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经常会听到絮凝、混凝和助凝的字眼,那么,絮凝、混凝和助凝的概念到底应该怎么区分呢?
絮凝是指使水或液体中悬浮微粒集聚变大,或形成絮团,从而加快
粒子
的
聚沉
,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这一现象或操作称作絮凝。
混 凝是指通过某种方法(如投加化学药剂)使水中胶体粒子和微小悬浮物聚集的过程,是水和废水处理工艺中的一种单元操作。 混凝包括凝聚与絮凝两种过程。
当单独使用
混凝剂
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时,需要投加某种辅助
药剂
以提高混凝效果,这种药剂称为助凝剂,这种功能称为助凝。
也就是说混凝包括了凝聚和絮凝两个过程,絮凝只是混凝的一个步骤,至于助凝只是一种促进絮凝的手段。
说到絮凝和混凝的概念,那就不得不提一下絮凝剂和混凝剂的概念了。
污水处理混凝剂与絮凝剂的区别在于功能不一样,混凝剂可以将水溶性污染物凝聚成微小的不溶物,而絮凝剂只是负责把微小颗粒物凝聚成大的矾花,也就是说混凝剂在前面投加,絮凝剂在混凝剂后添加,两种药剂互相配合来处理污水。
混凝剂一般有无机混凝剂、硫酸铝、三氯化铁、石灰、氯化钙、聚合氯化铝PAC、聚铁、硅酸盐混凝剂、氯化铝、硫酸亚铁、有机混凝剂、双氰胺甲醛混凝剂、季铵盐混凝剂、单宁混凝剂等。
絮凝剂常用的有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非离子聚丙烯酰胺等。
其中,较为常见的有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
聚合氯化铝(简称PAC),又称为碱式氯化铝或羟基氯化铝。通过它或它的水解产物使污水或污泥中的胶体快速形成沉淀,便于分离的大颗粒沉淀物。PAC的分子式为 [A l 2 (OH) n Cl 6-n ] m ,其中n为1-5的任何整数,m为聚合度,即链节的的数目,m的值不大于10。
PAC的混凝效果与其中的[OH]和[Al]的比值(n值大小)有密切关系,通常用碱化度表示,碱化度 B=[OH]/(3[Al])×100% 。B要求在40-60%,适宜的PH范围5-9。
不同含量聚合氯化铝
聚丙烯酰胺(简称 PAM),俗称絮凝剂或凝聚剂,属于混凝剂。PAM的平均分子量从数千到数千万以上,沿键状分子有若干官能基团,在水中可大部分电离,属于高分子电解质。根据它可离解基团的特性分为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和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PAM外观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苯,乙醚、酯类、丙酮等一般有机溶剂,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几近是透明的粘稠液体,属非危险品,无毒、无腐蚀性,固体PAM有吸湿性,吸湿性随离子度的增加而增加,PAM热稳定性好;加热到100℃稳定性良好,但在150℃以上时易分解产中氮气,在分子间发生亚胺化作用而不溶于水,密度:1.302mg/l(23℃)。玻璃化温度153℃,PAM在应力作用下表现出非牛顿流动性。
阳离子、阴离子的PAM分别适用于带阴、阳电荷的污水或污泥。生化法产生的活性污泥带有阴电荷,应该使用阳离子型的。阴离子PAM用于带有阳电荷污水或污泥,如处理钢铁厂、电镀厂、冶金、洗煤及除尘等污水时的效果较好。非离子型的对于阳离子、阴离子都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单价很贵,使处理成本增高。
聚丙烯酰胺
絮凝剂实际投加:
絮凝池的作用是:使混凝剂加入原水中后,与水体充分混合,水中的大部分胶体杂质失去稳定,脱稳的胶体颗粒在絮凝池中相互碰撞、凝聚,最后形成可以用沉淀方法去除的絮体。
絮体长大过程是微小颗粒接触与碰撞的过程。絮凝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下面两个因素:一是混凝剂水解后产生的高分子络合物形成吸附架桥的连接能力,这是由混凝剂的性质决定的;二是微小颗粒碰撞的几率和如何控制它们进行合理的有效碰撞。
水处理工程学科认为,要想增加碰撞几率就必须增加速度梯度,增加速度梯度就必须增加水体的能耗,也就是增加絮凝池的流速,一方面,如果在絮凝中颗粒凝聚长大得过快会出现两个问题:
(1) 絮体长得过快其强度则减弱,在流动过程中遇到强的剪切就会使吸附架桥被剪断,被剪断的吸附架桥很难再连续起来,所以絮凝过程也是速度受限过程,随着絮体的长大,水流速度应不断减少,使已形成的絮体不易被打碎。
(2) 一些絮体过快的长大会使水中絮体比表面积急剧减少,一些反应不完善的小颗粒失去了反应条件,这些小颗粒与大颗粒碰撞几率急剧减少,很难再长大起来,这些颗粒不仅不能为沉淀池所截留,也很难为滤池截留。
在投加混凝剂的反应前期,要尽可能增加药剂与污水碰触的机会,加大搅拌或流速。依靠水流与折板碰撞及水流在折板间多次转折提高速度,使水中颗粒碰撞机会增加,使絮体凝聚。而到反应后期,为使速度梯度减小,可以得到较好的絮凝、沉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