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区鸟瞰 1
1
概况
2
街区发展与空间特色
街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宋,发展于元明,鼎盛于清至民国时期。后梁平开二年(908年)晚唐闽王右谏议大夫翁承赞,于横街东端建石板桥——“翁厝桥”,又称“官桥”,亦是官桥镇名称的由来,也是现横街的起点,并且与泉漳古驿道相连,成为集镇对外交通的主要出入口。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兴建打铁街,后逐步发展到横街,并形成横街连续六个间面的“六间张”的商铺,奠定了具有一定规模商业街区的雏形。清乾隆年间,在横街的北侧形成墟集,以牛墟为著,蜚声八闽,清乾隆三年(1738年)建曾庄街,即立新街前身。1926年,曾庄街拆除,道路被扩宽,前进立新街由此形成。民国骑楼街建成后,打铁街商业气氛衰落,商业功能完全转移至前进立新街,两侧街区居民进一步增多,并逐步向街道两侧扩展。
▲ 街区历史演化过程
▲ 立新街2
▲ 前进街
▲ 横街
立新前进骑楼街区一直是官桥镇区及周边乡镇主要的商贸活动聚集区域。清末民初时,街区内已有柴火铺、土特产店、杂货铺、钟表店、粮油店、裁缝铺、照相馆等多种商铺。解放后,其粮油贸易成为官桥、晋江、安溪、同安的粮食供销中心。现在店铺使用率达77%,主要经营服装、日杂等,街区市井生活气息浓厚。
3
建筑特色
▲ 街区内番仔厝
▲ 街区内手巾寮
在建筑平面上,建筑进深在18.5~36m不等,沿街单间骑楼规格基本一致,二落(第二进房屋)平面空间布局差异较大。典型一层平面包含有门店、天井、正厅、大房、厨房、后房、后院。骑楼作为商铺、作坊场所,后院格局中生活起居的功能齐全,采用前店后厝或下店上宅的模式。
▲ 立新街116号测绘示意
▲ 街区建筑折中主义形式立面3
建筑装饰相对简洁,多在山花、窗楣、栏杆、柱子等处进行点缀式装饰,如罗马式的券心石、巴洛克风格的曲面山花与壁柱、希腊风格的柱式与猛兽雕塑顶饰、装饰主义色彩的山墙面处理方式等,体现了南洋风格的建筑特点。同时装饰纹样中也出现中国传统纹样与瑞兽、符文图案。总之,其骑楼立面整体连续、富有变化、红灰共存、西洋杂染、本土取材、创意融合。
4
存在问题及保护建议
建议保护包括立新街、前进街、横街前段两侧传统街巷、商铺在内的传统空间与街巷肌理,维护其完整性与原真性,传承街巷价值特色。尊重区内人口意愿,疏散现状人口,整治街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居住舒适度,使其成为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街区。另外,要进一步做好保护文物的宣传、解释工作,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把街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提高到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使人人为骑楼街区的发展出力、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