花园——莎乐美花园、云集公园、抽屉花园;五大街边花园——时光长廊、时空花园、三分钟花园、阶梯花园、下沉花园,以及多个街角节点,这些都依据三大设计策略原则,每一个节点都独立依附于周边环境而存在,有着不同的边界、内容。
莎乐美花园鸟瞰图 ?翰地景观
莎乐美花园设计推演 ?翰地景观
莎乐美花园旁的建筑原址是宜昌老电影院,伊始于1946年,在那个时代被称为莎乐美电影院,解放后改名为解放电影院,如今的解放电影院原址早已成为一家酒吧。
结合周边城市休闲街区功能,开放林下空间,挖掘出了关于解放电影院的碎片记忆,以地刻铺装、透光文化墙、光影装置、老放映机、互动电影水帘装置等全新的设计手段,呈现在香樟林老树下的场地空间之中,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城市开放空间,集林下公共休闲、户外酒吧夜间经营、集会等候等功能于一体。
抽屉花园鸟瞰图 ?翰地景观
抽屉花园设计推演 ?翰地景观
抽屉花园原场地由于城市的不断改建,具有独特的空间肌理,一座座悬空而起的小桥,与临街建筑的二层相连,建筑一层的标高位于道路高程之下,形成进入社区的道路。
多年的城市发展,这些小桥屹立于街边,形成了独特的小型立体交通风貌,为人行道边界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可能性,如一个个街道抽屉一般,灵活的供商铺及市民使用,因此将其称为抽屉花园。
设计用整条云集路通用的50度灰钢板将桥栏杆整体包裹,一方面形成了鳞次栉比的空间界面,另一方面也适当阻隔了建筑一层凌乱的视线界面,再搭配以精心配置的多年生花境,形成了独特有趣的抽屉花园。
时光长廊,作为云集路西端的第一个节点,是从沿江大道进入云集路的第一门户,以墙刻文字、光影走廊为载体,在户外展开一段文化长卷,让市民在休闲散步之余,阅览到云集路的前世今生。
云集路的城市更新以场所精神城市记忆为蓝本,将原本失活的空间重新唤醒,激活了城市的文化自愈力,让曾经的城市核心轴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活日常之中,为这座城市的核心中枢注入了新的力量。
一座城市的活力来源于街道,是社会活跃形态的一种人文显相。
深圳 百花二路 ——拥有一万三千多名学龄儿童的街区,是孩童每天行走的街道,百花二路由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设计, 位于深圳市福田白沙岭片区,全长约750米,项目周边集聚十一所名校资源,是深圳标杆性的教育基地。
区位图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依托政府“一路一街”改造计划,结合空间慢行、建筑立面、智慧人文多个维度提升,全方位打造深圳第一个儿童友好示范性街区,满足片区儿童及居民安全出行、互动交流的多元需求。
百花二路改造前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改造前百花二路街角绿化空间消极闭塞,缺乏积极的儿童户外活动场地;人非路权混乱,学生出行体验感和舒适度较差;沿街建筑立面繁杂而不协调;沿街铺装设施形式五花八门,建设时序混乱,衔接脱节。
改造方案从孩子人文出发,将封闭式绿地打开,改造成百花门户花园,采用多彩的糖果色、可爱的猫咪字体,作为儿童友好型街区的文化标识,凸显百花二路作为深圳第一条儿童友好街区的门户特色。
应用阿尔多?凡?艾克的游戏场理论,提供自然的场地,不按照成人设想界定的游戏规则,让孩子释放天性,自由的攀爬、跳跃,将原有1800平方米的封闭式绿地小径打造成儿童户外生活的“城市客厅”。
可参与雨水花园 ?光魅影像工作室
增设雨水花园,让孩子在自然中学习,认识海绵城市,了解雨水和土地的关系;百花共建农场,拆旧材料的再生利用,变废物为礼物,创造绿色环保、美观实用的再生花园。
规整现有场地,消除地面高差,拓展活动空间,增设休息座椅,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户外活动场地。
景墙选取了福田和深圳的大事件照片,让孩子了解深圳历史的同时,展望未来。同时,将儿童艺术启蒙的第一首民谣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融入其中,十二段变奏曲的音律波动对应了栏杆的颜色起伏变化。
彩色斑马线以警示司机降低车速,全面保障儿童出行安全。彩色斑马线融入活力多彩百花基因,让斑马线更加童趣化,安全出行的前提下也能趣味多彩。
彩虹自行车道细部 ?光魅影像工作室
星空风雨连廊 ?光魅影像工作室
新增自行车道以儿童单车为标识,融合红绿蓝三色线条,分别代表着友爱、和平、希望,间隔20米设置励志语;为保障儿童出行安全,在南天二花园入口至深圳实验小学部门口新增100米长风雨连廊,白天可以作为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通道,夜晚则变为街区的艺术通廊。
街道主题雕塑“蝶变”寓意儿童友好型街道的美丽绽放和深圳特区40年的华丽蜕变。
树洞里的小生命 ?光魅影像工作室
名校校训融入街道角落 ?光魅影像工作室
街道上的大树也都装扮一新,大榕树树干作为画布,将动物图案画作在大树上,让街区的艺术成为城市与自然的媒介。还有印着21所名校校训的“百花印”路名石,让街区文化底蕴混然天成。
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合理布局,梳理植物景观,赋予破败建筑、老旧墙体以及损坏铺装新活力。营造生活与休憩空间相融合、文化特色与景观趣味性兼具的街巷空间。
江苏省昆山市,素有“上海后花园”之称,连续16年位居中国百强县之首。本项目位于昆山老城区的“致和塘”南岸,即为昆山旧址新阳县城的核心商业贸易区,周边尚存街巷里弄、文人旧宅及私家园林等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底蕴深厚。
昆山快速城镇化带来了“老城区城市文化记忆淡化、公共空间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昆山市政府启动了“昆小薇·共享鹿城”微更新行动计划,以“共建共享共治”理念为指导,通过见缝插针对小微公共空间进行“针灸式”更新,融入文化元素,以“点”带“面”美化城市街区,提升城市温度。
项目基地,北接致和塘、南紧邻居民楼、西起樾阁北街、东至柏庐中路,由“柏庐中路-东门界面”、“樾阁北街-东津桥界面”,东津桥头界面三部分组成,总面积3641㎡,基地现状为杂乱无章的停车场,严重侵占绿化及行人活动空间,界面的居民楼围墙、道路铺装均老旧破损。
本项目以城市精细化更新为契机,以“全要素、人本化、精准化、精致化”为目标,打造昆山老城区的“活力街巷”。
昆山老城区亭林社区步道体系的“T”字轴 ?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
项目团队前期通过对“致河塘”两岸使用人群行为需求调查,分析得出该地块以居民日常通行休憩以及附近低幼龄儿童玩耍嬉戏为主。所以本次更新设计以“针灸”式微更新方式,打造“兼具传统昆韵与互动趣味的开放型城市生活街道”,成为昆山老城区亭林社区步道体系的“T”字轴的重要节点。
1. 边界活化——提升城市街区的可步行性:增加狭小 U 型街道的景深和街景层次。
2. 分时错峰的多重复合功能——提升城市空间的高效能利用:科学整合散乱停车区域,并实施日间对社会车辆开放、夜间满足小区居民停车需求的分时利用。
“东门 – 印象” 打破原先平直单调的围墙墙面,入口以半亭月洞门作为连接城市界面与居住区,围墙汲取中国传统园林的砖细漏窗景墙隔离城市的纷扰的同时彰显了致塘河的文化底蕴特色。
人行空间与停车空间互不影响 ?上海亦境 – 高文珏
在原有的停车功能基础上,重新整合停车位,修缮地面铺装,重新引导组织机动车的交通路线以及划分场地空,停车空间与生活休闲空间互不影响,同时保持视觉的通透。
该地块通过“昆韵 – 交互构架”、“昆语 – 方言喷绘”、“昆趣 – 活动街角”三种途径重塑场景的意趣。
“昆韵致塘·花艺街巷”特色主题 ?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
昆韵 – 交互构架:将居民区与周边街道及东津桥所有情景体验和活动联系起来。
昆语 – 方言喷绘:具有昆山特色文化元素的方言文字铺装,明确场地分区的同时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在城市更新服务百姓居民的宗旨下,融合致河塘的江南文化气质,结合昆曲文化特色,透空景墙搭配文人墨客笔下意境深远的竹子作为场所的主题植物,营造连续的兼具传统记忆与自然花意的城市街道。
本项目作为“昆小薇·共享鹿城”微更新行动计划的示范项目,以“小投入、大改变”引起当地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反响,提升了老旧城区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古城街区的更新如何依托资源禀赋、留下城市文脉并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逐渐成为重点探索和关注的问题。
如深圳的甘
李路的更新改造,就是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对传统的街道空间的营造进行创新探索。
场地原状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龙岗甘坑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客家围村,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甘坑老围),是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
甘李路作为进入甘坑客家小镇南门的城市主街道,在轨道十号线开通后,承担了60%公共出行的人流量,杂乱的界面与文化割裂感使场所矛盾重重,所以政府决定改造,使之成为人民的街道、活力的街道,成为城市历史感知、在地的生活展示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的空间载体。
设计师决定以“白鹭“为表达符号,以历史脉络为线索,将客家文化符号嵌刻其中,以图像元素糅合小镇文化,展开自然生态、农耕文化、客家历史于一体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旅程,营造“白鹭随风起,满目水与月”的唯美意境,串联引导游人入境的故事线。
以广场南城门为界,内巷曲折深巷,青砖黛瓦,走进其中,如同踏入了一幅淡彩的水墨画中;外街空间丰富,现代简洁,城内外以一个故事表达了两种情境,神合而形异。
南门广场作为进入小镇的集散入口,其对原有的街巷空间进行复刻并解构,形成一处现代的文化互动空间;同时与古镇大门时空碰撞,与墙后的沉浸式古城形成对比。
随处可见的客家建筑屋面元素给予空间充分的想象力,奔跑的孩童,如飞驰穿梭在层峦叠级的屋顶,屋脊、檐角、青砖、瓦片,通过重构,融入到艺术地形、广场坐凳设计中,点滴细节皆是客家文化的缩影。
“白鹭”涉水 ?张杰(拍摄)高杨(精修)
地形提取屋脊元素 ?张杰(拍摄)高杨(精修)
水景、古树、广场即承担了集散的功能,又是凝聚活力的核心场所。
飞鸟造型的廊架提供了开放多元的休憩场地,也使得整个空间更加灵动。
建成后的甘李路缔造了从甘坑地铁站至甘坑客家小镇的游览序列,传承了客家历史文脉。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节日庆典、学校研习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