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土木楼——哈工大建筑学人的精神家园
脱逃丛林
2024年05月31日 17:41:10
只看楼主

百年沧桑土木楼 ——哈工大建筑学人的精神家园       2020年的哈工大百年纪念庆典,把校友们的心绪拉回了千里之外的北国冰城,打开了很多人尘封已久的校园记忆。 对于哈工大建筑学人来说,土木楼永远是心中独一无二的家园, 这里独特的时空记忆,长久萦绕于每个人的脑海之中。



百年沧桑土木楼

——哈工大建筑学人的精神家园

     

2020年的哈工大百年纪念庆典,把校友们的心绪拉回了千里之外的北国冰城,打开了很多人尘封已久的校园记忆。 对于哈工大建筑学人来说,土木楼永远是心中独一无二的家园, 这里独特的时空记忆,长久萦绕于每个人的脑海之中。

 

  雪花纷飞中的土木楼冬景已经深深烙印在人们记忆之中

(黄勇)


       今天我们所说的土木楼,通常是指土木楼校区,即以建筑馆为核心的系列建筑群,包含 1953年建成的西大直街66号土木楼、1920年建校时的公司街59号老校舍、1926-1928年扩建的花园街(现为联发街)与公司街校舍、之后陆续扩建的海城街校舍,以及1994年增建的联发街学生宿舍 不同年代的建筑,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逐渐生长、围合成了一方庭院,又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中相互守望,静静地凝视着其间往来变换的一代又一代师生。

 

土木楼庭院(哈工大学校官网)


       这一区域中, 年代最早的建筑是公司街59号老校舍,始建于1906年 ,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典型的新艺术运动风格,拱券曲线优雅,造型精美别致。1909年至1920年,曾作为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使用。1920年9月,随着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形势变化,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关闭。同年10月17日,以此作为校舍成立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学,之后的十几年间几易其名,终于在1938年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可以说,这里正是 百年哈工大的发源地 。1926年,在公司街老校舍的南侧,学校进行了第一次扩建,修建了塔楼、礼堂等。以后的两年中,又先后在公司街、花园街方向将校舍进一步扩建延伸,使学校规模显著提升,哈工大的校舍区域基本成型。


 

1920年的公司街建校校舍

(https//www.027art.com/hljbenkeHTML6066172.htm)


 

1920年的公司街建校校舍立面图

(https//www.027art.com/hljbenkeHTML6066172.htm)


 

1926年的公司街校舍扩建立面图

(https//www.027art.com/hljbenkeHTML6066172.htm)


 

花园街一侧校舍扩建立面图

(https//www.027art.com/hljbenkeHTML6066172.htm)

 

1928年扩建后的花园街一侧校舍

(https//www.027art.com/hljbenkeHTML6066172.htm)


 

1928年扩建后的公司街一侧校舍

(https//www.027art.com/hljbenkeHTML6066172.htm)


       解放以后,随着哈工大回到祖国的怀抱,新中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支持。党中央曾将西大直街南侧、由喇嘛台(位于今天红博广场的圣尼古拉大教堂)至和兴路的大片区域划归哈工大建设,虽然这一计划最终只有部分得以执行,但已然奠定了现在哈工大本部校区与土木楼校区在西大直街一侧遥相呼应的空间格局。 1953年建成的西大直街66号土木楼 ,由当时的苏联专家、哈工大土木建筑系系主任、1926年老校舍扩建的建筑师—— 彼得·斯维利多夫教授设计 ,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砖混结构,平面接近字母“E”形,围合了西大直街、公司街、海城街三面,古典复兴风格,雄浑刚健中不失典雅,曾作为哈工大主楼使用。

 

1953年建成的土木楼(黄勇拍摄)


 

刚健挺拔中不失典雅的土木楼形象(黄勇 拍摄


 

土木楼设计者、土木建筑系主任:彼得·斯维利多夫教授雕像

(黄勇 拍摄


     “土木楼”的称谓,起始于1955年,是相对于1954年和1955年分别建成的机械楼和电机楼,以教学专业分工而形成的。 1959年, 随着院系调整 ,土木工程系独立扩建成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简称哈建工),土木楼成为哈建工的主楼, 因而此后的称谓一直是“主楼”、“前楼”等,之前建设的老校舍则被统称为“老楼”、“后楼”。 1994年,哈建工改名为哈尔滨建筑大学 ,并在黄河路建成新校区,土木、给排水、暖通、交通等专业迁出,土木楼校区开始被称为“老区”或“本部”。2000年,哈工大与哈建大再次合并,学科整合之下,原有的材料、机械、管理学院并入哈工大本部校区。而 作为建校初始学科之一的建筑学院,经过多番努力,留在了这座宝藏大楼之中,形成了国内最具优雅华贵气息的建筑馆,土木楼的名称再次回归。


 

1959年的土木楼前依稀可见远处的喇嘛台

(朱俊峰拍摄)


 

1959年学科院系调整后成立的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黄勇拍摄)


 

不同年代的土木楼街景(卞广萌拍摄)


 

2000年合校后土木楼重新更名为哈工大(黄勇拍摄)


 

土木楼古朴的正门(黄勇拍摄)


       土木楼的建成,与20年代的老校舍形成了南北呼应, 合院形态 初具规模。在之后30余年里,土木楼方院里的空间形态一直不断变化,沿海城街一侧的二层校舍,使方院彻底围合。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原来位于方院中部的三食堂、开水房等建筑以及球场的围墙拆除,才真正完成了 土木楼方院空间形态的整合 。此后,方院中空间变得开放,虽有南为篮球场、北为足球场的基本布置,但没有硬性的围墙,而是靠大树隔开,互不影响,产生了各种灵活的行走路线与多样的使用方式。夏季,树荫下乘凉看球,十分惬意;冬季,篮球场浇为冰场,人声鼎沸,足球场上雪中厮杀,热闹非凡,田径队在周边训练,来往的学生三五成群, 充满活力的景象成为土木楼方院独特一景,也与每个人的生活轨迹、校园经历共同构成了场所的一部分,铭刻于记忆深处。


 

90年代之前土木楼方院被建筑与围墙割裂

(管小平拍摄)


 

杂乱无章的食堂水房建筑的拆除使方院空间完成整合

(卞广萌拍摄)


 

完整的方院空间有了灵活多样的使用可能(卞广萌拍摄)


 

冰雪挡不住大家的运动激情(黄勇)


       其后的1994年,沿联发街一侧,在20年代老校舍南侧扩建的学生宿舍,补齐了现在的土木楼建筑组群中最后一块拼图。学生宿舍的落成,使学生 结束了多年往返宿舍需要跨越城市干道西大直街的不便 ,也实现了后来多年为师生津津乐道的 “室内大学”之佳话, 但宿舍楼较大的体量几乎彻底挡住了花园街老校舍精美的建筑立面,难免有些遗憾。2005年,学院曾试图通过图书馆改造,重新创造近距离欣赏老校舍立面的机会,但几经周折未能实现。


 

2005年由天作建筑完成的图书馆改造方案 平面图(王靖拍摄)


 

2005年由天作建筑完成的图书馆改造方案 剖面图(王靖)


 

2005年由天作建筑完成的图书馆改造方案 立面图(王靖拍摄)


       多年的前后扩建,使土木楼校区在公司街、海城街方向都形成了沿街密集排布的单层小型商铺。这里面有学子书店、海利小吃等深受大家喜爱的小店,也有在西门外夜间才出摊的“大树下”烧烤,给土木楼周围带来了繁盛的人间烟火气息,形成了校园生活与城市文化的纽带。但因其消防隐患和本质上属于违章建筑的尴尬性质,这些商铺在2000年前后被全部拆除,显露出了公司街老校舍多年隐藏的真容。商铺拆除后,街边进行了环境整治,老校舍在草坪映衬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格外动人。


 

城市设计概论课随堂作业保留下来的土木楼校区城市印象

(刘万里绘)


 

2000年市容整改使公司街老楼显露真容(张帆拍摄)


 

2000年市容整改后的土木楼街景(卞广萌拍摄)


       进入21世纪后,土木楼的空间格局没有再发生大的变化,基本维持了四面建筑围合方院。2010年以后,学院以安全为出发点,再次整合运动场地并设置钢网围栏,大片区域辟为停车场,使 方院空间一定程度上回到了二十年前的状态,失去了空间使用的自由属性,也将很多留有故事的场所降维为交通廊道,令众多校友唏嘘不已。  

        百年时光,如东逝的松花江水般静静流淌,土木楼守护着一方学术净土,迎送着一代代建筑学人。 百年时光,周围的城市面貌在悄然改变,校园的生活条件在悄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改变, 唯一不变的是建筑学人的精神坚守与传承。

这里是哈工大建筑学人永远的精神家园(黄勇拍摄)


文字撰写:刘万里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