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学军:城乡排水管网工程标准研究
一缕微风绕指柔
2024年05月21日 09:44:27
只看楼主

  报告人:谭学军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谭学军 介绍了我国排水管网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架构,在政策法规、全文强制性规范的引领下,我国已逐步建立完善包含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评估等全过程的专项技术标准体系。他重点介绍了基于构建完善内涝防治体系、加强雨水源头减排的雨水管网设计标准演变和不断提升,及相关国内外典型实践。在污水管网标准规范方面,针对(旱季雨季)流量设计这一关键内容,介绍我国借鉴先进经验、重视客观差异,开展的持续探索实践。



 

报告人:谭学军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谭学军 介绍了我国排水管网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架构,在政策法规、全文强制性规范的引领下,我国已逐步建立完善包含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评估等全过程的专项技术标准体系。他重点介绍了基于构建完善内涝防治体系、加强雨水源头减排的雨水管网设计标准演变和不断提升,及相关国内外典型实践。在污水管网标准规范方面,针对(旱季雨季)流量设计这一关键内容,介绍我国借鉴先进经验、重视客观差异,开展的持续探索实践。


1

排水管网标准体系


总体上,我国排水管网工程建设标准的体系架构已成型。其中,居于最上层的是《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条例》,属于法规性质,具有权威性。在此之下,是全文强制性规范——《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再次之,则是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评估等方面,先后制定完善的一系列相关标准、规范。随着2015年国家启动标准化改革,行业内也通过团体标准不断弥补此前国标和行标的空白,标准体系逐渐在补全。


 
 
 
 


2

雨水管网标准规范


雨水管网的功能主要是确保输送,包括雨水管渠及其附属构筑物和泵站等设施,并应在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下保证地面不积水(功能),其标准规范相关工作近些年也在日渐成熟。


设计标准演进



《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明确,城镇雨水管渠的规模应根据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确定;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城区类型,明确城镇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


 


2022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气象局等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内涝防治信息发布等有关工作的通知》(建办城(2022)30号),提出进一步明确规范雨水管渠设计标准表述等要求。


 


近年来,我国雨水管网设计标准的演进,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 一是构建和完善内涝防治体系,设计要求不断提高 内涝防治标准体系一方面与国际接轨,一方面重视与国内流域防洪等相关工作的衔接。


 
 



 


  • 三是不断提高雨水管渠设计标准。


 


经验与试点



  • 德国雨水源头减排实践

 
  • 上海临港国家海绵城市试点

某小区实施海绵化改造工程,改造后的小区,总出口流量削减29%,峰值流量削减43%,SS负荷减60%,源头减排成效显著。


 

3

污水管网标准规范


设计流量



根据《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城镇污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按远期规划的旱季设计流量确定,并合理选择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保证最高日最高时的污水输送能力,还应复核雨季设计流量下管道的输送能力。


  • 旱季设计流量

 


其中,对于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我们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实测数据进行了一些调整。


 


  • 雨季设计流量


国外污水处理厂相关调研显示,雨天污水处理厂日流量常常超出设施设计流量的2-3倍,甚至超过5倍。在雨季设计流量时,英国水务提出“最大允许的暴雨溢流排放量、处理厂最大处理能力”两个指标,确保处理设备足以处理旱季流量的昼夜峰值加上轻度降雨(25mm以下)的额外流量,超过流量时选择溢流。


 


在这方面,国内实践是在不同排水体制截流系统的规模、效率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例如在合肥进行的雨水调蓄处理工程,在初期雨水截流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4

排水管网运维标准规范


运行维护规范要求



我国排水管道普遍存在破损、塌陷、淤堵和倒灌等各类功能性问题和结构性质量问题,同时人工养护的比例也非常高。对此,近年来,行业不断提升认知和重视程度,逐步加强、细化排水运行维护的规范要求。


 
 
 


排水管道原位修复技术标准



作为行业标准的《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明确了非开挖修复的内涵和主要技术路线。


 


智慧平台建设标准



管网运维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是行业当前和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新一代技术,将地下的复杂管网系统“可视化”,支撑实现科学、精准、高效的管理。为适应这一需求,2021版《市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2021)的修订明确:


排水工程不仅仅要满足生产控制,还需要进行管理决策。其中,生产控制:检测系统、自动化系统;管理决策:信息化系统、智能化系统;


设置检测系统、自动化系统、信息化系统、智能化系统来逐步实现排水工程智慧化。

 


来源: 城科会水分会,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作者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