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自行车专用道案例介绍
章鱼小肉丸全
2024年05月14日 10:02:48
只看楼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十四五”全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提出,精细化提升城市道路通行安全性,探索通过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车路协同技术等,提升道路安全性。


纵观国内外城市发展趋势,建设自行车专用道是营造良好骑行环境,优化慢行系统,缓解交通拥堵,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愈发追求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体验,自行车出行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为助力高水平建设绿美广州,完善城乡慢行系统网络,本文整理了4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自行车专用道案例,供参考借鉴。


0         1

     

德国鲁尔区:

规划百公里跨城高速自行车线路

服务约165万居民低碳乐活出行


     
     

德国2012年发布《国家自行车道规划2020》,在建设资金来源、自行车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道路安全管理和宣传教育、自行车旅游和运动推广、自行车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自行车出行补贴,以及门户网站设立、出行指南与实践刊物出版保障体系创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德国于2015年开始建设首条高速自行车道“1号高速自行车道”(Radschnellweg 1,简称RS1)。RS1位于  鲁尔区  ,西起杜伊斯堡,向东串联埃森、波鸿、多特蒙德等14个城市,规划线路全长101.7公里,服务约165万居民低碳乐活跨城出行,目前已建成约20公里,单侧单车道宽3米,单侧双车道宽4米,配备五个不同等级的休憩站点,最小的休憩点是具有避雨和无线网络功能的座椅,最大的休憩站具有维修及餐饮服务功能。


在建设标准方面,所经城市联合确定了设计导则,对骑行限速、城市分界、远近目的地、总里程数等交通标志和标线均有规定。


在交通管理方面,RS1须符合德国道路交通法规(StVO)的指导方针,RS1的服务范围为各类时速不超过25公里的非助力自行车、电助力自行车;除特别标识路段外,禁止行人通行;除产业园区路段外,禁止车辆通行;十字路口的通行应按专用信号灯行驶;在未设置专用信号灯的十字路口转弯处或双车道拐弯处,右侧行驶的自行车具有先行权;相邻机动车道限速30公里/小时。


图1 RS1线路规划图

图片来源:《RS1可行性研究报告》

图2 RS1 高速自行车道实景图


0 2      

     

新加坡:

系列举措鼓励热带环境下自行车出行


   
     

2013年,  新加坡  在全国总体交通规划中推出“全国自行车推广计划”(National Cycling Plan),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自行车出行,缓解交通压力,鼓励更多人将自行车出行作为日常通勤方式,构建自行车友好、畅通互连的骑行环境。


新加坡开展系列举措鼓励自行车出行,一是加强自行车道(Cycling paths)建设,新加坡现有自行车道总长约550公里,主要通过机动车道改自行车道、拓宽人行道增设自行车道,以及新建三种方式建设专用自行车道,连接居住地、工作场所、景点和地铁站。二是增加自行车停放设施,组屋区、地铁站附近均提供自行车专属停车位,目前全岛建成120处自行车专用停放空间。三是推出系列保障措施,包括通过设立“无车日”规定特定地区在特定日期只允许自行车与步行通行,发布法令规范骑行者的交通行为,实施补助金政策,鼓励建筑工程配置淋浴间、停车位、储物柜等自行车骑行友好设施,投放共享自行车等。此外,今年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提出,在未来十年额外拨款10亿加元鼓励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首先将友好街道倡议推广到更多城镇,其次通过改善通勤基础设施来增强最后一公里的连通性,同时还将为两个道路改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改造方案优先考虑为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提供道路空间。


图3 新加坡城市总体规划之交通设施规划布局图

(图中橙色为规划自行车道)

图片来源:《Singapore 2050》

图4 新加坡自行车道实景图


0 3      

     

北京:

建设6.5公里首条自行车专用路

成为最快捷低碳的通勤方式


   
     

北京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于2019年5月投入使用,根据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院组织的不同交通方式出行调研结果,市民早高峰骑行45分钟即可从昌平回龙观骑到海淀高新技术聚集地—上地软件园,较小汽车、出租车和公交车节约20-45分钟。


自行车专用路沿现状地铁13号线布置,全长6.5公里,包括高架和路面两种形式,全程设置8个出入口与既有城市道路连接;车道净宽6米,共3个车道,中间车道为潮汐车道;铺装为彩色颗粒路面,采用环保树脂底胶黏结彩色陶瓷颗粒,比一般的非机动车道铺装材料更防滑、更舒适、更耐久。


自行车专用路通过交通管理规定保障骑行体验和安全:禁止行人、电动自行车及其他车辆进入,实现自行车专用路仅服务于非助力自行车通行;实行右侧通行,不得逆向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行驶,骑行最高时速不超过15公里;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1.5米,宽度不得超出车把0.15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端不得超出车身0.3米等相关管理要求。


自行车专用路西延工程于2020年7月投入使用,西延工程长3.8公里,与回龙观至上地的自行车专用路连接,西延后全长达10.3公里,践行“慢行优先”理念,首次实施路口自行车一次性左转。目前,专用路“东拓”“南展”工程也在规划建设中。


图5 北京回龙观至上地

自行车东拓、西延、南展规划方案

图片来源: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图6 北京回龙观至上地

自行车专用路高架段实景图


0 4      

     

厦门:

高颜值空中自行车道

打造7.6公里城市慢行游赏路径


   
     

厦门云顶路自行车专用道于2017年1月试运行,起点为BRT洪文站,终点为BRT县后站,沿现状快速公交(BRT)布置,全长约7.6公里,全程采用桥梁高架形式。骑行者可一边骑行,一边欣赏沿途景色,湖边水库、东芳山、忠仑公园尽收眼底。专用道服务沿途办公、住宅、商业节点,并与沿线的公共交通站点接驳,设置11处出入口。


自行车专用道单侧单向两车道,净宽2.5米,总宽2.8米,合并段为双向四车道,净宽4.5米,总宽4.8米,设计峰值流量为单向2023辆/小时(达到80%时进行流量管控),最高限速25公里/小时。全程共建设了7个平台、355个公共自行车停车位和253个社会自行车停车位,每个平台都配备了自行车调度升降梯。


自行车专用道通过交通管理规定保障骑行体验和安全:自行车专用道只准许自行车通行,禁止其他车辆、行人进入,执行警务、救护、消防、抢险救急、道路管养任务的除外;实行右侧单向通行,不得逆向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当保持安全车速;禁止载人;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1.3米,宽度不得超出车把,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端不得超出车身0.3米等相关管理要求。


图7 厦门市慢行系统布局规划图

(图中橙色为规划自行车道)

图片来源: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图8 厦门云顶路自行车专用道实景图


     

     

     

     

     

     

     

     

     

     

     

自行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一种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自行车专用道的规划建设,是促进生活方式转变、改善人们健康、提升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德国、新加坡、北京、厦门等地区的自行车道建设均结合各自地域特征、城市发展阶段以及建设实施条件,以先行建设示范段的方式,不断完善自行车专用道网络,规定建设标准和交通规则。德国合理改造废弃的火车轨道、现状道路,降低实施成本和难度,实现资源的复合高效利用;新加坡从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和提供资金补贴等多种鼓励政策,为上班族、骑行爱好者提供友好的骑行环境;北京以解决通勤通学为目的,新建和改造相结合,满足了沿线居民休闲锻炼、通勤通学的绿色出行需求;厦门自行车专用道穿越公园、绿地、滨水区,以及重要的公共节点,注重融入城市景观。


借鉴国内外自行车道规划建设的先进案例,自行车专用道网络的构建需要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各方面进行统筹考虑,综合考虑舒适性、安全性、连续性等,打造广州市安全、连续的自行车道网络。当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以番禺区为试点开展可持续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践,探索打造通山达海的慢行道网络,以专用自行车道为主线,采取“先贯通再提质”的建设策略,统筹碧带、碧道、绿道、乡村风貌带等慢行系统,将口袋公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农业空间串珠成链,建立从山顶到海洋、覆盖全域范围的多层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体系,营造友好出行环境,带动生态品质提升。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