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建筑设计:江苏 · 无锡梅村高级中学空港分校
旅途中的太阳
2024年05月13日 16:12:49
只看楼主

来源:小微设计

|

作者:点击关注

项目坐落于新吴区薛典路东侧,走马塘河北侧,北邻312国道,总建筑面积 87575㎡,主要建设内容为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学生课程中心、学生宿舍、图文信息中心、学术圆环、文体楼、食堂、风雨操场及相关附属用房,设置规模为16轨48班公办高中,能容纳学生2500人和教职工250人。 由于校园用地较为局促,为最大限度将校园地面空间归还给校园使用者,减少因为建筑的介入而产生的校园地面空间拥堵感,设计考虑尽可能将校园建筑进行竖向抬升,采用将校园核心区域首层架空的方式,将学术圆环、学术报告厅等大空间的建筑体量首层进行架空,将滨水的食堂、绿化丛中的教学楼等建筑体量首层进行内退处理,营造了建筑体量在二层以上漂浮于地面的视觉效果,学生可以在首层穿梭无阻,快速到达教学区的各栋建筑。



项目坐落于新吴区薛典路东侧,走马塘河北侧,北邻312国道,总建筑面积 87575㎡,主要建设内容为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学生课程中心、学生宿舍、图文信息中心、学术圆环、文体楼、食堂、风雨操场及相关附属用房,设置规模为16轨48班公办高中,能容纳学生2500人和教职工250人。




由于校园用地较为局促,为最大限度将校园地面空间归还给校园使用者,减少因为建筑的介入而产生的校园地面空间拥堵感,设计考虑尽可能将校园建筑进行竖向抬升,采用将校园核心区域首层架空的方式,将学术圆环、学术报告厅等大空间的建筑体量首层进行架空,将滨水的食堂、绿化丛中的教学楼等建筑体量首层进行内退处理,营造了建筑体量在二层以上漂浮于地面的视觉效果,学生可以在首层穿梭无阻,快速到达教学区的各栋建筑。








建筑首层的架空强化了建筑体量的漂浮效果,打破了传统校园首层空间的封闭感,形成了空间流动的漂浮校园。建筑不再是堆叠于地面,而是轻盈地漂浮于校园之上,与自然、人文环境融为一体,为校园带来了更加开放、宽敞的氛围。






校园以中心直径85m的“学术圆环”作为文化传承的最核心载体,以多层级的共享交流空间作为学校公共性的体现。圆环中部的“梅苑”、顶部的生态花园跑道,将校园的绿化空间由地面延伸至第五立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绿化种植,营造校园的“绿洲”氛围。





校园的教学、生活、运动等功能以学术圆环为核心,在首层围绕中心绿化庭院展开。外部——圆环首层贯通的室外空间可举办多种学术、展览活动;圆环顶层形成类地空间设置跑道及多种绿化以满足户外运动和景观的需求。内部——圆环二层的学术回廊通过二层的平台连桥,又和各教学组团实现多层连接,同时,设置一处旋转楼梯加强圆环的竖向联系,使得学术圆环不仅是一处校园标志性景观,学术交流的中心点,更是连接校园教学组团的交通枢纽,实现建筑功能和空间的融合。





设计团队通过院、廊、水、庭等空间的营造,将江南水乡地域特征融入校园,通过校园内的廊道、庭院、水景等水乡建筑元素的演绎,勾勒出一副江南水乡画卷,打造江南独有的书卷气息。




设计充分挖掘无锡的地域特征及梅高的历史脉络,将江南吴文化的气韵风雅与百年名校的深厚底蕴进行充分融合。建筑造型均采用现代简约的建筑手法,以韵律,节奏等形式美学手法处理建筑立面,再通过建筑细节的点缀,将整个校园打造成具有江南特色和东方人文主义特征的建筑新形象。






校园建筑环绕传统式书院中轴对称的序列空间布局,通过建筑空间、连廊、庭院营造具有现代书院氛围的校园空间。设计将平面化的校园空间通过抬起、架空等方式,以竖向叠加的形式,形成了立体的校园空间形态。结合连廊、楼梯、平台等相互贯通的交通空间,在学校生活区、教学区及公共活动区串联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步行体系,丰富了校园竖向各层次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也构建起了一个风雨无阻的校内步行交通网络,形成了校园内部便捷、高效的立体化交通组织构架。




建筑的架空处理,形成了首层开敞的活动空间。同时,在不同建筑单体之间通过连廊、庭院过渡,系统性地增强校园不同场域的记忆点,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




图文信息中心室内,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设计理念。中庭的四周设置白色穿孔板垂幕,顶部设置规整藻井,形成宁静肃雅的光影容器。在中庭空间中由下而上设置连续的木质直跑梯,穿梭于中庭两侧的垂幕之间,形成“书山之径”。





为在节约造价的同时打造一所绿色生态的中学校园,设计团队最终考虑采用改性无机粉复合建筑饰面片材(Modified inorganic powder Composite Material)作为外立面的主要材料,经过无数次的现场样板试验,找到了匹配设计效果的仿木纹片材,并将其运用于教学楼和实验室楼的建筑外立面中。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