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4年了,我们为什么要学建筑史?
奔放的钥匙
2024年03月25日 11:21:34
只看楼主

来源:建筑学园

|

作者:北洋意匠教研组

     在这个满是数字化浪潮的2024年,提起学习建筑史,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像是在追忆老唱片的温暖。甚至常听到同学们吐槽:“ 为什么还要学这些过时的风格? ”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今天的建筑和艺术设计院校大多开有建筑史相关的课程,在考研等学历提升考试中也一直占据大分值。但大多数同学对于学习建筑史都停留在 枯燥,背诵量大 的刻板印象里。

    

在这个满是数字化浪潮的2024年,提起学习建筑史,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像是在追忆老唱片的温暖。甚至常听到同学们吐槽:“ 为什么还要学这些过时的风格?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今天的建筑和艺术设计院校大多开有建筑史相关的课程,在考研等学历提升考试中也一直占据大分值。但大多数同学对于学习建筑史都停留在 枯燥,背诵量大 的刻板印象里。

那么, 建筑史对设计工作来说真的没有意义吗? 当然不是。

一个课上的例子吧,大家看下面这张平面图。

 

直接问大家它是什么,大多数同学是认不出来的,但很明显这是一张平面遗址图。能够看到周围的夯土台边界和遗留下来的柱子痕迹,但大家有没有感觉这张平面图哪里不舒服不对劲?  
没有的话,再看看体会一下。  
好了,我们来标注一下它后檐下的柱子。  
(PS:前檐残损严重)  
 

嗯,柱列很整齐,说明他们掌握了成熟的放线技术。  
但是,哪里感觉不对劲呢?  
问题出在 柱子的数量 。这里共有 9 根柱子,意味着这个建筑的正面是 8 开间。是的,它的开间数是偶数,走向这个建筑,正中间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开间,而是一根柱子。  
这是河南偃师二里头的一号宫殿遗址,早在夏代智慧的劳动人民就掌握了把大型建筑造出来的办法。但正面开间的数量,直到唐代后才完全转变为奇数。  
 

作为现代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同学们,都知道有仪式感的空间需要有导向性和对称性。但这样的一种空间感觉,你永远也不会单单从平面图中就能够想像得到。你需要真正进入到这个空间中,去感受和体会。 而这种空间体验的积累,在历史上花费了近千年的时间。  
看一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很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优美的屋顶,从正脊到檐口会形成一个内凹上翘的弧线,非常好看。  
 

但是,做成弧线仅仅是为了好看吗?  
大约 300 年前,西方科学家们通过严谨的论证,确定了有一条“ 最速降线 ”,这条线是下图中的黑色摆线,小球从A点滑向B点的速度最快。  

 

所以,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并不是完全为了好看。《周礼·考工记》曰:“ 轮人为盖……上尊而欲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 ”这里的疾就是快速,远就是把水排向远离室内的方向。  
虽然没有严谨的论证,但毫无疑问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将其运用在房屋的建造中。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如今,学习建筑史有意义吗?  
非常有意义。  
古人花了近千年的时间才完成的积累,今天可以变成书本上的一句设计理论。 背会这句话只需要几分钟,但不懂建筑史,你无法体会到其中积累的智慧。  
我们的祖先曾经有很多领先于世界的智慧,在全方位争夺话语权的今天, 不懂建筑史,你可能连告诉AI这张图该怎么出都说不清。  
大名鼎鼎的牛顿,就是论证前文“最速降线”的科学家之一。他说,他之所以有那样的成就,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那么建筑史就是无数巨人的肩膀,你要不要站上来看看?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