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主城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被赞誉为“小重庆”。经历复杂的历史变迁,以古镇为核心的3平方千米片区,沉淀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聚集了多元的城市功能,也带来了城区与景区争地等诸多城市问题。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主城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被赞誉为“小重庆”。经历复杂的历史变迁,以古镇为核心的3平方千米片区,沉淀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聚集了多元的城市功能,也带来了城区与景区争地等诸多城市问题。
随着《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的全面开展,重庆市政府明确提出扩容提质、整体打造优质资源的工作要求。重庆市磁器口片区的更新提升通过规划、设计、实施全过程的跟踪服务,落实城市历史文化片区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磁器口片区坐落在重庆市主城区中部槽谷,面积约2.83km2,涉及石井坡、覃家岗、磁器口、童家桥4个街道,涵盖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景区、康明斯发动机厂、磁器口古镇景区、金碧街、特钢厂等区域。该片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共有市级文保单位1处、区级文保单位11处、未定级文物3处、历史建筑2处、传统风貌建筑672处,涵盖了人居文化、商贸文化、革命文化和工业文化等四个方面。
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片区内人车交通复杂,新老风貌失调,功能业态单一,发展和保护割裂,城区和景区割裂,城市和景区未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一)交通混杂,设施滞后,步行环境欠佳
片区内已形成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路网结构,但由于体系不完备,支路较为缺乏,微循环网络不完善,导致主次干道系统同时承担交通性出行和服务性出行,客流高峰日一旦出行拥堵,难以分流。部分道路步行空间过窄,仅有单侧人行道,双侧均无人行道。
(二)新老风貌协调不足,环境品质有待提升
建筑高度管控不足,新建小区高度管控不够,对背后山体遮挡较为严重,破坏了原本“大山小镇”的天际线。部分区域建筑风貌杂乱,民居建筑私搭乱建严重,部分老旧建筑缺乏维修。街道内侧电线、电缆裸露,市政通信管网、消防设施对环境破坏较大,影响街道整体景观。
(三)文化体验方式单一,文化空间面临挤压
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景区和磁器口古镇景区的文化体验以参观为主,缺乏深度体验的功能业态和空间场景,缺乏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大多处于消极利用或废弃闲置状态,如“重庆工业之母”特钢厂、历史人文汇聚的凤凰山等区域,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
(四)旅游产品单一,品质不高,旅游配套不足
磁器口古镇内过度的商业开发导致文化空间被侵占,文化感知度较低。商业业态以餐饮、零售、休闲类业态为主,住宿、文创、娱乐类业态较少,且各类业态产品相对单一,品质不高,文化体验场景、高品质消费场景、夜间旅游产品严重不足。
(五)有限的游览空间难以匹配大量的游客
磁器口古镇人流量巨大,但空间局促,景区承载能力饱和,亟需扩大游览空间。滨水空间保护和利用不足,很多岸线被建设占用,亲水性差,防洪安全问题突出。根据相关调查,磁器口古镇景区42%游客认为在大磁器口片区应建设公园或广场,61%本地居民认为公园绿地不足,大部分认为应该建设公园或广场。
二、更新方法
(一)坚持问题导向,整体谋划精准切入
1、整体谋划,多方式梳理问题,系统观生成项目
以片区整体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体检方法评估大磁器口片区,初步研判城市问题。通过实地踏勘、入户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居民、商家、游客“急难愁盼”问题,修正研判方向。通过与历届保护规划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座谈研究,汇聚多方建议和诉求。最终形成五大问题、22个子项问题,为精准施策提供扎实基础。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城区景区共生共荣”的更新思路,挖掘片区潜力空间,构建“体检为根、规划为干、专项为枝、项目为叶”的“树形”项目生成工作方式,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对功能业态、交通组织、开放空间、城市风貌、配套设施5个重点领域系统施策,形成1套更新导则与项目计划,为不同阶段开展更新提升项目实施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和设计指引,逐步优化完善片区城市功能和解决城市问题。
“树形”项目生成工作方式
2、精准切入,通过功能转换实现空间价值整合
通过分析交通拥堵发现,紧邻古镇北侧的磁童路承担大量过境交通是导致城区景区割裂、古镇入口区长期拥堵的主要原因。
通过交通模型论证,联通凤凰山隧道和拓宽劳动路,可以分流磁器口大量过境交通压力。于是,磁童路步行化改造以空间织补方式,连通了马鞍山和清水溪,扩大古镇步行区并整合古镇周边功能板块,以扩大景区的方式对磁器口自古以来“一江两溪三山四街”山水格局实现整体性保护。
通过磁童路步行化改造,实现片区整体性保护
通过组织区域交通道路的方式,分流过境交通和到达交通,磁童路扩大步行区范围,有效提升了景区容量,疏解了古镇拥挤人流,为居民和游客创造了安全舒适的开敞空间,解决了景区交通杂乱拥堵问题,从而实现了片区空间价值整合与功能提升。
改造前
改造后
磁童路步行化改造前后对比
(二)坚持文化引领,厚植场所文化基因
1、系统性梳理,构建片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城市更新意味着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现代文化的审视与反思,以及对未来文化的培育与展望。该更新工作立足区域研究片区历史文化演变发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片区历史沿革和文脉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梳理历史文化遗留资源,构建片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探索内涵与外延、传承与创新“双并举”的有机更新模式。
依托遗存历史资源和潜力空间,更新工作塑造了“最红岩”、“最创意”、“最民俗”、“最国际”、“最文艺”5个主题鲜明的文化功能区,结合政府、新华社、“红岩在线”等文旅开发企业和公众意见设想,策划一系列特色项目。随着1949大剧院、磁后街、青瓷坊等已相继落成,丰富了片区文化体验,实现了景区提档升级,提升了城市活力。
磁后街夜景图
2、创造性传承,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磁童路步行化改造采用符合新时代功能特质的现代风格,挖掘古镇历史典故和生活记忆,分段打造可停留、可观赏、可游乐的街道场景,塑造古镇客厅的新时代风情。新旧共生,和而不同,更加突出了古镇历史年轮。利用磁童路和磁正老街不同断面尺度,以空间留白的方式预留了场地功能弹性,可以承载多元民俗活动,扩展了原来古镇老街不能实现的活动功能,传承了磁器口烟火气息。
磁童路步行化后的节日场景
挖掘文化价值,营造古镇文化体验新场景。重庆1949大剧院项目位于歌乐山红色文化景区和磁器口景区交界处,原本规划为居住地块,通过片区整体规划划后变为文化产业功能,建成投用后将成为重庆红色文化体验的新名片。
重庆1949大剧院俯瞰图
(三)坚持绣花功夫,小尺度渐进式更新
1、精细化设计,提升品质彰显巴渝风貌
摒弃大拆大建模式,不拆一栋传统民房,建立“分类型、抓要素、塑节点”的微更新方法体系,分类型清理建筑风貌不协调要素,以菜单式手法更新门窗、店招、栏杆等外立面构件,沿用传统建造工艺,用石栏杆替换现状混凝土、铁质栏杆,更换破损老石板,凹凸不平处采用人工凿刻的方式微修补。清洗墙面,规整各种管线,整治不协调构筑和景观,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彰显传统巴渝风貌。
传统风貌建筑改造提升对比
在磁童路步行街中,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铺装、家具、标识系统,以细节体现文化品质。改善支巷环境闲置空间,形成居民日常休闲活动与游客沉浸式体验的共享院坝。改造古镇内的废弃建筑为综合便民服务站和公厕,增加共享便民设施,改善居民日常生活服务水平,丰富公共交往场所。
2、适应性措施,提升街区综合防灾能力
古镇在每年7-8月份面临洪水威胁,为延续“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古镇滨江生活场景,结合防洪水位线分布,分层引导功能业态,更新项目增设了高压水枪点快速清淤,完善应急疏散组织机制,形成滨江空间弹性利用模式。
针对古镇存在的策消防隐患,联合消防专业团队量身制订系统整治方案。利用现有巷道划分防火控制区,采用增厚、分隔的防火墙替代传统风火墙,外墙涂料、线网材料采用高等级消防材料;清理、整改老旧线路,对重餐饮设施采用电加热方式;在古镇制高点设置高位水池,储蓄消防水源,设置9处消防水炮,利用支路、车库空间完善消防通道,增补智慧消防及安全管理系统,“防”“消”结合,系统提升消防安全。
(四)坚持共同缔造,建立机制包容共进
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在政府的统筹组织下,成立了磁器口提档升级指挥部和方案技术审查委员会统筹协调片区更新项目,构建多方参与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作,多元路径推进片区提升。先期国有平台公司实施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建环境,提升空间价值;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发挥企业自身优势,采用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实现功能提档升级。同时,制定长效机制,鼓励现有个体商户改善经营形象,提升经营业态功能。
2、以人民为中心,共同缔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形成景区、商家、居民自治共建新模式,改善原住居民日常生活水平。项目前期设计方案过程通过社区工作坊、入户沟通及主题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充分征询意见,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更新建成后,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编制专项维保资金管理办法,实现居民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
三、反响与意义
2021年6月29日,沙坪坝区在步行街集中举行“七开”仪式,七大项目同时启幕,千年古镇磁器口的焕新亮相,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同时也得到了住户、商户和游客的一致认可。2021年11月,磁器口古镇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2年1月初,磁器口街区获评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月,磁器口作为优秀案例入选《重庆更新发展报告》。
四、结语
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发展中必经的重要过程,既能促进地方当下的活力和繁荣,又能守护、延续地域文化,构建和强化地方认同。对原有的城市特色资源要素进行精心的维育与更新,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拆除或者面目全非地改造,能够形成独特的空间触媒效应,吸引新的人口与产业涌入,给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形成良性的复兴循环。
参考资料:《城市历史文化片区更新提升的方法和路径探索—以重庆市磁器口片区为例》,刘静波, 王海力, 熊俊, 汪先为,刘加维。
END编辑:舟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
微信来源:海上花园城市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原机构所有,仅供学习交流
知识点:城市历史文化片区更新提升的方法和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