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探索——以洛阳为例
harrisonding
2023年05月22日 09:09:28
只看楼主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家战略,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的背景下,其重要性越发凸显。名城保护规划作为支撑历史保护传承工作的纲领性技术环节,需探索新时代、新要求下的编制思路。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文化地位举足轻重,历史文化遗产类型多样。不仅有各种形式的地上遗产,更有大面积地下遗址,形成“五都贯洛”的都城遗址体系。在历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始终是洛阳城乡建设的重要课题。然而,洛阳也存在遗产家底不清、保护方法不当、遗址保护与城乡发展协调难度大等突出问题。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家战略,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的背景下,其重要性越发凸显。名城保护规划作为支撑历史保护传承工作的纲领性技术环节,需探索新时代、新要求下的编制思路。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文化地位举足轻重,历史文化遗产类型多样。不仅有各种形式的地上遗产,更有大面积地下遗址,形成“五都贯洛”的都城遗址体系。在历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始终是洛阳城乡建设的重要课题。然而,洛阳也存在遗产家底不清、保护方法不当、遗址保护与城乡发展协调难度大等突出问题。  

本文结合洛阳实践,从价值认知下的全要素保护载体梳理、多层次文化安全空间体系建立、山水城文总体格局构建、历史文化保护线细化管控四方面,研究名城保护规划的创新方法。


1

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要求

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文明传承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城乡历史保护传承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近年来,我国正逐步建立“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规划体系重构的大背景下,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名城保护规划”)是历史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纲领,在新要求下,广大从业者有责任积极投身名城保护规划的探索和创新,助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格局构建,从而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作出行业贡献。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新趋势

40年来,我国的保护体系和制度不断发展,各地开展大量名城保护规划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规划经验。随着《意见》的发布和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逐步形成,名城保护规划应顺应趋势,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探索:第一,树立完整史观,延展保护对象体系。改变“重古代、轻现代”的情况,整合各类型、各时期的文化遗产成为有机整体。第二,立足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完善保护层次。深化对重要国家战略的落实,以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强化跨区域和大尺度文化遗产、历史城区和外围城镇、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第三,强化赓续传承,形成古今交融空间格局。宜结合当今时代挖掘、诠释和传承历史,积极推进历史文化特色融入空间布局。第四,创新保护机制,深化管控实施。围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三线划定”等新型管控手段,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保护传导机制,突出底线管控,强化横向衔接(图1)。

  图1 |   研究思路框架


3

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创新探索


3.1 正本清源明价值,

构建全面的保护对象体系      


(1)多维视角下历史文化价值的判读。 洛阳名城保护规划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没落—救亡—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多元一体”的整体脉络格局里,以及永续传承的客观规律上,系统认知历史文化价值特色。从时间维度上看,洛阳是“最早中国”——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导者,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从空间维度上看,洛阳是“天下之中”——宋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从历史发展视野维度上看,洛阳是“全景中国”——中国历史兴衰演变的缩影(图2)。进而,以时间为线索,明确对应的历史文化载体。这些载体共同构成了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核,是展现中华文明悠久历史、连续发展变迁的重要佐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宝贵资源,应加以完整、系统地保护传承。

    图2 |       洛阳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研究框架
(2)完善保护名录,纳入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   洛阳原有保护名录以古代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为主。围绕洛阳价值特色解读,规划重点补充近现代时期的文化遗产,如反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红二十五军长征文化线路、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的涧西历史城区(图3)和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的西工体育场、中原明珠广播电视塔等历史建筑。

  图3 |   涧西历史城区保护区划


3.2 守文持正控底线,

构筑文化安全空间层次      


洛阳是丝绸之路、大运河、万里茶道等区域性文化线路的交汇点,又有着以地下文物为主体、与山水环境关系密切的“五都贯洛”大遗址群,保护范围超过320 km 2 。传统的“市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四级保护体系无法全面涵盖洛阳的保护对象。基于此,规划在宏观层面呼应国家战略,增加区域层次;在中观层面统筹大遗址保护传承,增加中心城区层次。另外,在微观层面重点关注老城历史城区的抢救性保护。

宏观层面,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依托区域文化线路,提出与西安、郑州、开封共建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和黄河古都文化核心圈(图4)。中观层面,基于洛阳“山水城文”相融合的特征和大遗址保护的现实需求,整体保护和展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五都贯洛”历史性城镇景观,既包括“北临邙山、南系洛水”“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的建都山水环境,也涵盖都城遗址、苑囿、陵墓群、祭祀空间、古驿道和外围函谷关、大谷关等八关拱卫的古代都城军事防御体系组成的“城苑陵祭、功能齐备”完整都城格局(图5)。微观层面,抢救性保护老城历史城区和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针对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的现状,提出了抢救性保护策略。
      图4 |       黄河文化战略下洛阳-西安-郑州-开封区域协同

    图5 |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结构


3.3 与时俱进塑格局,

支撑国土空间高质量保护利用      


(1)“山水城文”有机融合的总体格局。 为研判历史文化资源对洛阳国土空间的重要影响,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现状一张图”数据库。进而,在双评价规范指标体系中增加遗产保护因子,校核、修正评价结果,支撑全域国土高质量空间格局构建。最终形成“山环水润、组团城镇、文绿融合”整体格局(图6)。

(2)“古今辉映”的新旧轴线空间秩序。 洛阳历史营城手法中,大多通过南北向的轴线串联空间要素,在洛阳盆地内形成了新旧轴线并列交织的多城格局。洛阳的空间布局顺应已有的山水秩序和文化本底,将城市空间、山水空间、“五都贯洛”的文化空间有机融合,围绕大遗址文化生态绿心,营造“三核环抱”的城镇形态。突出隋唐历史轴和汉魏历史轴在城市营建中的地位,通过多条横向联系轴串联主要功能节点,形成“历史轴线-时代轴线-未来轴线”共同引领的空间秩序体系(图6)。

  图6 |   洛阳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3)“古都新韵”的文化空间网络。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辐射效应,形成转型新功能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全面推进“历史文化+”的策略,将文化空间网络与公共服务设施、蓝绿空间、产业等各类城乡体系有机融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


3.4 规矩方圆强管控,

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线要求      


(1)划定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 规划采取“分级管控、动态更新”的思路划定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对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地下文物埋藏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含大遗址)、省级以上名镇名村等级别较高的遗产,将已划定或建议的保护区划以面状形式纳入“一张图”规划数据库。对其余资源则暂不划定保护区划,以点状形式纳入,以名录形式进行规划传导,待在下位国土空间规划或相关保护专项规划中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后,再进行动态更新。

(2)探索历史文化保护线与三线叠合的保护政策管控区。   洛阳大遗址既有被城市建设占压的隋唐洛阳城(洛河以北)、周王城遗址,也有在城市边缘包含大量村镇建设空间的隋唐洛阳城(洛河以南)和汉魏故城遗址;既有面积巨大、融于山水林田的邙山陵墓群,也有面积相对较小、与城市活动密切相关的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和龙门石窟。故规划在严格遵守文物保护要求、控制城市向大遗址无序蔓延的基础上,按照遗址类型和所处位置不同,采取“全域统筹、分类管控”的方法(图7),对各保护政策区形成“一图一表”的管控要求。

    图7 |       大遗址分类管控

4

   总结与思考

第一,强化全时间、全空间、全系统维度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整体研究方法。   历史文化价值对于识别名城的文化内涵意义重大,应在“全国一盘棋”的文化脉络体系下判读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城市在历史上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充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的实证。进而全面梳理对应文化载体,切实做到保护对象的“时空全覆盖、要素全囊括”。
第二,进一步注重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实现多层次整体保护。   以全局性视野和综合性战略思维构建保护框架,采取“先布棋盘、再落棋子”的技术思路,根据不同遗产类型的特征,因地制宜地丰富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保护规划层次。
第三,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带动城乡转型和魅力提升。   将城市千百年保存下的历史智慧和特色文化空间格局在新时期加以延续和发展,与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有机融合。进而强化文化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特色文化功能和空间,使文化遗产全方位融入当代生活。
第四,探索文化遗产与各类国土空间相融合的管控体系。   需进一步细化和丰富遗产管控传导手段。应逐步建立历史文化保护线体系,细化保护管控要求,贯穿至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并关注历史文化资源和各类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开发的协调。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