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极膜电渗析的矿井浓盐水资源化处理工艺研究
热心肠的机器人
2024年04月11日 11:34:57
只看楼主

来源:工业水处理

|

作者:晋银佳,等

摘要             双极膜电渗析(BMED)工艺能够将矿井水膜浓缩系统产生的浓盐水转化为酸和碱,从而实现浓盐水的资源化处理。BMED系统的运行能耗较高,且其性能与系统的初始酸/碱浓度、电解质质量分数以及电流密度等参数密切相关,有必要对其进行优化研究,以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摘要      

     

双极膜电渗析(BMED)工艺能够将矿井水膜浓缩系统产生的浓盐水转化为酸和碱,从而实现浓盐水的资源化处理。BMED系统的运行能耗较高,且其性能与系统的初始酸/碱浓度、电解质质量分数以及电流密度等参数密切相关,有必要对其进行优化研究,以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以某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产生的纳滤(NF)浓盐水和碟管式反渗透(DTRO)浓盐水为研究对象,采用BMED小试装置研究了不同初始酸/碱浓度、电解质质量分数以及电流密度工况下,BMED系统运行电压、酸/碱浓度、电流效率等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处理浓盐水,当初始酸/碱浓度为0.1 mol/L左右时,BMED产生的酸/碱浓度最高;BMED装置产生酸/碱的速度与电解质质量分数有关,电解质质量分数较低的工况下酸/碱浓度增加较快;此外,产生酸/碱的速度与电流密度呈正相关,而电流效率与电流密度呈负相关。


对于NF浓盐水的处理,在初始酸/碱浓度为0.1 mol/L左右、电流密度控制在21 mA/cm 2 时经济性最高。此外,根据BMED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浓盐水资源化处理的成本收益测算,结果表明,采用双极膜电渗析工艺处理NF浓盐水的运行成本低于DTRO-蒸发结晶工艺,具有经济可行性。


煤矿矿井水通常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含盐量,如若直接排放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因此矿井水的处理回用乃至零排放处理是煤矿环保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矿井水等高盐废水的零排放处理已经有了较多的工程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

不过,由于矿井水水量较大,其零排放处理工艺系统极为复杂,由此导致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而产生的结晶盐主要为硫酸钠,经济价值较低,并且在部分地区难以全部销售。利用双极膜电渗析工艺(Bipolar membrane electric dialysis,BMED),将经过多级浓缩处理后的矿井水转化为一定浓度的酸和碱进行回用,一方面能够减少进入后续蒸发结晶装置的浓盐水量,另一方面产生的酸和碱能够在矿井水预处理环节进行回用,降低系统运行的药剂成本,因此近年来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BMED用于浓盐水资源化处理的研究多是采用配水进行,水质与经过浓缩处理后的矿井水差别很大,因此系统运行的参数优化对于实际工程的指导意义较弱。

矿井水水质波动频繁,并且经过多级浓缩处理后的浓盐水成分较为复杂,采用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运行中的实际水样进行BMED装置运行参数优化更具工程应用意义。本研究以某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中两级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纳滤(Nano-filtration,NF)环节和碟管式反渗透(Disctube reverse osmosis,DTRO)环节产生的浓盐水为处理对象,采用BMED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了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不同电解质质量分数、不同电流密度对BMED系统运行的影响,优化了BMED系统处理矿井浓盐水的运行参数,对比分析了NF系统产生的浓盐水采用BMED工艺进行资源化处理的成本和采用DTRO-机械蒸汽再压缩处理(Mechanical vapor recompression,MVR)工艺进行蒸发结晶零排放处理的成本,评估了BMED技术用于浓盐水资源化处理的经济性。



0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及原水

实验试剂:盐酸、硫酸,分析纯,购自成都市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氢氧化钠,分析纯,购自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酚酞指示剂,购自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氯化钡,分析纯,购自天津市北联精细化学品开发有限公司;甲基红,分析纯,购自天津市天新精细化工开发中心;去离子水,实验室自制,电导率22.5 μS/cm。

实验原水取自某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中两级RO-NF系统和DTRO系统产生的浓盐水,浓盐水中硫酸钠质量浓度分别约为5.23×10 4 、1.04×10 5 mg/L,质量分数分别约5%、10%。其他主要水质指标检测结果见     表1

表1  实验原水水质分析结果



1.2 实验装置及方法

采用购自杭州蓝然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EX-3BT型双极膜电渗析装置进行实验,装置示意见 图1

KEITHLEY 2460 Source Meter源表用于实时测量系统运行电压和电流,WANPTEK NPS605W直流电源提供稳压电源。

双极膜电渗析装置配套有均相阳膜、均相阴膜、双极膜,有效膜面积75 mm×195 mm,膜对数10对,处理量500~1 000 mL/h。

实验时,极液罐和盐液罐内分别加入1.5 L NF系统浓盐水或DTRO系统浓盐水,在酸液罐和碱液罐中各加入1.5 L去离子水或相应浓度的初始酸/碱液。

打开BMED的电源,在4个物料输送泵驱动下,4个储水室中的溶液循环流动30 min,排除装置中原有气泡降低膜堆电阻,并对4个储液罐进行密闭处置(除取样外),以减少酸溶液的挥发和碱溶液与空气的接触。


图1  实验装置


实验所使用的BMED为三隔室型结构,离子交换膜的排列方式为双极膜-阳膜-阴膜-双极膜,膜单元运行过程见 图2

图2  膜单元运行示意


图2

所示,每个膜单元由“阳膜-阴膜-双极膜”组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阴离子透过阴离子交换膜、阳离子透过阳离子交换膜分别往正负极方向移动。

在膜堆的两端加上电压之后,双极膜中间层的水分子解离成H + 和OH - 分别向酸室和碱室移动,盐室内SO 4 2- 通过阴膜向阳极移动,在酸室形成H 2 SO 4 ,而Na + 通过阳膜向阴极移动,在碱室形成NaOH,最终,系统运行可以得到酸、碱以及脱盐水3种产物。

实验过程中,每隔10 min读取电压值并记录;每隔20 min在酸、碱储液罐中分别取3、10 mL水样,采用滴定法测定产生的酸、碱浓度,参照 式(1)

计算制备酸、碱的电流效率。

η=z(C t V t -C 0 V 0 )F/(NIt)   (1)


式中: η——电流效率;

z——离子化合价;

C t ——酸/碱室中酸/碱在t时刻的浓度,mol/L;

V t ——酸/碱室中酸/碱溶液在t时刻的体积,L;

C 0 ——酸/碱室中酸/碱在0时刻的浓度,mol/L;

V 0 ——酸/碱室中酸/碱溶液在0时刻的体积,L;

F——法拉第常数,C/mol;

N——膜堆单元数;

I——膜堆电流,A;

t——实验运行时间,h。



0       2      

   
结果与讨论

2.1 初始酸/碱浓度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以NF浓盐水为处理对象,固定电流密度为21 mA/cm 2 ,设置初始酸(以H + 计,即酸的浓度为硫酸浓度的2倍,以下同)、碱浓度为0、0.1、0.2、0.3 mol/L进行实验,研究了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BMED运行电压、所产酸/碱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见 图3

图4

图3  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运行电压变化情况


图4  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系统所产酸/碱浓度变化情况


图3

所示,在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BMED系统的运行电压随时间延长均出现先下降后升高的情况。

在系统运行初期,BMED装置内的电解质浓度较低,可导电离子浓度较低,系统运行电阻较大,电压较高。

随着系统中产生的导电离子浓度升高,系统电阻逐渐下降,在维持电流密度稳定的情况下,系统运行电压也逐渐下降; 而后随着运行时间延长,BMED系统内的酸/碱浓度进一步增加,可移动导电离子浓度较高,系统电阻不再有明显增加,运行电压保持稳定状态;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进一步延长,BMED系统内的酸/碱浓度明显升高而盐室电解质不断消耗使得其浓度显著下降,盐室电阻增加导致系统整体电阻急剧升高,系统运行电压也随之上升。

图3

还可知,初始酸/碱浓度越高,电压稳定的时间越短。这是由于初始酸/碱浓度越高,BMED内电解质浓度越高,导电性能越好,溶液的电阻下降越快。

在输出电流恒定情况下,电压随溶液电阻变化而变化,因此BMED中电化学反应速度越快,电压稳定的时间越短。

当初始酸/碱浓度为0时,系统运行电压明显高于其他初始酸/碱浓度的工况;而初始酸/碱浓度为0.1 mol/L时,系统运行电压略高于初始酸/碱浓度为0.2、0.3 mol/L的工况;初始酸/碱浓度为0.2、0.3 mol/L时,电压差别不大。此外,受初始酸/碱浓度对膜堆总体电阻的影响,初始酸/碱浓度越大,运行期内电压下降幅度越小。

图4

所示为不同初始酸/碱浓度条件下,BMED运行中所产酸/碱浓度的变化。由

图4 可知,随反应进行,所产酸/碱浓度逐渐增加,在运行时间为100 min时,不同初始酸/碱浓度工况下所产酸或碱浓度相近,分别维持在1.1、1.2 mol/L左右,之后酸/碱浓度进一步增加,待系统运行200 min后,由于酸、碱室生成H 2 SO 4 、NaOH浓度的增加,盐室的电解质浓度降低,浓差极化作用增强,酸室和碱室中同名离子反向迁移加剧,酸/碱浓度趋近平衡状态,酸浓度维持在1.40~1.65 mol/L,碱浓度维持在1.50~1.85 mol/L。

图4

还可知,在初始酸/碱浓度为0、0.1、0.2 mol/L时,初始酸/碱浓度越低,酸/碱浓度的增加速度越快,初始酸/碱浓度为0.1 mol/L时最终得到的酸、碱浓度最高,分别达到1.64、1.85 mol/L。

究其原因,在较高的初始酸/碱浓度下,H + 和OH - 的泄漏现象明显,并且酸/碱浓度越高产生的渗透压越大,阻碍了系统中水分子的迁移从而抑制了水分子被电解形成H + 和OH - 的过程,导致酸/碱生成速度较低。

另外,BMED运行过程中,酸的浓度低于碱的浓度,这是因为H + 相对于OH - 更容易透过离子交换膜而泄漏,导致最终产生的酸浓度相对较低。

本研究计算分析了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BMED运行电流效率的变化,相关数据均采用系统运行240 min时的取值,结果见 图5


图5  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电流效率变化情况


图5

可知,在初始酸/碱浓度为0.1 mol/L时,产酸/碱电流效率均达到最高值。当初始酸/碱浓度为0时,BMED运行的电阻和膜堆电压较高(见

图3 ),系统运行能耗较高,此时反应体系中H + 和OH - 的浓度极低,在电场作用下其他离子迁移占据优势,因此电流效率较低;初始酸/碱浓度增加到0.1 mol/L时,BMED运行的电阻和膜堆电压大幅下降,并与其他初始酸/碱浓度工况下运行电压相近,反应体系中H + 和OH - 的浓度较高,并且由于H + 和OH - 相较于其他的阳离子(Na + )和阴离子(SO 4 2- )更容易迁移,使得此时的电流效率较高;而随着初始酸/碱浓度的进一步升高, H + 和OH - 的浓度同步升高,其透过离子交换膜发生泄漏的比例逐渐增加,从而导致系统运行的电流效率有所下降。

综上,根据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BMED的运行电压、酸/碱浓度以及电流效率情况,在初始酸/碱浓度为0.1 mol/L时,BMED的运行电压相对较低,能耗相对较低,酸/碱浓度和电流效率处于最高水平,因此在后续的实验中将初始酸/碱浓度设置为0.1 mol/L。

2.2 电解质质量分数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以NF浓盐水(电解质质量分数约为5%)和DTRO浓盐水(电解质质量分数约为10%)为处理对象,固定电流密度为21 mA/cm 2 ,设置初始酸、碱浓度均为0.1 mol/L进行实验,研究了不同电解质质量分数下BMED运行电压、酸/碱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见 图6

图7


图6  不同电解质质量分数下运行电压变化情况


图7  不同电解质质量分数下酸/碱浓度变化情况


图6

可知,在两种电解质质量分数下,BMED系统的运行电压随时间延长均呈现先下降后平稳再急剧上升的趋势,其原因是随着电解反应的进行,BMED反应体系中的酸/碱浓度逐渐升高,导电离子浓度升高进而膜堆电阻下降,系统运行电压下降;

随着电解时间延长,反应体系中导电离子浓度足够高,膜堆电阻保持稳定,系统运行电压随之稳定;而后随着电解反应的持续进行,电解质质量分数急剧下降导致膜堆电阻急剧上升,从而导致系统运行电压出现急剧上升。

需要说明的是,电解质质量分数较高的工况下,膜堆电阻相对较小,系统运行电压较低,系统运行能耗相对较低,不过两者的系统电压差别不大,差值维持在1~2 V之间。

图7

可知,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延长,两种工况下酸/碱浓度均快速增加并在大约220 min后趋于稳定,这是因为随着实验的进行,电解质质量分数逐渐降低,迁移到酸/碱室中的盐离子减少,不再产生新的酸/碱。

总体上看,电解质质量分数较低的工况下酸/碱浓度增加较快,这可能是由于在较高的电解质质量分数下,H + 和OH - 透过离子交换膜受到其他阳离子(Na + )和阴离子(SO 4 2- )竞争的影响更为激烈,产生酸/碱的过程受到的干扰较大,导致酸/碱的生成速度有所降低。

2.3 电流密度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以NF浓盐水为处理对象,控制电流密度分别为7、14、21、28 mA/cm 2 ,设置初始酸、碱浓度均为0.1 mol/L进行实验,研究了不同电流密度下BMED系统运行电压、酸/碱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见 图8

图9


图8  不同电流密度下运行电压变化情况


图9  不同电流密度下酸/碱浓度变化情况


图8

可知,BMED系统运行电压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系统运行电压均出现先下降后平稳再急剧上升的趋势,其原因已在前文进行了论述。

值得说明的是,系统运行电流密度越大,系统运行电压稳定期越短,这是由于在较高的电流密度下电解过程进行较快,电解质被快速电解并形成酸和碱,电解质浓度快速下降,膜堆电阻快速升高,系统运行电压也随之快速升高。

不同电流密度下BMED装置运行所产酸/碱浓度变化情况分别如 图9

(a)、

图9 (b)所示,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不同电流密度下BMED系统的酸/碱浓度均不断增大,电流密度越大,酸/碱浓度增加速度越快,并且酸/碱浓度达到稳定值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系统运行电流密度越大,离子迁移速度越快,电化学反应速度越快,电解质转化为酸/碱的速度也越快,因此酸/碱浓度的增加速度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电解质转化为酸/碱的速度也越大,电解质完成电解转化所需的时间也越短。

随着运行时间延长电解质浓度不断降低,电解质转化产生酸/碱的速度也逐渐下降。

此外,当电流密度达到21 mA/cm 2 后,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电流密度至28 mA/cm 2 时,酸/碱浓度增加幅度较小(酸浓度从1.14 mol/L增加到1.20 mol/L,碱浓度从1.23 mol/L增加到1.28 mol/L),因此电流密度在21 mA/cm 2 时即具有较好的酸/碱回收效果。

本研究计算分析了不同电流密度下BMED运行电流效率的变化,结果见 图10


图10  不同电流密度下电流效率变化情况


图10

可知,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BMED运行的酸/碱电流效率逐渐降低,同时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增长,酸/碱电流效率也逐渐降低,系统运行能耗也相应增大。随着系统运行电流密度增加,电解质离子迁移速度增加并对H + 和OH - 的定向迁移造成阻碍和干扰,系统运行电阻有所增加

此外,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系统运行电流也随之增加(膜面积相同),在系统运行电阻相同的情况下,根据焦耳定律,系统运行发热量也有所增加。

在膜堆电阻随着电流密度增加的情况下,系统发热量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由此导致能量损失,因此在工程应用中电流密度不宜过大。

此外,有研究表明,离子交换膜表面极化现象会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加强,极化过程产生的H + 会抑制电解质离子从料液迁移到酸室和碱室,并且较高的电流密度会加剧 H + 与Na + 的竞争及OH - 与SO 4 2- 的竞争,同时也促进了 H + 的泄露导致电流效率降低

2.4 系统运行经济性分析

在初始酸、碱浓度均为0.1 mol/L,电流密度为21 mA/cm 2 条件下,分析测算采用BMED处理转化NF系统浓盐水的经济性。

实验处理浓盐水流量为0.5 L/h,则处理1 m 3 浓盐水用时2 000 h;系统运行电耗负荷约为0.12 kW,则浓盐水处理电耗=0.12×2 000=240 kW·h/m 3 ,以陕北某市上网电价0.421 8元/(kW·h)计算,浓盐水处理用电成本约为101.23元/m 3

该实验采用BMED膜堆,其成本按照2 200元计算,设计使用寿命为5 a,按照每年运行7 000 h计,BMED年处理浓盐水3.5 m 3 ,处理单位体积浓盐水BMED膜更换平均费用约125.71元/m 3

综上,在仅考虑系统运行电耗成本、膜更换成本,不考虑设备折旧等因素情况下,浓盐水处理成本共计约226.94元/m 3

上述运行条件下系统产出的酸流量为0.45 L/h,酸浓度为1.14 mol/L(0.57 mol/L的H 2 SO 4 ),则产H 2 SO 4 速度=0.45×0.57×98≈25.14 g/h,由此可得1 m 3 浓盐水产H 2 SO 4 质量≈25.14×2 000=50 280 g=50.28 kg,产H 2 SO 4 能耗≈0.12×0.5×1000 000/25.14≈2386.63 kW·h/t,产H 2 SO 4 电耗成本约为1 006.68元/t。

上述运行条件下系统产出的碱流量为0.29 L/h,碱(NaOH)浓度为1.23 mol/L,则产NaOH速度=0.29×1.23×40≈14.27 g/h,由此可得1 m 3 浓盐水产NaOH质量≈14.27×2000=28540g=28.54kg,产NaOH能耗≈0.12×0.5×1000000/14.27≈4 204.63 kW·h/t,产NaOH电耗成本约为1 773.51元/t。

BMED运行成本测算的具体结果如 表2

所示。


表2  BMED处理浓盐水经济分析


根据 表2

数据,采用BMED工艺处理NF系统产生的浓盐水,处理成本比DTRO-MVR工艺高约136.26元/m 3 。此外,1 m 3 浓盐水通过BMED处理可以产生50.28 kg的H 2 SO 4 和28.54 kg的NaOH。

按照纯H 2 SO 4 和NaOH的单价(含运费)分别为1 500元/t和5 150元/t计算,每立方米浓盐水通过BMED处理产生酸和碱的价值分别约为75.42元和146.98元,合计约为222.40元。综合对比分析BMED工艺和采用DTRO-MVR工艺处理NF系统产生的浓盐水,前者的运行成本比后者要低86.14元/m 3

因此,采用BMED系统代替DTRO-MVR系统,不仅能够降低浓盐水的零排放处理成本,而且产生的酸液和碱液可以直接回用于矿井水零排放处理工艺,减少外购酸/碱,还能够降低整个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的盐分输入,具有较为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不过,由于矿井水的水量较大,将浓盐水全部采用BMED系统处理产生的酸/碱难以完全消纳,因此需要根据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的酸/碱消耗量进行测算,确定合理的BMED系统处理能力,实现酸/碱的“产用平衡”。

此外,将部分浓盐水通过BMED装置转化为酸/碱进行回用后,剩余的浓盐水进入DTRO-MVR系统进行处理,可以降低DTRO-MVR系统的运行负荷,提高系统运行的裕度。


0       3      

   
结论

(1)BMED运行的初始酸/碱浓度对系统运行电流效率、能耗和所产酸/碱浓度均有影响,在浓盐水中硫酸钠质量浓度为52 317 mg/L,电流密度为21 mA/cm 2 工况下,最优的初始酸/碱浓度为0.1 mol/L左右。

(2)电解质浓度对BMED运行产生的酸/碱浓度略有影响,相对于采用DTRO系统浓盐水,采用NF系统的浓盐水作为电解质获得的酸/碱浓度更高。

(3)BMED产生酸/碱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系统运行的电流密度,不过电流密度过高将导致系统运行能耗显著增加,在浓盐水中硫酸钠质量浓度为52 317 mg/L、初始酸、碱浓度均为0.1 mol/L的工况下,电流密度宜控制在21 mA/cm 2 左右。

(4)根据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的酸/碱消耗量合理确定BMED出力,可以实现部分浓盐水的资源化。

(来源:《工业水处理》2024第3期)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