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监测一般指使用传统的大地测量或工程测量仪器设备、工具,采用水准、测角、测距、准直、投点等方法,对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倾斜、裂缝等进行人工现场监测,具体作业方法可按高铁和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中相应监测精度等级主要技术要求进行。 监测的初始值采集应于邻近施工开始前完成,对监测点有效采集不应少于3次,数据稳定后,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竖向位移监测 竖向位移监测也就是沉降监测,可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进行。
人工监测一般指使用传统的大地测量或工程测量仪器设备、工具,采用水准、测角、测距、准直、投点等方法,对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倾斜、裂缝等进行人工现场监测,具体作业方法可按高铁和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中相应监测精度等级主要技术要求进行。
监测的初始值采集应于邻近施工开始前完成,对监测点有效采集不应少于3次,数据稳定后,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竖向位移监测
竖向位移监测也就是沉降监测,可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进行。
水平位移监测
测定特定方向的水平位移可采用投点法、小角度法、激光准直法、方向线偏移法等。
采用投点法和小角度法时,当竖向角超出±3°范围时,应进行竖向轴倾斜改正。采用方向线偏移法时,对主要监测点,可以该点为测站测出对应基准线端点的边长与角度,求得偏差值;对其它监测点,可选适宜的主要监测点为测站,测出对应其它监测点的距离与方向值,按坐标法求得偏差值。
测定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可采用前方交会、后方交会、导线测量和极坐标等方法。 采用前方交会时,交会角应在60°~120°之间,并宜采用三点交会;采用后方交会时,由三个及以上固定点测角、测边求定测站坐标;当监测点与基准点无法通视或距离较远时,可采用卫星定位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单测角或单测边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网。其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当受场地或其它条件限制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应小于25°。边角网应合理配置测角和测距的精度。
倾斜监测
接触网支柱、高架墩台、站房和雨柱棚等铁路运营设备设施的倾斜监测,可根据现场观测条件可采用投点、全站仪坐标或差异竖向位移等方法。在结构的上、下部竖向对应设置观测标志;测站点设置在倾斜方向的竖向方向线上,与观测点的距离宜为上、下部观测点高差的1.5~2.0倍;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观测时,在下部观测点安置水平尺,瞄准上部观测点后投影到水平尺上直接读取倾斜偏移量;观测时应正、倒镜各观测一次取平均值;历次倾斜偏移量的变化值与上、下点高差的比值即为倾斜率变化值。当上、下观测标志的连线与结构的竖向轴线平行时,倾斜偏移量与高差的比值即为结构的倾斜率。
裂缝监测
邻近施工前应详细调查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情况,记录各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初测日期。对需要监测的裂缝应统一进行编号;裂缝宽度监测宜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首、末端按组布设;裂缝监测应测定裂缝分布位置和裂缝的走向、长度、宽度及其变化情况;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
裂缝宽度监测可采用裂缝监测仪直接测量,也可在裂缝两侧布设标志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测量,还可采用安装裂缝计、千分表或摄影测量等方法监测裂缝宽度变化;裂缝长度宜采用直接量测法。
裂缝监测点应设置便于量测的标志,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分别布设在裂缝的最宽处和末端。长期监测时,可采用镶嵌或埋入式的金属标志、金属杆标志或楔形板标志。监测裂缝纵横向变化时,可采用坐标方格网板标志。监测标志布设完成后,应拍摄裂缝监测初始照片。每次监测时,应记录裂缝的走向、长度、宽度和监测日期等,并拍摄裂缝照片。裂缝宽度量测精度宜优于±0.1mm,裂缝长度量测精度宜优于±1.0mm。当采用测缝传感器自动采集时,其数据的传输和保存应可靠,并应与人工监测进行数据比对。裂缝监测频率应根据裂缝变化速率确定。当发现裂缝变化速率快速变大时,应及时增加监测频率,必要时应实时监测。
内容源于网络,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料推荐: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https://ziliao.co188.com/p63228247.html
知识点:涉铁工程人工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