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吻是中国传统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构件,位于屋脊的正脊两端。从名称变更来看,螭吻的造型经历了由“尾”到“吻”的演变过程。螭吻的早期名称为“鸱尾”,到唐代才开始使用“鸱吻”这种叫法,宋元两代沿袭“鸱吻”称谓,明代才开始出现“螭吻”一说。
螭吻是中国传统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构件,位于屋脊的正脊两端。从名称变更来看,螭吻的造型经历了由“尾”到“吻”的演变过程。螭吻的早期名称为“鸱尾”,到唐代才开始使用“鸱吻”这种叫法,宋元两代沿袭“鸱吻”称谓,明代才开始出现“螭吻”一说。
一、螭吻的造型演变
来源:《明清时期螭吻艺术研究》,洪山,作者自绘
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鸱尾期、鸱吻期和螭吻期。
(1)鸱尾期:唐代中期以前的螭吻大多为上翘的尾部形态,从这一时期螭吻的外形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鸱尾期。鸱尾期的螭吻,造型十分简洁,非常古朴、大气。唐代鸱尾的典型特征就是在鸱尾的外围会有一圈细长的珠状纹饰,鸱尾造型雄伟。另外,已经开始出现“拒鹊子”,所谓“拒鹊子”就是为了防止鸟鹊等动物在屋顶的鸱尾上筑巢,而在鸱尾上翘的尾部上沿插上一些铁制的刺针,来达到驱赶鸟鹊栖息、筑巢的目的。
(2)鸱吻期:唐代的鸱吻,在造型上开始逐渐出现“吻”部造型。螭吻到了唐代中后期,其外形开始出现了由“尾”到“吻”的变化,螭吻的表面也逐渐出现了鳞片。唐代以后的螭吻,“吞口”造型已经成为主流,在造型装饰上也开始变得日益丰富,如:鳞片、龙角、带有龙角的背兽等等。
北宋《营造法式》一书中,沿用的是“鸱尾”这一名称。书中对螭吻(鸱尾)的规制有着详细记载:凡用鸱尾若高三尺以上者,于鸱尾上用铁脚子及铁束子、安抢铁,其抢铁之上施五叉拒鹊子,三尺以下不用,身两面用铁鞠;身内用栢木桩、或龙尾,唯不用抢铁、据鹊,加攀脊铁索。
(3)螭吻期:明清以后,螭吻开始逐渐呈现两极分化:一是明清官式螭吻的造型开始形成日益固定的形制:螭吻的造型敦实,尾部卷起;螭吻通身为一个整体的颜色,如黄色、绿色等等;装饰元素中也更多地加入“龙”的特征。二是民式螭吻则在造型、纹饰、色彩上都十分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造型。
二、鸱尾的结构特征
鸱尾各部名称
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在构造上鸱尾大致可分为胴部、纵带和鳍部三个部分。胴部是鸱尾的主体结构,其一侧的端头(也称为头部)往往开有孔洞,以榫接的方式将鸱尾与正脊相接,有的鸱尾在胴部的中央也有一个小孔,将鸱尾与垂脊相接。胴部的上方往往还存在一条弯曲状的脊棱,将胴部突出的头部与上方的纵带相连。纵带和鳍部都是附属结构,依附于胴部。有的鸱尾纵带仅有一条,而多数鸱尾则存在两条纵带,其间往往还有连珠纹加以装饰。纵带的外侧就是鳍部,一般都以片断状的构件加以装饰,以模拟尾巴的形状。有的鸱尾还以羽毛状的结构加以装饰。胴部的背面称为鸱尾的腹部,下方往往开有半圆形的孔洞,以便将鸱尾放置在正脊上。
三、明清螭吻结构特征
(1)官式螭吻的造型
明清官式螭吻的主要特征有:整体造型较为方正、敦实;尾尖上翘且向内卷起,外观与自然界中的蜗牛壳和盘羊角有几分类似;背部一般都插有剑把,外侧还有背兽,底部设有吻座;身上除了带有鳞片以外,还雕有一条子龙;螭吻的爪子向下弯曲的角度约有97°,其嘴巴张开角度约为60°;眉弓突出、双目有神,锋牙利爪。
明清官式螭吻的造型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螭吻身上的各个构成块面十分清晰。螭吻身上的分块,除了有便于烧制和组装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螭吻的结构数量也开始逐渐递减。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中,往往越是等级高的宫殿,其体量、规制越宏大,在太和殿屋顶上的“十三拼”螭吻,在故宫当中是属于等级最高的了。除此之外,还有“十拼”“七拼”“五拼”“四拼”“双拼”和“单体鸱尾”等,最小的是单体鸱尾,是由一个构件整体烧制而成。
来源:《明清时期螭吻艺术研究》,洪山,作者自摄
--官式螭吻的纹饰:
明清时期的官式螭吻,纹饰非常具有特色,这些纹饰中包括:鳞纹、云纹及剑把上的五股祥云纹、卷须纹、水波纹、线形纹样、“如意舌”纹样以及吻座上的灵芝如意纹等。这些纹饰在螭吻身上既各有特色而又和谐共生,极大地丰富了螭吻带给人的视觉感受。
--官式螭吻的色彩:
明清官式螭吻最为常见的色彩主要有黄、绿、蓝,还有极少数为黑色。这些看似简单色彩不仅仅只是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2)明清民式螭吻的特征:
明清民式螭吻相对于官式螭吻来说,其在形制上并没有那么严肃、固定。总体而言,民式螭吻的造型带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有的看上去凌厉、凶悍,让人望而却步;有的则轻快、灵活;有的装饰繁杂,给人过分雍容华贵之感;还有的则看上去憨态可掬等等。
--造型多样:
明清时期的民式螭吻在造型上非常具有多样性,南方的螭吻总体上看显得更加灵巧、修长,而北方的螭吻则更加大气。南方很多螭吻的身体形状都为“S形”,并且螭吻的结构大多为一整块构成。
北方民式螭吻的造型也非常多样。就整体而言,北方螭吻显得更加大气,细部造型也更加精美。
--纹饰丰富:
明清民式螭吻在纹饰上,也比官式螭吻丰富得多。除了官式螭吻常见的鳞纹、水波纹、祥云纹、卷须纹、线形纹等等,还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装饰纹样。如草纹、花瓣纹、火纹、凤纹、动物纹、鳍纹等等。
--色彩协调:
从色彩上来看,明清民式螭吻,很少有像官式螭吻那样,整个由一体的颜色烧制而成,在同一个螭吻身上常常会出现几种色彩搭配,而南方的螭吻常常会呈现出材料的固有色。从颜色的组合、搭配来看,明清民式螭吻用得较多的有黄、蓝,黄、绿这两组搭配。而对于那些直接使用材质色的螭吻来说,它们的颜色往往呈灰色,这种颜色,与屋顶的颜色较为接近,给人以低调、肃穆的感觉。
四、螭吻的建筑功能
(1)加固屋顶:屋顶的正脊为前后两坡瓦面的交汇处,正脊的两个端点为垂脊或戗脊的交点。螭吻的位置恰好处在这两个交点。屋顶上最容易漏雨的部位,就是脊的交汇之处,因此在这两个关键节点上更需要重点保护。
(2)避雷防火:古建筑正脊螭吻的尖端部分会形成放电现象,其尖端与雷雨云所携带的电荷发生缓慢的“中和”,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消雷作用。螭吻发展到后来,已经出现了金属丝做成的龙头吐丝(吐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避雷防火的功能。
(3)装饰功能:螭吻从最来时立于屋顶,就是因为其具有加固屋顶功能的原因,这就是早期的螭吻为什么看上去非常古朴简洁的原因。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螭吻的“美的要求”开始逐渐提高,在不影响其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螭吻的装饰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其装饰性也越来越强。屋顶上的螭吻,给本是平直的屋顶增添了跌宕起伏之美,同时,螭吻因为其较强的视觉表现力,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古建筑屋顶的“画龙点睛”之笔。
(4)等级指示:明清两朝,对于建筑的等级、其主人的身份地位,是可以通过屋顶上的螭吻来作为指示的。首先,能够在自家屋顶上安放螭吻的人,其身份必定是官宦人家,平民百姓若是安装螭吻,则属于逾制;其次,螭吻和螭吻之间,也有一定的等级指示左右,体量越大、级别越高的建筑,其螭吻往往也越雄伟壮观,并且随着螭吻大小的改变,其身上的装饰也会有繁简之分。
来源:《明清时期螭吻艺术研究》,洪山,及网络
知识点:中国古建筑屋顶上“螭吻”的演变及其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