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 年 01 期 作者:周启星,王琦,郑泽其,刘维涛 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 年 01 期
作者:周启星,王琦,郑泽其,刘维涛
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 要
碳中和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业粮食生产过程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农业生命共同体”理念及其运行机制,本文阐述了农业粮食生产中的碳中和问题,并对碳中和框架下污染农田或耕地的生态修复进展进行了概述。指出在实施污染生态修复的同时,需要注重生态固碳增汇,并提出石化农业向零化石农业、单施无机肥向无机-有机肥料科学配施以及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的转型是实现农业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农田生态修复仍需寻求新的突破,挖掘生态固碳潜力,构建农业碳中和生态系统,这对于实现农业碳中和意义重大。
碳中和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大趋势,生态修复则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生态修复固碳增汇仍面临困难与挑战。
(1)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生态修复固碳核算所选取的研究方法仍具有分歧,建立一套公认的估算体系亟待解决,最大限度地提高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碳汇,同时也需要全面的碳核算。
(2)植物-微生物修复容易受环境条件(如气候、介质成分和理化性质等)影响,可进一步探索生物电化学强化与新型绿色材料相结合的作用效果及固碳成效,尽可能选用碳中和生物或固碳能力较强的植物与微生物,构建碳中和生物生态体系。
(3)在提高生态固碳能力的同时,强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人类生命共同体单元,全方位拓展固碳渠道,因地制宜贯彻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