竣工验收报告能被撤销吗?
蜂花薛岳
2024年05月31日 09:30:48
来自于茶余饭后
只看楼主

一        



       

       

     
问题的提出:竣工验收单能否被撤销?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5.0.1检验批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笔者按:检验批系工程验收中检验的最小单元)  

 
1. 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均应合格;  

 
2. 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当采用计数抽样时,合格点率应符合有关专业验收规范的规定,且不得存在严重缺陷对于计数抽样的一般项目,正常检验一次、二次抽样可按本标准附录D判定;  

 
3. 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质量验收记录。  

 
从此条规范不难看出,发包人对整体工程评定“验收合格”,其实并非系对“工程的每个项目检验合格”的简单叠加,因为只要被抽查到的主控项目均合格,被抽查到的一般项目整体指标符合要求验收规范要求,那么最后的竣工验收单上仍然会写上“合格”二字。换言之,验收规范中规定的验收程序在统计学上的离散性以及一般项目检验程序对“一般瑕疵”的容错性决定了发包人不可能对构成工程的每一个部分做到完全意义上的“质量认可”,所以工程验收合格似乎只是一种“概括的、推定的合格”。  

 
问题是,如果事后发包人有证据证明,在工程验收时未能抽取到的主控项目发现了足以在工程验收时阻却合格达成的重大质量瑕疵,是否能够类推法律行为撤销的规定,以重大误解为由撤销“验收合格”的法效果?此撤销无涉承包人信赖利益保护,盖承包人本应为定作物重大质量瑕疵负责。倘若竣工验收单不能被撤销,那么法律将验收程序固有的、抽样随机性带来的、具有射幸性质的“验收合格”中隐含的质量风险分配由发包人负担的正当性何在?倘若竣工验收单能够被撤销,那么准法律行为得被撤销的正当性何在?(准法律行为效力瑕疵可类推法律行为之规定—朱庆育《民法总论》)  



       

         

         

理论障碍:准法律行为中无法效意思,不可撤销
     

     
意思表示包含行为意思、表示意思和法效意思,欠缺其一不可。验收缺乏法效意思,因其法效果非由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而依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当然发生:如承揽人履行阶段结束、承揽人价款请求权到期、风险转移等,故其系准法律行为,因而不能撤销。需以此为理论基础,得进行下一步分析。(详参:黄喆.民法典背景下承揽合同验收制度的教义学展开[J].法学研究,2021, 33(3): 45-68.)    

   
上述思考的内容有点类似王伯琦对准法律行为的观点,他认为准法律行为概念并无存在必要:行为人出于a的目的意思却产生了b的法效果,倘若目的意思本身不自由或出现错误,那么b的法效果是不是可以借由对目的意思本身的矫正而归于无效?但诚如朱庆育所说,法学更注重规范层面研究,自然目的意思属于事实层面,对法律效果之确定不生影响,只有指向法律效果的法效意思才始得进入规范领域。    

   
准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和意志无关,就算表达内容因为撤销而被修正,法效果也仍然存在。而即使从意思形成错误的角度出发,其也要求错误理解对于法效意思具有重要意义——“动机”一词天然包含了行为人对法效意思的认识。    
     

     
     


       

         

         

       
反思:承揽验收与工程验收之区分        
       

       
     
笔者思考后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承揽验收与工程验收在法语境下的联系与区别。    

   
3.1承揽验收并不解决质量问题    

   
笔者在施工现场做了近一年半质检工作,初接触黄老师文章中“验收不解决质量问题”的观点,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因工程领域的验收制度就是解决质量问题的,这一点毫无疑问,《GB50300-20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明确规定:验收系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是否达到合格做出确认。    

   
回归到法学场域去讨论“验收”一词,思维模式的转变的确有困难。我国法中“验收合格”一词中的“合格”,对标的是“验收规范”而非德国法中的“定作人认可”(定作人认可与验收规范于内容上并不等同,待后文详述)。我想这也是前段时间德国工程法讲座后,黄老师说“不太理解无涉安全质量的标准为何通用”的原因。考虑对建设工程的管制需要,“质量问题”的界定在我国天然有着很强的公法属性,虽然“质量问题”能在何种程度上排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本无定论,但在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建设工程领域,公权之侵入使得“质量问题”的认定从严似可理解。    

   
德国法中,定作物不存在重大瑕疵的情况下,倘若定作物已完成且能满足定作人需要,定作人始负有验收义务,此为法律限制定作人优越地位,为使承揽法律关系及早稳定下来所做立法安排,因此承揽法上验收的法律效果当然首要解决风险转移的问题,与质量问题并不相干。因而在瑞士债务法(第 376 条第1款)、法国民法(1788 条)以及德国债法改革之前,均将交付作为风险转移的时点。    

   
3.2承揽验收中的双重认可    

   
承揽合同中,定作人支付价款以承揽人完成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为前提,然支付价款的金额几何,并非在验收后当即确定。典型如建设工程合同,往往在竣工验收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方才对最终价款达成合意,可见发包人于验收时对工程的认可并不周延,那么此种验收中的“发包人认可”有何法律意义?笔者以为有二:    

   
其一,定作人对“工作完成”的认可(acception),其法律意义为承揽人价款请求权到期,承包人得报送结算资料,发包人需启动结算程序;    

   
其二,定作人对“工作基本符合约定”的认可(inspection),其意味着发承包双方根据合同约定对定作物的各项指标进行对照,验收程序通常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下称《50300标准》)执行。之所以说“基本符合”,因发包人最终支付承包人工程价款几何尚未于验收时达成合意。    

   
我国法语境下的“验收合格”一词中的验收,其实更侧重于“inspection”,即对被检验项目的特征、性能进行量测、检查、试验等,并将结果与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项目每项性能是否合格的活动,而承包人价款请求权的行使,系在竣工验收后的“报送结算资料”过程中开始得以表达。    

   
黄老师文章中提到,拟制验收的场合,定作人的使用行为,必须是合乎目的的使用,而不能是试验、测试等。这也侧面说明了acception与inspection的区分确有必要,两者有不同的法律意义。    

   
简言之,承揽验收首要解决的是承包人“何时”能向发包人主张工程价款的问题,而工程验收首要解决的是承包人能向发包人主张“多少”工程价款的问题。    



       

         

         

       
程序正义:“竣工验收单”不可撤销        

       
工程竣工验收较整体工程建设周期而言,往往时间较短,鉴于建设工程的体量巨大,检测范围有限,质量问题于时空上的隐蔽性等(笔者按:时间上隐蔽是指有些质量问题需要一定时间方才显现,空间上隐蔽是指有些质量问题会被下一道工序覆盖因而难以检验)原因,上帝视角下的工程缺陷绝不可能在竣工验收程序结束时呈现在验收清单之上。如此,又如何能衡平承包人价款请求权确立的迫切性和发包人就工程质量全方位检测的长期性呢?      

     
4.1德国法“二阶段验收概念”中的法益衡平      

     
德国债法改革后,德国法现行多数观点开始认可所谓“二阶段验收概念”,即在承揽合同中,特别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里,工程的验收通常被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技术验收(Zwischenabnahme):工程完成某个阶段或部分时进行的验收,主要目的是检查该阶段或部分是否符合技术规范和合同要求。技术验收通常涉及对施工质量、材料、结构等进行的检查,以确保工程在技术层面上是符合要求。      

     
最终验收(Endabnahme):工程全部完工后进行的全面验收,它不仅包括对工程质量的检查,还包括对工程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的所有要求进行检查,如设计、功能、使用目的等。最终验收的完成标志着工程正式移交给定作人,承揽人的责任基本结束。      

     
由概念不难看出,二阶段验收概念中的“技术验收”,与我国工程验收的“检验批验收”,“分部分项工程验收”,“材料设备验收”有类似之处;而“最终验收”可类比于“竣工验收”。      

     
德国法律体系强调法律的确定性和预测性,同时在合同法中也考虑到经济交易的灵活性和公平性。通过分阶段验收,风险得以在发承包双方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其一方面有助于承包人提高工程效率,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的问题,避免其在工程完工后整体返修,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亦有助于发包人对工程的质量安全控制,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4.2工程验收中统计学引入的意义      

     
笔者以为,《50300标准》中统计学的引入,与德国法“二阶段验收概念”在法益衡平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其至少发挥了以下四点的积极作用:      

     
1、风险管理与资源优化:      

     
通过对历史工程数据精确的统计分析,将质量通病与施工的关键阶段、区域列为对象实施重点监控,提高资源使用的针对性和效率。      

     
2、提供科学化的检测方案:      

     
将统计学的原理用于制定抽样检测的规模和频次,确保所采集的样本既能全面反映整个工程的质量状况,又能最大限度减少检测所需的成本和时间。此外,统计学中置信区间和置信水平等概念,为工程质量的评估提供了一个明确且科学的尺度。      

     
3、实施实时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统计过程控制(SPC)等统计工具的运用,使得参建各方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这种预防性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助于快速响应潜在的施工缺陷,避免了问题在工程后期的累积,确保了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提供公正透明的程序价值:      

     
统计学的应用为工程质量的评估提供了一种客观、透明的量化方法。这种方法减少了个人主观判断的偏差,增强了验收过程的公正性,提升了整个工程验收流程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4.3竣工验收单的法律意义      

     
竣工验收单兼有公法、私法两种意义,其公法意义系行政监管需要,因发包人需在竣工验收通过后依法向住建部门备案;而其私法意义又可被进一步分为“承包人价款请求权到期”和“发承包双方就某个具体价款达成结算合意”。就公法意义而言,因行政备案未涉实质审查,并不构成政府机关对工程质量合格的背书;就私法意义第一点而言,前文业已提及,“验收时承揽人价款请求权到期”系为使承揽法律关系及早稳定下来所做立法安排,发包人不得因非重大瑕疵而拒绝验收,非重大瑕疵之检验过程倘若合乎规范,则即使客观上存在重大瑕疵,承揽人请求权仍然到期。      

     
然私法意义第二点似乎有价值附着过多之嫌。承揽法上之“检验”,须与价款相关联方显意义,因其关涉到发承包所为给付是否均等之应然关系确认。倘若因现行验收规范中抽样检验的离散性,发包人并不能于工程竣工验收程序中发现足以导致工程不能通过竣工验收的主控项目之重大质量缺陷,“否决承包人的价款请求权”并非唯一救济途径,且此做法无疑让承包商的价款请求权处于不确定状态,故将此私法意义包含在竣工验收单之中未免有失偏颇。况承揽验收本就与质量无涉,而公法意义上的竣工验收备案以及私法意义上价款请求权到期均不能对抗工程质量不合格的客观事实,发包人仍可以请求发包人承担修复责任,并进一步获得对抗承包人价款请求权的抗辩权——拒绝支付工程价款。      

     
更何况,倘若竣工验收程序完全遵从《50300标准》,尚能使得其结果处于“合格”待定状态的结论,则该标准便愧于“国家标准”之称呼——验收主体完全遵从国家标准行动,却换来一张效力待定的验收单,岂不滑稽?若当真发生本文讨论的问题,笔者以为这毕竟是极小概率事件,可通过《50300标准》中抽样标准的完善或个案中发承包双方的权利义务再分配解决——倘若经修复后,该质量问题得以解决,则发包人抗辩权消灭,承包人价款请求权通行无阻;若修复后仍不合格,则发包人可向承包人就已付工程款主张不当得利返还。         

免费打赏
yj蓝天
2024年06月02日 07:11:36
3楼

资料不错,学习啦,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