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祠堂建筑的营造及分类
清蒸奥利奥
2023年06月20日 15:17:43
只看楼主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 在古代修建祠堂古建筑有等级之限,汉族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


在古代修建祠堂古建筑有等级之限,汉族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人们把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所以新建祠堂选置十分讲究,一般要求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

左右互衬,四势匀和,具有阴阳相济、虚实相生、刚柔互补、方园相胜、小中见大等。其环境模式最好有四周群峰屏列,前有门户把守,左右护卫,后有背山所倚的地貌,讲究山明水秀,地灵人杰,要求文运亨达,人丁两兴。

按风水定律:“左环右抱必有气”。这是生气、灵气和福气择地通常背实向虚,十分讲究方位,一般坐北朝或者坐西朝东,也有根据特殊龙脉条件选择的其他方位的。


祠堂建筑具有规模宏大,造型庄重,建筑精美,讲究风水等特色。祠堂讲究门面造型,样式不同于普通民居建筑,人们一看便知是祠堂。

祠堂建筑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

建筑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大部分祠堂有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


祠堂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它们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却又都叫祠堂。


所以,祠堂划分是很复杂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按属性分为三类:庙祠、专祠、宗祠。

1.庙祠

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

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


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

2.专祠

指为了纪念其功德,而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职之地建立专祠。

这些纪念某人功德性质的专祠,由于民间对它们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时间和流传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家族性质的祠堂。


3.宗祠

(1)总祠

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

(2)宗祠

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3)家祠

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祭祀的范围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


(4)支祠

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


不同的祠堂有着不同的意义,举办婚、丧、寿、礼,教育和处罚族人,也是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大家族的宗祠还附设学堂,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正因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筑是相当讲究的。

lijiawei411
2023年07月20日 13:57:42
2楼
人们把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所以新建祠堂选置十分讲究,一般要求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

左右互衬,四势匀和,具有阴阳相济、虚实相生、刚柔互补、方园相胜、小中见大等。其环境模式最好有四周群峰屏列,前有门户把守,左右护卫,后有背山所倚的地貌,讲究山明水秀,地灵人杰,要求文运亨达,人丁两兴。

按风水定律:“左环右抱必有气”。这是生气、灵气和福气择地通常背实向虚,十分讲究方位,一般坐北朝或者坐西朝东,也有根据特殊龙脉条件选择的其他方位的。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