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保护学者兰德尔·梅森(Randall Mason)提出以价值为中心的历史保护理论(values-centered preservation),将历史保护实践视为一个聚合了多种资源的领域,其与社会发展进程紧密融合,以动态、全面的价值判断为核心,处理复杂的遗产保护问题。
美国历史保护学者兰德尔·梅森(Randall Mason)提出以价值为中心的历史保护理论(values-centered preservation),将历史保护实践视为一个聚合了多种资源的领域,其与社会发展进程紧密融合,以动态、全面的价值判断为核心,处理复杂的遗产保护问题。 [1] 如果说价值阐释是历史建筑保护的锚点,那么历史调研便是价值研究的起点,初次踏勘正式揭开了项目历史调研与价值阐释的序幕。
1 历史调研
历史调研对历史建筑的价值判断,乃至保护利用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虹桥源1号位于上海市空港一路和迎宾三路交会处,属于虹桥机场的一部分。穿过梧桐掩映的街道,透过中式重檐门楼和围墙,人们可以窥见院中主楼中式传统歇山顶灵动的翘角,其建筑风格独特,与机场的气质迥然不同,令人好奇。院中有东楼和西楼两幢建筑,于2005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然而其身世成谜,有人因其位于外侨“撒纸赛马会”活动路线的终点,而认为它是乡绅所建的跑马休息站,也有人因其大屋顶造型形似中国传统官式建筑,而把它称为“老庙”。
上海作为近代开埠城市的代表,其近代城市组织管理机构,如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公董局等,对建筑资料有着较高的管理和归档要求,因此近代租界建筑的初始设计图纸、请照单等文件资料保存状况较好,人们可以通过查档获得建筑历史沿革的一手资料。然而,设计团队对本次项目的历史进行挖掘是颇具难度的——专门的史实研究缺少,历史图纸难以查阅,现有的史料对其使用者和建造时间的信息记载错误等。
所幸,近代上海市的旅游业与出版业相对发达,与该建筑相关的报刊、书籍、游记、明信片
等也为历史调研提供了大量的可靠资料。设计团队将目光转向近代的建筑专业杂志及上海近代报刊,根据宅院的位置(虹桥路尽头),以“虹桥路”当时的英译名称“Hungjao Road”(基于沪语语音)为关键词,在近代报刊库中进行检索。在大海捞针般地查阅后,设计团队基本确定了当时虹桥路最大的门牌号为600号,同时在《字林西报》(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上找到了虹桥路600号住宅主人的英文名Hawkings,这是一个可以与二手文献中提及的可能使用者“霍更斯”相匹配的名字。通过查阅更多与霍更斯(William James Hawkings,1883-1965)相关的资料,设计团队发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其曾在英国招募的中国劳工团(Chinese Labor Corp)任职,由于热衷摄影,为中国劳工留下了大量影像资料。而霍更斯的岳父是第一批来到中国的英国传教士之一,中文名为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1864-1939),曾参与辛亥革命后南北和谈大事件,也是重要的外交官和眼光独特的房地产商人。设计团队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与其家族后人建立了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后,终于将两栋建筑的身世之谜揭开——此处原是李德立、霍更斯翁婿两家的宅院。
通过与李德立、霍更斯家族后人200多封的邮件往来,设计团队收集了大量有关建筑建造与使用过程中的历史照片,了解到建筑形式的来源,以及建筑及其环境的日常使用方式。
东、西两幢主楼分别是李德立夫妻及霍更斯一家的住宅,同时建成于 1924 年。李德立出
于对中国的喜爱,将其住宅东楼设计成中西合璧的形式,在入口门楼牌匾上书院名“丽虹园”。霍更斯一家居住的西楼为简约的西式花园住宅形式,同样在中式入口门楼牌匾上书院名“THE LIMIT”,意为宅院地处虹桥路的尽头,即当时租界当局管理的边界。东楼的建筑形式是李德立在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以在地建筑形式意象与自己日常使用习惯相融合的结果(图1)。
1 老宅历史照片(1924年)
东楼为左右对称的“凹”字形单层住宅,坐落在近1 m高的基台上。墙体用青砖砌筑而成,
采用白色抹灰与清水青砖线脚装饰相结合的方式。上覆中式歇山屋顶,屋顶构造为西式的木屋架,无举折,仅在屋角部分起翘,模仿中式反宇屋面,屋面铺设中式的木椽、望砖,上盖传统小青瓦。屋脊分段设如意云纹雕饰、瓦砌镂空装饰及宝瓶镂空装饰,正脊中央原为双龙戏珠脊饰,现状为20世纪90年代修复时补塑的“福禄寿”三星等雕饰,两端设龙吻,垂脊端头设传统人物灰塑,形象生动,结合人物造型可推断其为《水浒传》中“三十六天罡”。屋顶上6座砖砌西式烟囱同样采用歇山式顶盖。东、西两侧屋面上各有一处老虎窗——采用西式构造的平开式玻璃窗。各种传统形式遮蔽下的西式出屋面构件为传统中式大屋顶增添了丰富性。建筑室内与室外的风格大相径庭,室内采用了简洁的英国乡村式古典装饰,中式对称平面“外衣”下包裹着西式住宅布局。主入口采用抱厦造型并设置门斗,位于北侧中部偏东。设计团队根据历史照片及细致的查勘,从经过多次改造的格局中甄别出建筑的原始布局:中部为客厅、餐厅,东侧和西侧设置带有壁橱和卫生间的若干卧房,由走廊等辅助空间串联。原客厅、餐厅之间的雕花木梁亦呈中西合璧风格,两侧是西式的大尺度涡卷花饰,正中为一幅故事场景横轴,上书“一品当朝”。
西楼为二层小楼,总体造型现代、简洁,几乎没有任何符号装饰:清水青砖外墙;西式矩形木门窗,门窗洞口设钢筋混凝土过梁及平缓的弧形砖券;混凝土窗台及与门窗过梁结合的小雨棚;双坡悬山屋顶出檐深远,上盖小青瓦和传统回纹脊,坡屋面及封檐板平直素洁,给人留下简洁有力的印象;顶部设西式砖砌烟囱。西楼平面布局相对自由,为典型的西式住宅布局,主入口位于西北侧,次入口位于东北角,北侧结合出入口安排楼梯间及辅助功能空间,南侧设带有卫生间的主要房间,东、西两侧面向大花园设置室外平台。室内装饰与东楼相近,皆为简洁的西式古典装饰,四面倒角弧形天花和镶嵌压花玻璃的木门较具特色。
2 价值挖掘
20世纪初,艺术史学家阿洛斯·李格尔(Alois Riegl)通过年代价值、历史价值、使用价值及新物价值的框架体系,对建筑文化遗产价值的多样性进行了全面且明确的阐述 [2] ,1931年的《雅典宪章》和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等古迹保护国际性文献对其加以强化。
1979年的《巴拉宪章》提出保护对象应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场所,引发人们对于遗产如何反映不同历史、文化价值的思考,并用四种价值类型(历史的、美学的、社会的和科学的)来定义文化的意义。历史保护是当代社会极其审慎进行文化塑形的方式之一。兰德尔 · 梅森认为文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带有固定含义的一组事物,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1] 以价值为中心的保护利用实践是基于对一处历史建筑价值的整体性了解,是在对传统的物质遗存的关注外,对文化意义的强调。在对物质遗存进行保护利用决策前,必须全面理解物质遗存具有价值的原因,以及如何对这些价值进行保留和延续,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参与、合作和对话。
设计团队与业主进行讨论,并邀请上海近代建筑历史研究专家、同济大学建筑系华霞虹教授的团队参与该项目,从近代上海公共租界西区越界筑路的城市化进程和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特征形成的社会背景,到历史建筑原主人李德立、霍更斯一家的历史人文背景,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并与设计团队联合撰写专著,展现这段独特的历史,展示上海城市的文化传统和空间变迁,呈现近百年城市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填补上海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空白,记录项目设计研究的全过程。
虹桥路是1901年公共租界所筑的越界道路。20世纪30年代,虹桥路周围还是一片清幽的田野风光,随着人们在这里休闲度假,便建造了大批的别墅。虹桥路物质环境的城市化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从最初的传统自然乡村,到周末乡村别墅区,再到民国时期大量兴建豪华花园住宅群,形成了鲜明的风貌特征。
李德立生于英国多塞特郡温特波恩金斯顿,毕业于剑桥大学;1886年偕妻来华布道,驻江苏省镇江市,后转至江西省;1900年辞教会职,转业经商,出任上海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Brunner, Mond & Co., Ld.)东方总号总经理;1904—1906年连续三年当选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董事,支持华董进入工部局董事会,竭力主张在租界禁绝鸦片;1911年,以上海外商代表身份联络南北地区,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等国家的领事一起参加清政府与革命党在上海的和谈,力促和议(图2)。
2 南北和议代表唐绍仪(左)、伍廷芳(右)和李德立(中)在李德立戈登路家中(1911年)
李德立的女婿霍更斯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1908年随英美烟草集团(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Company)来到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英国招募的华工团任职,于1918—1919 年带领华工在法国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14万劳工被英、法两国招募到前线参与协约国作战,这段历史曾被长期埋没,鲜为人知,直到2017 年,霍更斯的外孙约翰·德·路西将其保存的大量中国劳工团的影像结集出版,举办展览,并为英国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被英国遗忘的军队:中国劳工兵团》提供素材,这段史实才陆续被曝光。在20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时,英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家才首次认可中国劳工的贡献,并开始组织筹建中国劳工纪念馆、纪念碑等(图3)。
李德立夫妇于 1929 年离开中国,霍更斯一家直至 1950 年仍然居住于此。李德立夫妇居住
的东楼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传统江南建筑的细部特征,其通过匾额、灰塑等装饰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上海此类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案例已经凤毛麟角,与其建筑形式类似的有由董大酉设计、1934年建成的吴铁城(时任上海市市长兼警备司令)的住宅(图4),但现已被拆除。因此,东楼对研究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形式的探索及实践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建筑原主人作为外侨名人,其在上海生活的历史及社会文化价值、东楼独特的建筑艺术
价值,以及近代建筑材料和工艺呈现的科学技术价值,是项目重点挖掘、保护和阐释的核心内容。
3 基于价值阐释的保护利用策略
关于以价值为中心的保护实操,兰德尔·梅森的理论建议从“遗产价值”(heritage values)和“当代价值”(contemporary values)两方面来考虑更全面的价值谱系。遗产价值是指那些构成文化遗产场所感的所有价值,包括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等 ;而当代价值是文化意义之外的价值,包括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本项目的历史建筑原为花园住宅,1950年后成为虹桥机场的一部分,最初隶属于华东军区,
由空军部队管辖,1972年起,归军委民航上海管理局使用,曾作为电讯设备修造所、退休职工活动室等。本次项目维持办公功能不变,将保护利用功能定位向有限开放的文化展示转变,既符合保护利用要求,又满足了业主的使用需求,在遗产价值和当代价值间找到了平衡。
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对于历史建筑具有风格昭示性的建筑特征要素,在严谨考据和工艺完善
的基础上,遵循真实性原则,采取修缮复原的保护方式,再现其历史风貌。东楼外立面的白色抹灰现已不存在,青砖以外覆涂料的方式做出仿清水青、红砖的效果,与历史照片比对后,设计团队决定清除后期外覆涂料,恢复麻刀灰饰面,修复清水青砖,重现粉墙黛瓦和清水青砖装饰线脚结合的立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团队采用原材料、原工艺,为了突出装饰青砖的效果,减小抹灰层厚度,采用了适当加入水硬性石灰的做法,增强粉刷层的牢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图5~图10)。
室内拟恢复原始平面布局,重现近代英侨家庭的居住格局。东楼室内现已根据使用需要进行了重新分隔:西侧房间整体被隔开,东侧走廊被打断,中部房间被分隔,原空间格局被改变,内部空间被割裂。本次设计根据现走廊起始部位拼花地砖均有收边、中断部位均无收边的情况,甄别出原走廊的格局,并据此恢复原平面格局(图11)。
参考建筑室内历史照片,室内,尤其是容纳公共活动的重要房间,其整体风格特征和空间体
验接近原有生活场景。设计团队结合建筑装饰特征,在形式上借鉴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海派家具风格,专门定制家具及灯具(图12~图16)。
展陈设计避免采用博物馆式的布局和布展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建筑原有的格局和室内特色,
并结合家具布置的方式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
机电设备利用隐蔽部位或非重点保护区域进行设置,既满足保护的要求,又提升历史建筑的舒适性。在重点保护房间及重要功能空间内,空调设备采用室内地柜机的形式,设计团队以符合空间风貌的装饰手法包覆空调地柜机,避免其对历史风貌造成不良影响。管线充分利用四面倒角的天花弧形线脚内的空间进行布设。
景观设计结合场地现有条件,恢复上海近代花园住宅南园北庭的空间格局。北侧庭院对现存
历史铺装的石材进行了保留和再利用,蕴含历史记忆。南侧花园以植物为主,结合小尺度的景观花溪与泉水,与北侧礼堂地块中心的垒石旱溪造景相呼应,形成“山水共融”的景观意象,构成了整个虹桥机场文化服务中心的景观完型。
2021年项目竣工后,历史建筑成为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重要的文化展示与接待空间,
作为虹桥机场建成100周年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9月,其挂牌成为长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百年门户、世界枢纽”上海机场建成100周年主题展;2023年4月,其被列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建筑实现了可持续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结语
以价值为中心的保护利用使文化意义成为制定保护决策的关键,保护利用对象是能感知的场所价值,而不仅是可视的物质特征,其目的是保存社会记忆,并与当前紧迫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相联系。历史建筑的价值构成及保护利用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语境下的社会现实不同,致使历史建筑保护的途径各不相同。以价值为中心的保护要求关注更多层面的当代价值,识别并包容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以深入的调研和不断拓展的视角对场所的多元价值进行了解和回应。
这种价值判断是由不同的人和机构运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做出的评价。面对历史建筑所呈现的复杂、多样的价值体系,狭窄的单专业保护领域不足以应对,需要更多的外部拓展,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