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国首个经济改革实验区——蛇口工业区在深圳成立,次年大成面粉厂在此落地,极具标志性的圆柱形筒仓伫立在蛇口码头北侧,是深圳商业开放与进程的标杆,也是码头当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标之一。圆柱形筒仓注视着港口的人潮涌动,见证了深圳工业时代的繁荣跌宕,2010年在蛇口产业升级转型中结束了运营。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这座工厂应该何去何从?Aedas全球设计董事王烨冰带领团队给出了答案。
1979年,中国首个经济改革实验区——蛇口工业区在深圳成立,次年大成面粉厂在此落地,极具标志性的圆柱形筒仓伫立在蛇口码头北侧,是深圳商业开放与进程的标杆,也是码头当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标之一。圆柱形筒仓注视着港口的人潮涌动,见证了深圳工业时代的繁荣跌宕,2010年在蛇口产业升级转型中结束了运营。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这座工厂应该何去何从?Aedas全球设计董事王烨冰带领团队给出了答案。
高耸的筒仓
“这座工业遗址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如同蛇口的灯塔,现如今只有筒仓与磨机楼作为历史建筑予以保留改造。面对拆除后亟待重建的场地,我们希望将其中的精神保留延续。作为城市更新的项目,改变新时代下已经退出舞台的工业空间,重新激活并赋予丰富、开放的场所空间,让这块场地上的新老建筑一起重新焕发出当年的活力,通过多元的功能,以及积极应对场地周边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来唤醒城市记忆与情感。”王烨冰如是说。
地块周围环境复杂,东侧与南侧是成熟的滨水休闲主题街区、大型购物中心,以及强IP的酒吧餐饮商业,并布有地铁2号线及12号线站点,北侧是市区人流主要抵达方向,现有的商业街区未能与西南侧的滨海休闲空间以及北侧的城市绿化轴有机连接。如何在纷繁的片区中以独特的场地属性脱颖而出,连接片区商业,引入往来的人流,构建大成面粉厂这一文化商业新锚点,是设计的关键。
项目集办公、公寓、商业、文化艺术以及博物馆多元业态于一体,有限的地块被筒仓与磨机楼,以及东北侧地下下穿轨道占用,形成了不规则的形状。面对诸多限制特别是东侧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设计团队与工程师们采用悬挑钢椼架结构东侧首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并提出了T字形广场空间布局策略,以开放的空间划分出北侧文化以及南侧商业办公区域,通过不同的城市界面与周边形成连接。
设计将文化艺术功能与博物馆垂直设置于椼架结构的独栋建筑之中,与筒仓比邻沿街设置,在确保建筑面积的同时,营造出架空的休闲及公共城市空间,一同构建起城市的文化界面;南侧以临街的商业裙楼连接内侧的公寓塔楼以及办公塔楼,形成极具活力的商业办公界面。新建筑与保留建筑自然融合,体量的围合退让结合东侧完全打开的公共界面,在地块中央形成了与城市空间相连的T字形公共区域。
为更好地凸显城市文化界面,团队延续筒仓磨机楼高低变化的建筑形态趋势,以统一的建筑语言衔接新旧建筑,实现功能的融合。设计将独栋建筑体量一分为二,底层为博物馆,上方为文化艺术空间,两者体量错落设置,营造出极富动感的视觉效果。街角处通过首层退进与上方的悬挑,定义出这块场地新的活力开放场所,让往来的人流可以在此集聚。二层向外悬挑延伸,折面转交的处理将公共与开放引入场地内部,同时以通高的玻璃幕墙朝向东南侧的商业片区,向熙攘的人群展示着内部正在发生的精彩活动。
为营造亲人活泼的商业空间,设计将体量切分,以双层体量横向连接大小不一的四个方形盒体,营造出高低错落的形态变化,消解内侧高层公寓塔楼与办公塔楼带来的临街压迫感。并以户外连廊连接盒体,结合屋顶的绿化平台,形成丰富的室外空间。公寓塔楼设置于场地内侧,享受静谧环境,眺望滨海美景,并以通高的大堂空间,营造出典雅大气的到达体验。办公塔楼置于便捷可达的外侧,内部空间灵活布局,可以适应企业的未来弹性发展需求。
裙房采用石材与玻璃幕墙,在延续场地原有历史风貌特质的同时,注入现代活力,实现新旧建筑的对话。北侧文化界面采用竖向划分的立面语言,竖明横隐的玻璃幕墙成组间隔排列,以立面的起伏丰富视觉变化;南侧商业界面以横向线条为主,形成明显的功能划分。
“这里是改革开放下蛇口最先开始的工业文明,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城市意义。我们希望兼顾人文情怀与市场价值,在突显地块独特的工业属性的同时,让未来与历史共存,在新旧融合中构建城市文化商业新锚点。”王烨冰如是说。
目前项目施工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整体土建施工预计将于年底封顶,其中示范区即将进入挂幕墙环节,预计10月下旬即可对外开放。
项目施工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