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中的佛教建筑
章鱼小肉丸全
2022年12月09日 13:51:15
只看楼主

《5—14世纪中国雕塑》一书初版于1925年,为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巨擘喜仁龙的名作,直至今天仍被西方学者奉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圣经”。 喜仁龙是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他曾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瑞典国家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主任馆员等职。 1916年起,先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日本的诸多名校讲学。1920年起六次来华,曾在末代皇帝溥仪陪同下拍摄故宫,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研究极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6)、《中国早期艺术史》(1929)、《中国绘画史》(1929—1930)、《中国园林》(1949)等。

《5—14世纪中国雕塑》一书初版于1925年,为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巨擘喜仁龙的名作,直至今天仍被西方学者奉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圣经”。


喜仁龙是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他曾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瑞典国家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主任馆员等职。


1916年起,先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日本的诸多名校讲学。1920年起六次来华,曾在末代皇帝溥仪陪同下拍摄故宫,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研究极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6)、《中国早期艺术史》(1929)、《中国绘画史》(1929—1930)、《中国园林》(1949)等。


在华期间,喜龙仁与近代中国文化名人如张元济、蔡元培、胡适、鲁迅和黄宾虹等人都有来往,相关论述也得到了他们的肯定。《5—14世纪中国雕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对梁思成影响至深。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曾说:


外国各大美术馆,对于我国雕塑多搜罗完备,按时分类,条理井然,便于研究。著名学者,如日本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法国之伯希和、沙畹,瑞典之喜仁龙等,俱有著述,供我南车。


这本书的文字部分主要介绍了5—14世纪中国雕塑的历史演变,以及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和代表作品。图录部分收录了近千张图片,展现了我国大量名胜古迹惨遭破坏前的珍贵影像。图片按照时间和省份编排,既集中展示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雕塑的艺术特征,又呈现了不同时期同一地域的风格演变。


书中展示的佛教雕塑图片中有不少建筑雕塑,如著名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等,以及一些佛塔和塔身雕塑。喜仁龙对于石窟造像尤为关注,从艺术的角度,将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和龙门石窟的大佛作比较,不但能看到中西方雕塑在艺术上的差别,也能发现这些造像所隐含的意义:“佛像本身蕴含着宗教意义,它是一种存在或者说氛围,而非公式化的概念。人们可以通过佛像生动而略含微笑的面部表情感受到,也可以通过平缓克制的线条节奏以及表现自制与自信的平衡姿势中联想到,但却不能用言语描述,它已然超越了理性的界定。”


佛  塔

图187河南嵩山嵩岳寺宝塔。


这是一座十五层砖塔,塔基是正八边形,底层比较高,上面十四层相对较窄。底层塔面被壁柱分隔开,窗边装饰着小神龛。窗下是砖雕的狮子,窗顶为圆拱,饰有涡纹。这座塔始建于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后来被重修过,但是保持了原有的特点。据我所知,这座塔是中国北方现存最古老的建筑遗迹。

 

图260神通寺四门塔。


位于济南府东南约30英里处。这座寺庙确切的修建年代不详,但是塔内最初的造像风格属于北齐时期,因此这座塔的年代不会晚于北齐。显然,门框和造像也属于同一时期。


塔身为方形,宽约27英尺。墙体由砂岩石板砌成,石板上刻着常见于汉砖的简单线条。塔身四面各有一拱门,门内顶端石板上刻着饰有帷幔的华盖。


五层石砌叠涩出檐,顶上有一小塔。整体比例绝佳。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座塔坐落在开阔的平台上,可以俯瞰下方的小峡谷。这是我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石质建筑。


图387A.小型塔。


位于西安府南15英里处的香积寺内。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塔极有可能修建于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寺内的主塔见图423A。图中是一座小型塔,塔上的雕塑装饰很有特点,其中一些浮雕如今收藏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内。


图387B.宝庆寺塔。


宝庆寺现在通常被称作华塔寺,位于西安府。塔基建于唐朝,保留了那一时期的大体轮廓和建筑特点。不过,从一些装饰性元素来看,明朝末年或者更晚的时候,这座塔被重建或者部分修复过。寺内曾经有大量浮雕造像,大都落入日本收藏家之手(参见图393~395)。寺庙后经重建,被当地的警察占用。


图422大雁塔。


位于西安府以南约3英里处。唐朝时,塔位于长安城内的大慈恩寺内。公元649年,高僧玄奘移居大慈恩寺。据说,他于公元652年建造了第一座塔——一座五层砖塔(玄奘去世后不久,沙门慧立为他写了一本传记,传记中对这座塔进行了描述)。


在连年的战争中,这座塔深受其害。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奉武则天之命,这座塔彻底重建,新建成十层塔。当时,塔内藏有珍贵的圣物,塔顶是一个石室,里面有两座石碑,记载着皇家对佛教教义的赞许。


唐朝后期,长安屡遭战火和抢掠,这座塔再次受损。公元930年—933年间重建,塔身仅剩七层。明清时期的修复几乎没有改变它的总体特征。这是座巨型方塔,七层格局基本一致,越往上尺寸越小。塔基边长约82英尺。整体高(不含顶部上釉的圆锥形塔刹)约190英尺。


墙体很厚,夯土结构,表面是黄砖。瘦长的扁柱使塔身墙面不至于太单调。第一层每侧有十根扁柱,第二层每侧有八根扁柱,第三层每侧有六根扁柱。塔檐由连续错位的薄砖砌成。第一层塔身四面都有券门,上面每层塔身同样都有券门。正面券门门洞两侧各有一龛,龛内各嵌置一碑。


图423A.香积寺善导塔。


位于西安府以南约13英里处,唐朝旧都城外。这座塔建于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共有13层,和大雁塔属于同一类型,但是最上面的两层现已毁坏。


这座塔平面为方形,底层边长约31英尺,现在高约80英尺。底层南面辟门,东、西、北三面各有一券形龛。上面每层同样都有券门,券门两侧各有一仿木构浅浮雕假窗(由四对壁柱和两根横梁构成)。


塔檐的形状和大雁塔一样。主塔旁边还有座小砖塔,上面原本装饰着造像,现已损毁或脱落。


图423B.小雁塔。


位于西安府以南约2.5英里处,唐朝旧都内的荐福寺中。景龙年间(公元707年—710年),唐中宗下令修建了这座塔。宋朝和明朝也多次重修。


小雁塔共13层(最上面的一层已经毁坏),平面为方形,底层边长约35英尺,现在的高度不超过100英尺。塔身下面是一个六七英尺高的基座。墙体同样是夯土结构,表面覆以黄砖。内室很小。


塔身南北两面各辟一券门,南门前面立着一座残破的明代牌楼,北门前面建有相同风格的门廊。同其他的塔一样,塔身被层层塔檐(由连续错位的薄砖砌成)分开。塔顶几个世纪前便已经缺失,现存顶端部分凹陷。


图425A.白塔寺五层方塔。


位于西安府以南约16英里处,南山附近的白塔寺中。这是一座五层小方塔,底层边长约27英尺。塔身只有南面有券门,其他三面仅有朴素的砖墙。飞檐很宽,比例精致。据长安的地方志记载,这座塔建于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所有塔中,这座塔保存得最好。

图425B.兴教寺玄奘舍利塔。


位于西安府以南约15英里处。这是一座五层方塔,略小于香积寺善导塔。顶部破损严重,底层正面墙体部分脱落。二层及以上塔壁上,四根八角形倚柱将塔面分成三间,倚柱上方是一根横梁,横梁上方有一排斗拱,斗拱上方还有一根细横梁,均为浅浮雕。


塔檐很宽,让人联想起伸出的屋顶。这种结构显然是仿木结构建筑样式,是唐朝建筑的重要代表。这表明,中国曾存在大量的塔,倚柱、斗拱和横梁均为木制。日本尚存几座与这一样式大致相似的塔。这座塔是玄奘的舍利塔,建于开成年间(公元836年—840年),主塔旁边还有两座小塔。


图451A.法王寺塔。


位于河南嵩山嵩岳寺附近。十五层方形砖塔,高度不超过120英尺。风格类似陕西那些唐朝的塔。底层塔身表面原本可能有一层石板或者装饰性浮雕,但是现在已经剥离。

图451B.白马寺塔。


位于河南府以东约10英里处。据说白马寺是为了纪念公元57年将佛教传入中国的两位印度僧人而建。北魏时期这里就有过一座塔,现在的这座明显是后来建造的。它吸收了唐朝塔的一些特点,后来又经过修补。塔身为四方形,共有13层,以飞檐隔开,与前文陕西的那些8—9世纪的塔类型相同。

图520衰败的宝塔。


位于济南东南约32英里,距离神通寺不远的九塔寺中。塔形奇特,建于八角台上,边缘略微弯曲,塔顶有九座小塔。塔身下部已埋入土中,塔顶的几座小塔也已损毁,但原貌依然可见。塔由泥和砖建成,如今高度不足50英尺。这是现存最原始的唐朝宝塔之一,但若不采取保护措施,任由其衰败下去,很快便会彻底损毁。

图532房山北塔。


佛塔融合了中国塔和印度塔的样式,塔身为八角形。高基座分为两层,每层都饰有植物纹样和人物浮雕。基座顶部有两排斗拱。第二层塔檐比第一层要小,二者下方均有两排斗拱。两层塔身四面都有巨大的券门,其他四面有方形假窗,边框为壁柱和嵌条。


塔身上部的球状部分(即覆钵)由一系列细线条组成,再往上是塔刹,上刻九层相轮,顶端为一朵莲花。塔身上部明显为印度风格,与下部不太协调。该塔为砖瓦结构,高250多英尺。


北塔上没有标明年代的题记,但基台四隅各有一小塔,年代均为8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这座塔可能建于唐睿宗时期(公元710年—712年)。

图537B.力士像。


位于第三座小石塔门洞右侧。盔甲装饰华丽,衣带飘动,脚踩一小球。造像高约1.5英尺。


图572A.凌霄塔。


或称木塔,位于正定府天宁寺内。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上,共九层,稀疏的塔檐下是成排的三踩斗拱,塔刹上有九层铜相轮。塔身外层为砖。下面两层八角各有一壁柱,此外没有其他装饰。寺庙建于宋朝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木塔可能也建于同一时期。


图572B.澄灵塔。


位于正定府临济寺内。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上,塔身高而细长,共九层,塔刹高耸,呈圆锥形,上有九层金属相轮。塔檐相距很近,装饰华丽。高高的塔基上环绕着莲花瓣,宝塔就像矗立在花萼中。


寺庙建于东魏,但塔很有可能于明朝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重建,后来也曾经修复过。该塔又被称为青塔,以便与同样位于正定府的木塔、砖塔和花塔相区分。


图578房山南塔。


共十一层,平面为八角形,立于北塔(见图532~534)附近的一处高台上。这是座常见的砖塔,各层之间由塔檐和斗拱隔开。大约250英尺或更高。塔身下部刻有装饰性浮雕,下一页图中展现得更清楚。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此种艺术类型在辽代中国北方地区十分典型。


图593南京栖霞寺舍利塔。


位于山脚下,山上有大量始建于南朝梁代的石窟。这座石塔建于八角平台上,塔身刻有大量人物浮雕和植物纹饰。塔基分两层,上层装饰莲花瓣。上面是一八角须弥座,束腰处正面有八块人物浮雕,转角处有八根宽柱,柱上刻有蟠龙。


基座上方有一台子,托起一朵大莲花,再向上为塔身。塔身主体第一层刻有高浮雕的四大天王和普贤菩萨,站在小隔间中。正面是假门,有仿照铜器样式雕刻而成的铺首(状如狮首)和乳钉(大圆钮)。向上有五重塔檐,塔身相应分成五部分,越往上越小,每一部分都有成排的小浅龛,里面为坐佛。顶部有一朵大莲花。


塔的年代有不同的记载。当地人认为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南朝梁代,其他人则认为塔建于隋朝、唐朝或明朝。我们认为,它明显接近于公元10世纪浙江地区(即吴越)的建筑风格。下面的图片将详细介绍其雕塑的特点和重要价值。

图594塔基和第一层塔身。


可以看到塔基凹处的浮雕和第一层塔身的三面,分别有一天王、普贤菩萨和假门。尽管这些巨大的人物浮雕显得松散无力,但它们依然要胜过明朝的雕塑。在我看来,它们展现了流行于吴越以及宋朝时期的绘画式浮雕风格。

图600杭州灵隐寺石塔。


大殿前面的两座小塔之一。八面九层石塔,高约50~60英尺。各层之间宽大的塔檐下有多层斗拱,八面塔壁中有四面装饰着假门,均为仿木结构。有些假门两侧立有菩萨像,还有几层饰有浮雕佛像和菩萨像。


比如,第四层可以看到骑狮的文殊菩萨和骑象的普贤菩萨。大殿前的两座塔建于公元10世纪。被太平天国破坏后,这是灵隐寺仅存的几座建筑。马伯乐曾在《浙江考古队简要报告》中,简单介绍了杭州附近的一些雕塑。

图617神通寺龙虎塔。


位于济南府以南约30英里。石砌方塔,装饰着浮雕造像。塔基共三层,中间有浮雕造像。塔身四面有高浮雕人物造像、云纹和植物纹样。塔顶分为两层,每层塔檐都由双层斗拱撑起,现已部分破损。塔高度不超过120英尺。

图618龙虎塔上部。


塔身四面的券门两侧各有一尊天王像,上方有飞天、那伽和立于莲座上的小佛。外侧下方为比丘立像,上方为菩萨。塔身四面装饰非常华丽,与早期朴素的装饰风格截然相反。

  山西地区石窟


图25 云冈石窟4 号窟。


中央立柱南面。柱子在这个小洞窟中占据了一半空间,刻有一尊立佛和两尊菩萨,上方有许多浅浮雕信徒。这些造像底部遭受侵蚀,但是上部保存相对较好,是云冈石窟早期雕塑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图41 云冈石窟13 号窟外侧壁龛。


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右手施无畏印。叶形大背光上装饰着小佛和火焰纹。两侧各站一信徒,再远处各有一稍大些的菩萨。龛梁上装饰着很多小壁龛,里面有坐佛。主佛比真人要大,是云冈石窟早期风格的典型代表。

图53 云冈石窟22 号窟。


洞窟前半部分已坍塌,大佛现在几乎处于露天状态。主佛被称为奇迹,即一佛化千佛(见富歇《佛教艺术的早期阶段》)。大佛正在打坐,双手损毁,双腿埋入土中。地上部分高约32 英尺。

图299 云冈石窟8 号窟东壁局部。


图中比丘和菩萨位于东壁倾圮的佛龛和入口所在的南壁之间。造像丰满粗短,头部较大,几乎独立于内壁。菩萨头戴宝冠,衣裙飘逸。比丘身穿右袒式袈裟,衣纹绵长曲折。这两件造像相比窟内其他造像保存得较好。

图223 天龙山石窟10 号窟。


西南角的力士,靠着三叉戟,站在入口旁,已重新上色。这个窟内的造像似乎比1~3号窟的年代晚一些,但是衣褶依然是北齐时期的风格,从窟外两个保存完好的力士可以看出来。

图491天龙山石窟9 号窟。


一组大型造像,分别是十一面观音、骑狮的文殊菩萨和骑象的普贤菩萨,位于同一石窟下面一层。造像粗劣地修补了泥层,某些细节为现代增添,如赶狮子的仆人。造像原本可能雕于唐朝之前,但根据如今的面貌,很难推断出其准确的时间。后壁装饰着许多小佛像,坐于莲座上。

图500天龙山石窟17 号窟


西壁同样是五尊造像。中间主佛结跏趺坐于高莲座上,施无畏印。两侧各有一菩萨,恭敬地站着。再往外各有一菩萨,半跏趺倚坐于高基座上。造像保存完好,与上图中的造像一样,全部重绘。白色窟壁上可以看到彩绘的头光轮廓,以及头光上的彩绘装饰。


  河南龙门石窟


图81 古阳洞南壁正中。


刻有许多小拱形龛,龛内有坐佛,龛楣上大多刻有过去七佛。右上角是一座宝塔,周围环绕着飞天,宝塔的第二层壁龛中是释迦牟尼和多宝佛。

图83 莲花洞内部。后壁中间是释迦牟尼立像(约13 英尺高),背光边缘有火焰纹。佛像左侧立着年长的迦叶,右边的阿难在照片外。顶端可以看到窟顶的大莲花局部,周围环绕着飞天。

图454(唐朝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结跏趺坐于五角台上。两臂和膝盖已经破损,但是上身保存相对较好。僧伽梨完全盖住身体,身前衣纹弯曲舒缓。佛像宽大有力,耳垂很长。


底座刻有人物浮雕,几乎已经完全毁坏,仅四角处的力士尚存残段。佛像很高,因此在我们的图片中,上身显得有点短。头光和身光上,冉冉跃动的浅浮雕火焰纹原本可能涂有彩绘,后来为了搭建顶棚,开凿了一些小洞,这些火焰纹受到严重破坏。头光内环中的过去七佛保存完整。材质是坚硬的灰色石灰石。

图460 (唐朝奉先寺)坐狮。位于图458 的力士脚边, 抬起前掌,大声咆哮。

  山东地区石窟

图338 驼山3 号窟后壁


3 号窟是驼山所有洞窟中最大的一个,形状不太规则。窟门宽约10 英尺8 英寸,窟内最宽约17.5 英尺,从窟门到后壁最深约22.5 英尺。窟顶基本毁坏。同2 号窟一样,壁上刻有大量小坐佛,此外,还有一些稍大的圆雕造像。


后壁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基座正面装饰着许多小坐像。造像右手举起,施无畏印,左手放在膝盖上。衣袍紧贴着壮硕的身体,垂到基座上,衣纹稀疏。造像高达15 英尺。


石灰石稍微着色,呈金色光泽,衣袍上有彩绘痕迹。基座正面的坐像可能是供养人,坐像之间有几块题记,上面写着供养人(多是僧人)的名字,其中还有青州总管平桑公(即韦操——译者注)。遗憾的是这些题记都没有标明年代。

图345 云门山石窟大佛(另一角度)。双手缺失,右手原本举起,施无畏印。衣着像菩萨,袈裟搭在左肩,前胸部分裸露。佛像整体高约12 英尺。材质为浅色砂质石灰石,涂成了漂亮的金色。

图355 (玉函山石窟)最下面一层中间的两个壁龛。


龛内各有一坐佛,今人修补了泥层,重新彩绘,多少有点损坏。两侧各一尊胁侍菩萨。两个壁龛题记上的年代分别为开皇四年(公元584 年)、开皇五年(公元585 年)。

图518 (唐朝神通寺石窟)两个大壁龛。


位于千佛崖西北角,近乎洞窟。其中一个内有一坐佛,真人大小,两侧各有一菩萨一比丘。另外一个是双佛龛(见本图),中间由柱子隔开,左右两部分各有一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结禅定印,造像身后的浅龛内有小佛。这两尊大佛几乎与后壁彻底分开。据左侧壁龛中的题记可知,阿弥陀佛像是显庆三年(公元658 年)青州刺史赵王李福为唐太宗敬造的,并写道:“愿四夷顺命,家国安宁,法界众生,普登佛道。”




—  END 

来源:佛教建筑精选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