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垃圾围城之困亟待破解 在我国,为便于监督管理,一般可以将垃圾填埋场分为正规垃圾填埋场和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两种基本类型。正规垃圾填埋场,即垃圾卫生填埋场;而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包括简易垃圾堆填场和受控垃圾填埋场(也称集中化填埋场),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基本不具备无害化措施,后者采取部分无害化措施,但不完善。《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9号)中,又将简易垃圾堆填场称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
在我国,为便于监督管理,一般可以将垃圾填埋场分为正规垃圾填埋场和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两种基本类型。正规垃圾填埋场,即垃圾卫生填埋场;而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包括简易垃圾堆填场和受控垃圾填埋场(也称集中化填埋场),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基本不具备无害化措施,后者采取部分无害化措施,但不完善。《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9号)中,又将简易垃圾堆填场称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
由于简易垃圾堆填场缺乏无害化工程措施,因此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高,而受控垃圾填埋场尽管具备一定的无害化措施,但由于其规模一般较大,环境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十二五”期间,我国首次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写入建设任务。2017年以来,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整治工作进一步从城市转向乡镇,住建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多次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做好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排查、整治,明确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地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但是,即使在各个层面的支持下,各地在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时仍存在一些难题。截止2019年12月,全国录入到“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信息系统”中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数量多达2.4万个。陈安等人(2019年)对我国?3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建筑群周边?10?公里以内非正规垃圾堆放场的面积、位置及数量情况进行排查,发现超过50%的特大城市存在“垃圾围城”问题。
图1 3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垃圾围城”风险等级划分图
图片来源:陈安, 陈晶睿, 崔晶,等. 中国3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垃圾围城”风险与对策研究-基于DllS方法的实证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034(007):797-806.
在整治工作持续、大力推进的同时,填埋场调查、整治相关标准、指南也陆续出台。
调查和评价方面,目前,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调查评估主要参照GB/T 16889和GB/T 18772标准执行,根据相关要求开展填埋垃圾、填埋气、渗滤液、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空气等的监测和评价工作,但这2项标准主要适用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并非针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由于缺少防渗阻隔措施,周边土壤也可能受到影响,在进行填埋场对周边土壤影响的评价时,通常借鉴HJ 25.1开展相关工作。 北京市地标DB 11/T同时适用于工业污染场地和简易垃圾堆填场,对场地勘察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规范;浙江省发布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现状调查指南》同时适用于卫生填埋场和非正规填埋场,调查内容和指标设置较为详尽,这2项文件可为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调查工作提供指导借鉴。此外,《生活垃圾填埋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价标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调查评估技术规程》等团体标准也在紧锣密鼓的编制中。
整治和利用方面,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整治通常采用异位搬迁、原位封场、异位筛分和原位降解4项技术。
目前,仅原位封场技术有国家标准GB 51220可以遵循,GB/T 23857和DB 11/T 627仅规定了原位降解技术过程中的监测技术要求,GB 25179规定了不同场地利用途径下填埋场的评价要求。2017年,随着住建部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的启动,安徽、湖南、湖北、云南、新疆等地相继出台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技术指南,这些指南侧重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整治方案编制以及整治技术推荐等,对整治工程的规范性涉及较少。目前,住建部即将发布两项标准,《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中规定了原位封场和异地(异位)搬迁2项技术的基本工艺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推荐了原位封场、原位好氧(降解)和异位开采(筛分)3项生态修复技术,并规范了相关工艺要求;GB/T 23857和GB/T 25179标准正在进行合并修订,以上3项标准的发布将极大促进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整治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此外,《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期运行维护标准》《存量垃圾恶臭异味气体腐殖土固定床生物处理技术规范》《存量垃圾开采资源化过程环境卫生风险防控技术规程》等在编团体标准将对整治工程的运行维护和二次污染控制做进一步完善。
在低碳发展背景下,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整治迈入生态化、资源化发展阶段,异位筛分技术有利于存量垃圾的资源化和土地资源的高品质再生,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提升筛分资源化装备自动化水平、降低垃圾开挖筛分过程的二次污染、打通资源化产品精深加工路径是该项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
基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存余垃圾无害化处置与二次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开展的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基地之一——贵州德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采用“原位好氧预处理+开挖筛分+筛后物料资源化”的整治工艺路线,实现了存量垃圾“污染防控、资源回收、产品生产”三方面重大变革。该项目预处理阶段使用原位好氧技术处理,使甲烷含量低于1%,保障垃圾的安全开采;筛分阶段,垃圾通过精分选技术处理,可获取约50%的筛上轻质物、40%的筛下腐殖土和10%的无机骨料。筛上轻质物通过筛分、清洗、塑化等工艺实现塑料再生;腐殖土经稳定化处理后可用作绿化营养土或有机肥;无机骨料经破碎可用于路基回填或破碎后制建材。
在目前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调查评价-修复整治-土地利用”体系中,调查评价和土地利用是其中较为薄弱的两个环节。
调查评价方面,一是我国对场地污染前期调查环节的重视度日益提升,生态环境部系列政策标准的颁布对土壤、地下水质量和人体健康提出了新要求,填埋场调查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调查评估结论要准确、全面,能够为填埋场的整治方案和土地的规划、开发方案提供直接的指导。
土地利用方面,北京、上海等市国土规划对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深化土地资源再生和高质量利用的需求,但目前填埋场土地再生多为林地、公园等中低度利用,土地高度利用开发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目前,上海环境院依托科技部《存余垃圾无害化处置与二次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上海市科委《大型垃圾填埋场失稳灾变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调查评估技术规程》、老港环保科创中心(沪府规划〔2020〕109号)建设等项目,正在开展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调查评价-修复整治-土地利用”体系构建以及相关技术研发和实证工作,并已在存量垃圾筛分资源化及二次污染控制成套工艺、填埋场功能性植物修复和土地利用技术开发、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