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河道治理,不可忽视“面”的治理
直爽的手套
2022年12月12日 09:25:03
只看楼主

“面”,即河流来水面,指河流所在流域;“线”,即河流岸线,指河流两侧的岸坡和堤防。长期以来,人们在治河过程中往往重视“线”的建设,而忽视“面”的治理,其表现是:检查治河情况时,看“线”不看“面”;防汛保安全,重“线”不重“面”;在治河经费的投放上,顾“线”不顾“面”等等。

“面”,即河流来水面,指河流所在流域;“线”,即河流岸线,指河流两侧的岸坡和堤防。长期以来,人们在治河过程中往往重视“线”的建设,而忽视“面”的治理,其表现是:检查治河情况时,看“线”不看“面”;防汛保安全,重“线”不重“面”;在治河经费的投放上,顾“线”不顾“面”等等。


事实证明,人们重“线”而轻“面”的做法是错误的。


首先 ,河流的防洪安全,离不开“面”的治理。造成河流漫堤或溃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泥沙淤积。而泥沙淤积的元凶又是水土流失,确切地说是“面”上的水土流失,即:“面”上的土壤被搬运到河道内,使河床抬高,从而加大洪水漫堤、溃堤的风险。在广大的农村,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乱砍滥伐林木,随意点燃牧草,二是陡坡开荒、顺坡种植。从现实情况可以看到:凡是对毁坏植被、陡坡开荒等行为不管不问的地区,水土流失及河道淤积的情况必定严重。而与之相反,那些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的地区,其水土流失则轻得多,有些小流域达到“泥沙不出沟”的程度。由此可见,河流的“面”治与不治是不一样的,治而且治好了,对河流的防洪安全大有益处;不治或者治不好,对河流的防洪安全坏处多多。


其次 ,枯水期保持河道不断流,离不开“面”的治理。在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枯水期河道断流的现象较为普遍。河道断流实际是河流水文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丧失或部分丧失,属于“大病大灾”。河道断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当是两点:一是取水过量,二是“面”上缺乏治理。从后者来说,由于缺乏治理,山是秃山,地是坡地,一遇降雨,水土俱下。雨水根本没有进入“土壤水库”里,而是连同泥沙一起冲入沟谷,最后进入河道。由于“土壤水库”中长年无水,枯水期向河道输水的任务无法完成,于是就出现了河道断流。相反,如果整个“面”上的水土保持做得好,山是青山,地是梯田,可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土,即在确保泥沙不下山、不出沟的同时,雨水会顺着树根、草根和通过梯田等进入“土壤水库”,然后“土壤水库”再缓慢地向沟谷乃至河道释放,这样一来,枯水期的河道就不会断流了。可见,做好“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对确保河道长流水、不断流非常重要。


再次 ,河流水质的保护,离不开“面”的治理。众所周知,当今我国的河流真正水质好、无污染的极少。那么,污染源来自何方?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早已形成共识,这就是主要来自“面”上。譬如:“面”上的养猪场、养鸡场等的污水不经处理就排入沟谷,最后进入河道;在“面”上,农民直接到水塘内洗刷喷洒农药的器具,从而污染水源,并使污染物最终流入河流;在“面”上,农民超量施用化肥、农药,其中一大部分随雨水进入“土壤水库”,然后进入河道等等。总之,大凡河流水质出了问题,根子在“面”上。那么,如何解决河水的污染呢?近年来,水土保持部门开展的清洁小流域建设,就不失为一项好的治污措施。他们在保持水土的同时,将治污放在首位,一是联合环保部门,整顿“面”上的养殖业,做到污水不经处理不排放;二是联合农业部门,规范农民的化肥、农药施用行为,如采取严格取缔高毒剧毒农药、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等。通过上述治理活动,使整个“面”上的污染大为降低,与此同时,河流的水质明显变好了。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实践告诉人们,河流遭污染,源头在“面”上;要想水质好,治“面”最重要。


只治“线”不治“面”,治河工作将难有起色。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治“线”又治“面”,“线”“面”结合,综合治理,做好二者的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