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古城基本概况
平遥古城区位概况及形制特征
位于晋中市南部平遥县的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是体现我国明清时期汉文化的杰出代表。平遥古城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案例之一,它拥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活化方面的理论参考,典型示范作用不言而喻。平遥古城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外形为方形,坐北朝南。按照地形和日照的因素,向东偏了15°。平遥南北城墙上各开一道城门,东西城墙各开两道城门。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晋中地区农业和商业都非常发达。明清时期晋中商人积累了大量财富,房屋规模大,装饰精美,所居建筑无不彰显其身份地位和财富实力,同时也展现了晋商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且晋中居民遵循儒家思想,民风淳朴,遵礼守法,建筑上也同样体现了严格的礼制规范原则(见图1)。
图1 平遥古城路网格局示意图
对古城内传统民居价值的探讨
历史价值
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只能利用,而无法在新建筑中继承。传统民居之所以具有某种历史价值,皆因为它是过去时代的真实产物,它客观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平遥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晋商文化与明清汉文化所代表的山西大院、普通合院、寺庙衙署等建筑遗存,它们真实地反映着明清时期经济繁荣的“旱码头”——平遥古城的生产生活状况,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活化石”。
文化价值
平遥古城内的建筑装饰、宗教民俗,以及规划布局都体现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城内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严谨规整。一条贯通南北的街道形成其主轴线。按照左为上、右为下的原则,将城隍庙置于轴线东部,县衙置于轴线西部,二衙并设,人神共治,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清虚观、火神庙等道教建筑位于轴线东部,集福寺、吉祥寺等位于西部,符合左道右释布局模式。将文系靠左,武系靠右,文庙、武庙分别位列左右。这样的布局体现了儒家维护皇权统一天下、尊卑等级秩序严谨、封建统治的皇权意识等(见图2)。
图2 平遥古城不同类型的建筑
建筑创作价值
在建筑形式方面,晋商尊儒,所居房屋都严格地遵守古代的礼法规范,院落空间均方正严整,布局紧凑,有着明显的纵向轴线。晋中民居突破了传统单一的一、二进院落,发展为横纵向多元的群组。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有几种院落形式:一种是寻常百姓所居住的一进三合院或一进四合院,一种是沿街开设的商品小铺,还有一种是镖局票号类的前室经商、后室就寝的纵向多进式串联院落、横向多跨式并联院落,以及横纵多进多跨式组群院落(见图3)。
图3 平遥传统民居院落
由于晋中地区干旱少雨,房屋形式均是单坡屋面,这样雨水就可以顺着屋檐流入狭长的小院中,院中水缸储水,也有预防火灾的用途。梁思成形容平遥的建筑,说它“外雄内秀”,外部高墙耸立,内部院落清秀狭长。与北京四合院的大气开阔截然不同,仿佛更多了一些江南的味道(见图4)。
图4 平遥大院
作为明清汉文化的代表,古城的整体形态、建筑形式、雕刻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建筑创作价值,值得借鉴研究、传承发展(见图5)。
图5 古城内木雕、砖雕、石雕与壁画
传统民居的保护活化利用
面临危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城市也在迫切地寻求蜕变与更新,城市中不断建设新建筑,旧城改造计划如狂风暴雨般袭来。在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强烈冲击的同时,传统民居也被大量拆除和破坏,其所代表的文化特质、地貌特征也逐渐丧失。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时代的烙印。留住传统民居,恰当地保护和利用,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传承。
两种保护方式的反思
在众多民居保护的范例中,有一些保护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然而也有一些保护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与规避。而在对民居的保护中,如何“正确地对待四大要素的保护,即保护单体历史建筑,保护历史街巷,保护历史建筑平面布局,保护空间格局”,尽量避免出现保护过度和开发过度的情况,还需要认真思考。
保护过度
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如王家大院、票号镖局等,它们在建筑装饰、空间布局、规模等级上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而且后人也不可能再在其中居住,采用博物馆式的保护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对于量大面广的普通传统民宅,博物馆式的保护是万万不可行的,应该探讨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筑是有记忆的,古村古镇更是体现着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与血脉精神的延续,同一姓氏的居民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在这里立足立根,生存发展,遵循着他们的信仰风俗,绵延着他们的文化精神。如为了僵化的保护而盲目地迁出当地居民,使他们背井离乡,忽略人文因素,采用冻结式的博物馆式的保护,单纯地保护物质空间和物质产业,仅保留一个没有生命与文化活力的躯壳,必然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民居及其聚落最直接地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任何时候,“人”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区、一座建筑之所以有灵魂,就是因为不同的人赋予它们不同的生命和意义,使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故事可以诉说。
在平遥古城,当地居民仍然过着他们寻常而恬淡闲适的生活,仍然居住在古老的院落,晨起暮休,古城内似乎只是增添了一些时间流逝的痕迹,那些传统的人文印记,始终镌刻在那里。那么,在商业化日趋发展繁荣的形势下,除了居民自身对于故土的眷恋情怀,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留住当地居民呢?
首先,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的同时,应充分改善其内部的生活设施,让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住得更加舒适。
其次,为了保护当地居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对一些建筑进行搬迁重建时,应对原有居民采取就地安置的办法,以保证他们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的延续。
最后,在发展旅游业的古城古镇,可以使当地居民也参与到旅游事业中来,调动其积极性,增加收入,创造利益。
开发过度
在旧城古镇,现代因素的注入是不可避免的,传统民居聚落本身就应该是发展的、可持续的,并能体现出时代应有的特征。单纯的保护是静态的,只有动态的延续才不会使历史发展脉络中断。现如今,发展旅游业是最为可行的一种保护方式,然而过度的开发和商业化,必然会使传统民居聚落丧失文化属性,使人们忽略它的文化价值,最终导致各个古城古镇大同小异,丧失特色。如何在开发的同时,利用好旅游开发这把双刃剑,更大程度地保持其原真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重视文化价值,兼顾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重保护。平遥县是体现晋商文化的重镇,在古镇的砖墙筒瓦下,也有着非常感人的故事和传说。王潮歌的《又见平遥》在古镇边播放了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向人们诉说着一个血脉延续的故事。每一个看过《又见平遥》的人,都会对古镇产生新的认识,不只是因为它独特的物质实体,同时,其也使游客对平遥人、平遥文化产生了十分崇敬的情愫。这种将古城的故事传说融入影视表演中的方式,也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
其次,防止文化断层,统筹传统与现代协调发展。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也应该是真实的,不能为了单纯保持过去的历史而忽略了现代因素,更不能杜绝现代因素的注入,把控主线,顺其自然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如在交通工具方面,平遥古城在几个主要的街道上为了保证游客安全和避免交通拥堵,禁止机动车进入,但在次要街道上仍然允许现代交通工具通行。整座古城就是在正常生活下正常地运转。夜晚霓虹灯照样闪烁,游人如织,但在晚上11时以后整座古城逐渐开始变得静谧,重新恢复到古朴安静的氛围中。
最后,在传承和利用方面,也应该重视创新的重要性,灵活地运用各种可以推动它永续发展的方式。在保护传统产业的同时,重视它的发展与创新,使它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口耳相传,逐渐发展为传统聚落的特色产业。
修复
对于古建修复问题,一直以来我们走了很多弯路,有些人认为修复得越新越好,越恢宏壮阔越好,越完整越好,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传统的真谛,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虚假又无趣,反而破坏了传统建筑最为纯粹的部分。
对于传统建筑的修复,应该尽量保持原始风貌,在修复和重建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呈现出它原汁原味的本质特征。
大部分传统民居已经不再用于原有的使用功能,比如曾经的住宅用于商品销售或改作博物馆等,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有一部分建筑处于较重要的地段,但其本身已经破败不堪无法修复,只能拆除重建,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方式可以采纳。一种是重建工程,尽量保证其原始样貌,保护街区的完整性;另一种是兴建现代建筑,与其他建筑产生强烈的冲突,以突出时代特征。总之,历史的真实性是文物古迹的灵魂,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其全部价值。
结语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活化,应针对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采用相应的保护方式:一类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采取博物馆式的系统保护,民居内仍旧保留原始风貌。这种保护方式适用于物质遗产保护最完好、破坏最小的传统民居。一类是仍有大量居民居住、量大面广的普通传统民居,采取保存外部形态,改善内部设施的方式,对于破坏严重而不得不拆除的传统民居,采取就地安置的办法,以此来保留传统风貌,同时自觉地融入当代元素。还有一类是沿街商铺,应在鼓励商业发展的同时,避免丧失当地特色;采取前店后寝的方法,带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传统民居始终是有灵魂的,它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沿革,承载着一代代家族的血脉延续,我们如今看到的青石板路、灰瓦白墙,甚至残垣断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这种历史价值无法复制,无法重建。
因此,只有动态与静态两者结合,采用多元文化并存的方式,通过对人文因素和物质因素的双重保护,传统民居才能够继承下来,并且得到永续发展。
山西省平遥古城基本概况
平遥古城区位概况及形制特征
位于晋中市南部平遥县的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是体现我国明清时期汉文化的杰出代表。平遥古城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案例之一,它拥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活化方面的理论参考,典型示范作用不言而喻。平遥古城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外形为方形,坐北朝南。按照地形和日照的因素,向东偏了15°。平遥南北城墙上各开一道城门,东西城墙各开两道城门。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晋中地区农业和商业都非常发达。明清时期晋中商人积累了大量财富,房屋规模大,装饰精美,所居建筑无不彰显其身份地位和财富实力,同时也展现了晋商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且晋中居民遵循儒家思想,民风淳朴,遵礼守法,建筑上也同样体现了严格的礼制规范原则(见图1)。
图1 平遥古城路网格局示意图
对古城内传统民居价值的探讨
历史价值
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只能利用,而无法在新建筑中继承。传统民居之所以具有某种历史价值,皆因为它是过去时代的真实产物,它客观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平遥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晋商文化与明清汉文化所代表的山西大院、普通合院、寺庙衙署等建筑遗存,它们真实地反映着明清时期经济繁荣的“旱码头”——平遥古城的生产生活状况,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活化石”。
文化价值
平遥古城内的建筑装饰、宗教民俗,以及规划布局都体现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城内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严谨规整。一条贯通南北的街道形成其主轴线。按照左为上、右为下的原则,将城隍庙置于轴线东部,县衙置于轴线西部,二衙并设,人神共治,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清虚观、火神庙等道教建筑位于轴线东部,集福寺、吉祥寺等位于西部,符合左道右释布局模式。将文系靠左,武系靠右,文庙、武庙分别位列左右。这样的布局体现了儒家维护皇权统一天下、尊卑等级秩序严谨、封建统治的皇权意识等(见图2)。
图2 平遥古城不同类型的建筑
建筑创作价值
在建筑形式方面,晋商尊儒,所居房屋都严格地遵守古代的礼法规范,院落空间均方正严整,布局紧凑,有着明显的纵向轴线。晋中民居突破了传统单一的一、二进院落,发展为横纵向多元的群组。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有几种院落形式:一种是寻常百姓所居住的一进三合院或一进四合院,一种是沿街开设的商品小铺,还有一种是镖局票号类的前室经商、后室就寝的纵向多进式串联院落、横向多跨式并联院落,以及横纵多进多跨式组群院落(见图3)。
图3 平遥传统民居院落
由于晋中地区干旱少雨,房屋形式均是单坡屋面,这样雨水就可以顺着屋檐流入狭长的小院中,院中水缸储水,也有预防火灾的用途。梁思成形容平遥的建筑,说它“外雄内秀”,外部高墙耸立,内部院落清秀狭长。与北京四合院的大气开阔截然不同,仿佛更多了一些江南的味道(见图4)。
图4 平遥大院
作为明清汉文化的代表,古城的整体形态、建筑形式、雕刻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建筑创作价值,值得借鉴研究、传承发展(见图5)。
图5 古城内木雕、砖雕、石雕与壁画
传统民居的保护活化利用
面临危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城市也在迫切地寻求蜕变与更新,城市中不断建设新建筑,旧城改造计划如狂风暴雨般袭来。在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强烈冲击的同时,传统民居也被大量拆除和破坏,其所代表的文化特质、地貌特征也逐渐丧失。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时代的烙印。留住传统民居,恰当地保护和利用,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传承。
两种保护方式的反思
在众多民居保护的范例中,有一些保护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然而也有一些保护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与规避。而在对民居的保护中,如何“正确地对待四大要素的保护,即保护单体历史建筑,保护历史街巷,保护历史建筑平面布局,保护空间格局”,尽量避免出现保护过度和开发过度的情况,还需要认真思考。
保护过度
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如王家大院、票号镖局等,它们在建筑装饰、空间布局、规模等级上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而且后人也不可能再在其中居住,采用博物馆式的保护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对于量大面广的普通传统民宅,博物馆式的保护是万万不可行的,应该探讨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筑是有记忆的,古村古镇更是体现着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与血脉精神的延续,同一姓氏的居民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在这里立足立根,生存发展,遵循着他们的信仰风俗,绵延着他们的文化精神。如为了僵化的保护而盲目地迁出当地居民,使他们背井离乡,忽略人文因素,采用冻结式的博物馆式的保护,单纯地保护物质空间和物质产业,仅保留一个没有生命与文化活力的躯壳,必然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民居及其聚落最直接地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任何时候,“人”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区、一座建筑之所以有灵魂,就是因为不同的人赋予它们不同的生命和意义,使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故事可以诉说。
在平遥古城,当地居民仍然过着他们寻常而恬淡闲适的生活,仍然居住在古老的院落,晨起暮休,古城内似乎只是增添了一些时间流逝的痕迹,那些传统的人文印记,始终镌刻在那里。那么,在商业化日趋发展繁荣的形势下,除了居民自身对于故土的眷恋情怀,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留住当地居民呢?
首先,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的同时,应充分改善其内部的生活设施,让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住得更加舒适。
其次,为了保护当地居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对一些建筑进行搬迁重建时,应对原有居民采取就地安置的办法,以保证他们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的延续。
最后,在发展旅游业的古城古镇,可以使当地居民也参与到旅游事业中来,调动其积极性,增加收入,创造利益。
开发过度
在旧城古镇,现代因素的注入是不可避免的,传统民居聚落本身就应该是发展的、可持续的,并能体现出时代应有的特征。单纯的保护是静态的,只有动态的延续才不会使历史发展脉络中断。现如今,发展旅游业是最为可行的一种保护方式,然而过度的开发和商业化,必然会使传统民居聚落丧失文化属性,使人们忽略它的文化价值,最终导致各个古城古镇大同小异,丧失特色。如何在开发的同时,利用好旅游开发这把双刃剑,更大程度地保持其原真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重视文化价值,兼顾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重保护。平遥县是体现晋商文化的重镇,在古镇的砖墙筒瓦下,也有着非常感人的故事和传说。王潮歌的《又见平遥》在古镇边播放了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向人们诉说着一个血脉延续的故事。每一个看过《又见平遥》的人,都会对古镇产生新的认识,不只是因为它独特的物质实体,同时,其也使游客对平遥人、平遥文化产生了十分崇敬的情愫。这种将古城的故事传说融入影视表演中的方式,也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
其次,防止文化断层,统筹传统与现代协调发展。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也应该是真实的,不能为了单纯保持过去的历史而忽略了现代因素,更不能杜绝现代因素的注入,把控主线,顺其自然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如在交通工具方面,平遥古城在几个主要的街道上为了保证游客安全和避免交通拥堵,禁止机动车进入,但在次要街道上仍然允许现代交通工具通行。整座古城就是在正常生活下正常地运转。夜晚霓虹灯照样闪烁,游人如织,但在晚上11时以后整座古城逐渐开始变得静谧,重新恢复到古朴安静的氛围中。
最后,在传承和利用方面,也应该重视创新的重要性,灵活地运用各种可以推动它永续发展的方式。在保护传统产业的同时,重视它的发展与创新,使它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口耳相传,逐渐发展为传统聚落的特色产业。
修复
对于古建修复问题,一直以来我们走了很多弯路,有些人认为修复得越新越好,越恢宏壮阔越好,越完整越好,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传统的真谛,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虚假又无趣,反而破坏了传统建筑最为纯粹的部分。
对于传统建筑的修复,应该尽量保持原始风貌,在修复和重建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呈现出它原汁原味的本质特征。
大部分传统民居已经不再用于原有的使用功能,比如曾经的住宅用于商品销售或改作博物馆等,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有一部分建筑处于较重要的地段,但其本身已经破败不堪无法修复,只能拆除重建,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方式可以采纳。一种是重建工程,尽量保证其原始样貌,保护街区的完整性;另一种是兴建现代建筑,与其他建筑产生强烈的冲突,以突出时代特征。总之,历史的真实性是文物古迹的灵魂,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其全部价值。
结语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活化,应针对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采用相应的保护方式:一类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采取博物馆式的系统保护,民居内仍旧保留原始风貌。这种保护方式适用于物质遗产保护最完好、破坏最小的传统民居。一类是仍有大量居民居住、量大面广的普通传统民居,采取保存外部形态,改善内部设施的方式,对于破坏严重而不得不拆除的传统民居,采取就地安置的办法,以此来保留传统风貌,同时自觉地融入当代元素。还有一类是沿街商铺,应在鼓励商业发展的同时,避免丧失当地特色;采取前店后寝的方法,带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传统民居始终是有灵魂的,它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沿革,承载着一代代家族的血脉延续,我们如今看到的青石板路、灰瓦白墙,甚至残垣断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这种历史价值无法复制,无法重建。
因此,只有动态与静态两者结合,采用多元文化并存的方式,通过对人文因素和物质因素的双重保护,传统民居才能够继承下来,并且得到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