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深刻指出:“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为深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会将在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前后持续推广宣传荒漠化防治与沙产业创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深刻指出:“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为深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会将在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前后持续推广宣传荒漠化防治与沙产业创新模式。
一、模式背景
盐渍化是荒漠化的类型之一,在我国荒漠化地区广泛分布,面积23.3万km2,是重要的土地资源。绿洲盐渍化土地治理的目标是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在河西走廊临泽小泉子干旱区盐渍化土地采用“工程改良、生物改良、养殖业发展”的三系统治理模式,把盐渍化土地治理作为系统工程,成效显著[1-6]。
二、模式要点
工程改良:根据土壤结构、组成以及本区地下水临界深度(1.6m左右)、地下不透水层(位于无限深)确定排水沟深1.8m,沟底宽1.0m,边坡坡地在30°左右,排水沟间距400~500m,开挖排水沟,沟坡距水线0.3~1m处栽植沙枣护坡林。排水沟运行后进行了灌水洗盐碱和拉沙压盐碱措施,使土壤含盐量达到种植耐盐作物能够生长的限度(0~30cm层土壤含盐量在0.5%~2.5%),同时,进行防护林营造。
生物改良:首先选择抗(耐)盐作物品种,河西走廊主要选择紫花苜蓿(新疆和田大叶苜蓿)、草木樨、甜甘草、中麻黄、草麻黄、小枣,以及农作物甜菜、向日葵、高粱等植物,根据各植物的耐盐极限分别种植在含盐量不同的土地上,种植的牧草和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养殖业发展:选择优良畜种进行繁育,畜粪还田,改盐肥地。盐渍化土地治理的三个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工程改良使盐渍化土地具有可耕性,在生物改良的同时提供了优质饲草,是养殖业发展的基础,生产的药材、农作物和养殖业发展的牲畜产品提供了经济效益,养殖业的发展又为改良盐碱地、增加土壤肥力提供了支持,使盐渍化土地的治理利用达到了持续的目的。
图1 盐渍化土地三系统治理模式
三、模式效果及推广
(一)适宜区域
该模式适宜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推广,主要是内陆河流域周边及尾闾湖区域,外流域调水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后土地次生盐渍化区域,季节性内陆河形成的盐渍化沙地。水资源较丰富的区域,有地表径流或是地下水位高,有农电设施。
(二)运作模式
公司加农户的土地改良经营模式。公司投入资金,开展盐碱地排盐、洗盐等工程措施,初步是盐碱地有可耕性。吸引农户承包土地种草种粮,发展养殖,畜粪还田,进一步改良土壤。
(三)运作模式
工程改良、生物改良、养殖业发展的“三系统”治理盐渍化土地模式,把“食物链-生产链-产业链”有机地连成一条主线,实现了“以(林)草治盐又养畜,以畜富民又肥田”农林牧互促相长的盐渍化土地治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干旱区盐渍化土地中实施,使土壤含盐量降低40.6%~76.3%,土壤有机质增加29.2%左右,土壤孔隙度提高4.28%,全N增加11.7%;示范区粮食产量增加了69.13%,示范农户经济收入增加23.37%。
作者:杨自辉、王继和、纪永福、刘虎俊、胡明贵(甘肃省治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