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额,是造价师的保护伞还是遮羞布
温文尔雅的蜡烛
2024年03月11日 16:41:14
来自于造价筹划
只看楼主

“ 我们总是为了定额吵吵闹闹,但它真的只应该是个工具。”        

“ 我们总是为了定额吵吵闹闹,但它真的只应该是个工具。”        
01    
初识    
相信很多造价从业者都像我一样,在步入工作的初期,都是从算量工作开始的。刚开始做造价时,对于定额这个名词完全没有任何概念。    

   
毕业进入造价咨询公司的我,看着前辈们每天一会这个定额,一会那个定额地聊,总觉得这是需要很多年的经验才会运用的东西。    

   
或许你也曾经做过跟我一样的事:在前辈下班回家后,翻开他们放在桌上那本厚厚的定额书,想看看里面究竟都写些什么东西。    

   
然后被那里面不知道代表着什么的编号、横七竖八的分割线和满眼的数字看得花了眼,完全无法理解这本书要怎么看。
   

   
好在咨询公司总有人手不够的时候,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开始帮忙套价,插上加密锁,在软件上小心翼翼地操作,对着别人的成品依样画葫芦,东拼西凑完成了自己第一个项目。    

   
直到那时候,我才感觉到我是个做造价的人,不是个算量的。
   

   
那会我主要做的是公路项目,其基本内容往往大同小异,每个清单下的定额也相对固定,随着项目经验的积累,做起项目来也特别快。    

   
大部分时间,公司也只做当地的项目,对数的也是当地的企业,只要按照造价站、财政局常用的定额组合,照着他们的审核稿件来做,就不会犯什么太大的错。
   

   
但是对于定额这个吃饭工具,我除了翻阅一遍以外,几乎都没做过什么思考,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它,也不知道它的对与错、好与坏。    

       
02        
—怀疑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我们做的项目范围也逐渐变多了,在一次对数的过程中,我似乎觉得定额这个我用了几年的工具,变得特别陌生。    

   
那是一座大型桥梁的结算,中标的当地施工企业因为某些原因与甲方发生纠葛,经历了长期停工之后解约了,由一家外地企业接手了这个剩余大半的烂摊子。    

   
在工期的压力下,虽然项目已经完工,但是重新约定合同单价的0号变更却还没有审定,项目在所有单价没敲定的情况下做结算,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利益牵扯极深的复杂项目。    

   
当时由我和一个同事做结算审核,在工程量阶段,基本都是我方的精细程度远远高于对方,当时对数还是用excel算量。我带着的徒弟做事非常非常细心,每根钢筋的根数、箱梁的内圆角等事无巨细的考虑了,可以说是全面压着对方进行的。    

   
但这个项目掉链子的是我,对于定额,在咨询公司期间的我,只知道什么清单之下的常规工艺,正常情况下应该怎么去算量,套什么定额。而从没有去思考一个问题:定额反映出的市场平均水平和实际的差异。    

   
但这个项目特殊在于存在很多新旧衔接的问题,0#变更中考虑了很多非常细碎的东西,靠08公路定额是很难计算出来的,比如损毁段的局部拆建、磨损部位的修补、新旧衔接的技术处理等等。而一些当地的规定,我也没考虑实际情况,生搬硬套。    

   
比如送审当地造价站与财政局的项目,运距都为固定的5km,这是作为前期的造价控制采用的手段,但是在结算阶段的0号变更还以这样的形式处理,是不合理的,但是当时的我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可以说,当时的我并没有能力做好这一个项目。当时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跟我说了一句话:“本来在对量的时候我已经信心全无,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想到在单价上找回了优势。”    

   
我无言反驳,虽然深知问题在于自己,但三年多来项目都是这么做的,这次怎么就不行了呢?那时候我想不懂为什么。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也开始思考自己用定额套用出来的单价,究竟代表了什么。    

   
现在回想这件事就能想明白了,市场的组合是无限的,而定额是有限的。这个项目的问题,并不是能靠定额解决的,以往我做的项目都很顺利,是因为他们都在定额的框架之内。    

   
03        
矛盾        

   
在来到城投之后,我接触了与传统招标项目不同的投资项目,项目不再像以前一样,通过概算-预算-招标-施工-结算的顺序来进行,而是在施工阶段中进行项目的投资控制。    

   
这样的项目,工程造价是非常难以掌控的,政府方、建设方、投资方、总包方、承包方、分包方、供应方,每个角色立场都不一致,利益关系交错复杂。    

   
这个项目的定额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城市开发,定位的是市政项目,自然采用的是市政定额,但是在项目实际工作中,这种规模的项目只靠市政定额是完全无法满足要求的,自然也需要大量借用其他定额。    

   
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发现了同一个工艺的定额,在不同的定额体系下价格会有非常大的差距,这就给了编制/审核人发挥的空间。    

   
当然了,这种问题是靠合同去规避的,市政项目当然优先选用市政定额,但是总有很多从业人员聪敏过人,总能找到某某定额不适用的理由,来为自己的多报或者核减做依据。
   

   
所以这又让我思考:这究竟是定额的问题?还是从业人员的动机问题?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04            
疑惑            

       
过程中的动态管控比起传统招投标项目复杂太多了,对数工作经常要贯穿整个施工周期,导致造价工作经常大幅度落后于施工进度,看上去这好像是因为定额体系的存在,而导致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定额类似是一种计划经济的产物,按照给定的工料机消耗量,给单位工序进行定价。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似乎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这也是被很多从业者诟病的地方。        

       
可是再深入点想,没有定额,对数难的问题就解决了吗?我认为不是的,定额只是个形成价格的工具,只要有一方对价格不满意,那不管有没有定额,工作依旧是无法推动的。        

       
这就好比即使我们天天去市场买菜,对猪肉的价格了如指掌,也从来都避免不了和老板一番砍价的场面。而如果偶尔去一趟市场,付完钱后看到老板和大妈唇枪舌战的场面,肯定会觉得自己买亏了。        

       
更重要的是,市场化报价能够有效解决单价不准确的问题吗?只要从事造价工作,都避免不了做材料询价,想必各位从业者也见过同一种材料报价天差地别的情况。
       

       
材料价的差异,除了本身的价格水平,还有可能是质量、管理、报价策略、企业利润率甚至道德水平引起的。那造价市场化,对于一个复杂度远高于材料成品的工程子目,又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的办法似乎是通过由各地的造价站和造价服务单位建立数据库来完成的。这样和定额体系本质上在于,将数据库从定额的半动态,改变动态的报价数据。
       

       
可是,数据库的来源准确吗?报价的单位真的有动力去做好每个子目的成本分析吗?即使数据库准确,那么报价的单位如果是有管理能力的大企业,以小企业的管理能力来施工,真的能做到他们所报的单价吗?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造价市场化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能够推动造价市场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但是从我们当代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改革周期可能会贯穿我们整个职业周期,而且很可能不是正面的影响。        

           
05            
保护伞            

       
这段时间经常会听张雪峰老师的演讲,他的一个观念是很重要的:选专业要选有门槛的专业,也就是要有专业壁垒。        

       
土木行业之所以待遇日落西山,一部分有行业利润低下的原因,另一部分在于失去了他的专业壁垒。        

       
众所周知,一级建造师、一级造价师等证书本来应该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报名有专业工作年限,就读专业等限制。可实际上却非常宽松。        

       
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下,工期大于一切,专业门槛的审核成了摆设,管理上的配置要求也形同虚设,只要最终有人盖章就行,专业证书的含金量泥沙俱下。        

       
而作为造价人员的从业工具,清单及定额还是形成了一定的门槛,而且还区分了多个专业,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体系。        

       
再加上是与金钱直接打交道的岗位,任何一个重视管理的领导,都不会随便放任造价工作交由自己农村老家八大姑的外甥的小学同学的朋友,一个没学过专业知识的人来干。        

       
在供应商端,报价员并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也不需要什么清单跟定额,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库,照着市场行情上下浮就行。        

       
可以说,现行的定额就像一把保护伞,让造价师们在定额的框架下玩,而不是各自去市场上找报价员拼低价。        

           
06            
遮羞布            

       
清单和定额一方面是作为门槛的存在,保护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需求。但同时,他也是很多从业人员的遮羞布。
       

       
现行的造价管理体制,造价咨询单位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权限很大的角色,远远超出了它作为第三方的权限。如果甲方没有合适的管理制度,那么咨询单位几乎掌控了整个项目施工期间的现金流。        

       
而与之相对的是,很多小型造价咨询单位专业程度并不比施工单位强,就像前文中的我,无法理解定额和现场的关系,其实是很难满足现场管理需求的,如果脱离了定额,对整个项目可以说是毫无理解能力,因为很多造价人员没去过现场。
       

       
可是,这并不影响造价咨询单位做审核,权限在手,有定额作为工具,把复杂的项目标准化,不考虑实际情况,也是能出一个破破烂烂的初稿,不清不楚的先扣了再说,其他的等对数吧。        

       
所以,定额也成了审核权限下的遮羞布,造价咨询公司不需要太多有专业能力的人员,只需要拿得到活,大量的应届生就可以运营了。        

       
但是,这并不是从业人员的问题,而是行业的环境和市场行为决定的。一个咨询单位的造价人员整天去现场看实际情况,肯定无法满足甲方的时间要求。        

           
07            
              结语            
       

       
一直以来,非常多的从业者提出定额不准确的问题,并否定定额的存在,随着造价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废除定额的呼声更是此起彼伏,颇有胜利拿下一场战役的味道。        

       
定额只是个工具,如果从业人员都非常专业,那么有没有定额,都能够对于造价达成一定的共识。而很多项目的重大问题,实际上也和定额关系不大,而是在合规性、权责划分和合同的约束上。
       

       
现在行业下行,如果造价最终走向市场化,那么造价咨询单位的发展方向自然是从工程全过程咨询过渡到项目全过程咨询,而施工单位也自然会发展成为专业分包的模式去提高专业性和降低成本。        

       
本文所说的遮羞布和保护伞这两个概念,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我们要明白,从业者的知识面受限于企业平台,多想想自己的能力缺陷在哪,优势在哪,未来要怎么去发挥。        

       
在施工单位,要明白自己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优势,业余补足项目少的短板;在造价咨询,大量做项目要积累自己的数据优势,业余补足现场经验的短板;在甲方,要积累宏观视角的优势,业余补足跨学科技能的短板。不管改革与否,最终决定我们价值的还是自身的知识面和专业水平。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