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社区公园改造精选案例|城市更新系列四
莫忘初心心
2022年11月23日 09:33:44
只看楼主

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背景,分享不同类型的精彩案例,为大家提供借鉴与参考。 7个社区公园改造精选案例



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背景,分享不同类型的精彩案例,为大家提供借鉴与参考。



7个社区公园改造精选案例

01. 复合型步行体验社区公园绿地| 上海 曹杨百禧公园

02. 斑驳林荫下的曲线广场| 广州 东山少爷南广场社区公园

03.  社区围墙变身 街角线性游廊 上海 昌里园

04. 激活“边角料”空间的野趣花园| 上海 新华路口袋公园

05. 低成本的生态景观营造| 深圳 梅丰社区公园

06. 废弃街角绿地蝶变城市会客厅| 重庆 东原·映阅社区公园

07. 56棵荔枝林的再生| 深圳 中康社区再生理想公园



01 上海 曹杨百禧公园


        
     

     

Atypical Community Park: 

Caoyang Centennial Park

百禧公园自2021年9月建成 来,引起全网广泛关注,其社区环境中的公共空间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嵌合得十分紧密,于已成形的社区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是上海所倡导的15分钟生活圈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上海市普陀区重新规划建设的一个全新的、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绿地。本文通过介绍各节点设计思路,总结城市景观公园设计实践,探寻定量土地上的增量空间模式,从而让设计给城市带来更多想象与帮助。

     

 桥下活动空间 ?朱润资

     

 百禧公园内市民活动 ?苏圣亮

      ▲ 项目空间视频 ?梁俊豪      

     


钢铁绿蔓、潮漾秀谷

——曹杨百禧公园  

 IVE of STEEL, VALLEY of STYLE—— Caoyang Centennial Park 


文/ 刘宇扬 梁俊杰 刘泽弘 孔秋实

Authors/ Liu Yuyang, Liang Junjie, Liu Zehong, Kong Qiushi



原文发表于《AT建筑技艺》杂志2022年3月刊

1.  整体概念与目标 

Overall Concept and Goal

项目基地长近1km,宽度10~15m,前身为真如货运铁路支线,后改为曹杨铁路农贸综合市场。 曹杨百禧公园以“3K”通廊为概念将艺术融入曹杨社区生活,从多维度回应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设计通过挖掘场地文脉、建构空间场景重塑街道绿网,形成“长藤结瓜”般的南北贯穿的步行纽带,进一步拓展曹杨社区的有机更新。

作为曾经的铁路用地和随后20多年的农贸市场,这个特殊的线性空间属于典型的超大城市剩 余空间。它使我们意识到,在熟悉的城市中仍有出乎意料的、蕴藏着惊喜的“边角料”空间,而其再利用是城市发展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的必然选择。

     

 北段曹杨路入口鸟瞰 ?朱润资

 2.  背景与机缘  

Background and Opportunity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规划建设的工人新村,基地所处的曹杨新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进程。 市场沿废弃铁路南北贯穿于紧邻的工人社区,区政府及其街道办为提升区域生活水平与空间品质,将该项目定义为满足未来居民日常文化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园。 


项目伊始仅以两天完成首版方案,再以不足两周时间调整、敲定方案。此后设计调整与深化协 同、施工开挖等工作同步推进。整个项目在一年内完成了从概念方案设计到最终落成投入使用。

     

 全景鸟瞰 ?朱润资

     

 轴测爆炸图 ?ALYA

 3. 设计策略 

Design Strategy

狭窄的场地通过立体的设计手段被赋予3倍的空间延展,成为附近住宅区、学校、商业办公等不同使用人群在不同时段下休闲活动的场所。 一 方面,由于地铁以及周边楼距限制,半地下层的开挖限度被控制在1m;首层向上抬高1.4m,预留出部分底层空间作为社区”收纳器”,提供如艺术展览、社区活动、文创集市等临时性功能空间。另一 方面,为了避免公共空间对周边小区居民楼的干扰,南北贯通的高线步道被限定在3.8m高度。

     

 七夕廊桥鸟瞰 ?朱润资

     

   南段底层开敞空间 ?朱润资   


通过判断具体空间的环境特征,云桥钢构被赋予不同的颜色,以对撞的色彩展现社区朝气。 经过十余种颜色配比方案打样,最终选择在云桥钢结构主体为银色的基调下,内侧喷涂橙色,温和而富有活力。

     

 北段入口曹杨客厅 ?朱润资

     

 北段曹杨路入口夜景 ?朱润资


为与地面之上明亮的空间相协调,1.4m标高以下的半地下空间顶板钢构以银白色为主,内侧喷涂黄白色。与地面以上的银灰色不同,这里的银白色是一种银粉比例较大的珍珠白,色感明亮。这种色彩判断基于空间体验感而非简单的统一颜色, 突破了常规思维。

     

 北段半地下空间 ?朱润资

     

 北段半地下室入口 ?朱润资

     

 北段地下展廊 ?朱润资

     

 半地下室墙身大样节点 ?ALYA

 4. 空间场景 

 Space Scene 

百禧公园全长880m的景观长廊划分为南北两翼,聚合10组场景以满足集会、活动、娱乐、休闲、运动等公共服务需求。 立体长廊以中间的兰溪路为核心向南北延展,串联社区活力,形成互不干扰又交错对话的多维立体空间。

     

北段底层开敞空间 ?朱润资

     

 经典空间剖面图 ?ALYA

     

 北段篮球场活动空间与艺术墙 ?朱润资

4.1 心连心舞台

Stage

公园北段中部区域云桥拓展出心连心舞台,成为北段最大的聚集性空间节点。 心连心舞台连接了云桥两条不同标高的线路,自然形成阶梯,既可供游人驻留歇息,也可作为汇演的场域。阶梯面向东侧的曹杨开放大学广场(原大学停车场),经协商拆除场地上原有几座无证房,连通了百禧公园。设计秉持可持续理念,保留无证房内地面铺装, 将一部分停车场转化成公园小广场,在此举办了2021年SUSAS普陀区主展区开幕式。开放大学广场以简单环保的绿化与铺装满足了多种社区功能需求,除展览开幕式以外,文艺表演、体育锻炼、 周末市集等活动不断吸引居民驻足停留,为更多的事件发生提供可能。

     

 心连心舞台下自然休憩空间 ?朱润资

     

 心连心舞台拱廊 ?朱润资

     

 云桥典型段墙身大样节点 ? ALYA


4.2 彩色拱棚构架   

Colorful arch frame   

心连心舞台西侧是一排连续的黄色轻质拱棚构架,覆以遮阳膜。 在公园内创造一系列这样的构 架用以遮阳而非遮雨:一是在线性的开放公园内强调感受自然;二是技术层面的考虑,遮雨膜材需要承受更多风荷载,无法在建造层面上凸显云桥与拱棚之间轻与重的张力对比,同时拱棚的形式勾起 了我们对铁路的记忆——曾经绿皮火车徐徐驶入月台的场景。不同形式的拱棚以五彩的颜色串联, 并将公园分区——北段端头为蓝色,往前一些为黄色,过街天桥后为绿色,南段中后部为粉色,通过颜色就可以简单地定位所处位置。

     

北段地面景观空间夜景 ?朱润资

     

 不同标高分层空间 ?朱润资

     

 南段半地下室入口空间 ?朱润资

     

 北入口剖面图 ?ALYA

     

南段沙田月台剖面图 ?ALYA

     

 楼梯与廊道顶棚 ?ALYA

4.3 沙田月台

Shatian Platform

南段北端毗邻沙田小学,称为沙田月台 家长们可以在云桥观看操场上的活动、等待孩子放学等。绿色的拱棚与学校的操场、大树形成呼应。月台云桥下部是艺术家JUJUWANG团队的作品《童心湾》,地面铺以木栈道,以流动变化的木饰面构架形成富有童趣的活动区,吸引不少孩童在此嬉戏玩耍。 公园与沙田月台之间的围墙采用通透的钢构,使得师生在校园内也能感受到隔壁公园的绿意与活力。 同时围墙上留有门禁,可由此直接进入公园休憩游玩。

     

 北段兰溪路端小广场与艺术墙 ?朱润资

     

 北段兰溪路端小广场与艺术墙 ?朱润资

     

 沙田月台地面层活动空间 ?朱润资

     

▲  沙田月台下活动空间 ?朱润资


4.4 边界围墙 

Boundary fences

沙田月台的另一侧是规律排布且有缝隙的实墙。 百禧公园边界的围墙是多种类型的有机组合——有水洗石饰面的实墙,有在不同程度上允许视线交流的钢构围墙,也有两者的结合。设计过程中提出了不下10种不同类型围墙与门的组合, 通过与居民讨论、协商,共同设计公园与社区的边界与连接。 有的社区选择实墙、不开门,另一些选择通透的钢构围墙,希望公园的绿色也能渗透到社区,由此形成了公园变化丰富的边界。

     

▲  钢铁廊桥与绿植墙 ? 朱润资

     

▲  南段兰溪路入口 ? 朱润资


4.5 宝特瓶

The BOTTLE Space

“宝特瓶”是公园中的圆筒状玻璃幕墙结构构架,南北段各有一座,用以承载公园内的生态、 装置艺术。 南段“宝特瓶”构架下是一组以不锈钢脚手架和五层亚克力花箱搭建而成的生态装置——“曹杨植物公寓”。这幢“五层小楼”通过把这些植物聚集起来,使其“反客为主”成为公寓的住户,让游人对这些植物,以及自己与植物的关系产生好奇与反思。在这里,植物与人自发建立起极具生命力的共生关系。 我们希望尽可能地增加一些绿化,见缝插针地种一些树、一些草、一些花,让整个空间除了钢铁也有绿意。

     

 南段半地下室入口及宝特瓶 ? 朱润资

     

 南段宝特瓶下植物生态装置 ? 朱润资

     

 北段宝特瓶剖面图 ? ALYA

     

▲ 自然植被掩隐下的南段尽端 ? 朱润资

 5.结语 

 Conclusion 

百禧公园的建造犹如冬天种下的种子,到春天开始发芽成长,最后在夏天陡然盛开。自2021年9月公园建成开放以来,从最初以大型公共活动——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为契机,吸引社会大众的新鲜打卡式体验,到此后各类或组织或自发的社区活动,再到回归日常后居民的常态化使用,这个独特的线性空间经过提升后带来的效应引发了较大的社会探讨,评议的声音多元而真实。随着时间流逝,我们收获的远不止是对空间使用的反馈,还有使用者的态度转变。

     

 中段过街天桥望向环球港双子塔 ? 朱润资


由此对比我们设计的三个比较重要的线性公共空间——吴淞江边的爱特公园、浦东民生码头 贯通、杨浦滨江贯通,后两个也分别作为2017年和 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展场。曹杨百禧公园的设计总结了过往几个项目的经验,同时有别于江、河的独特场景,其所处的环境恰恰是一个充满烟火气,却又容易被忽略的典型社区,是场地中的非典型剩余空间。 社区环境中的公共空间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嵌合得十分紧密,于已成形的社区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是上海所倡导的十五分钟生活圈的有机组成部分。

     

 七夕廊桥鸟瞰 ? 朱润资

     

 南段1.4米活动层与七夕廊桥 ? 朱润资

     

 七夕廊桥结构 ? 朱润资

     

 七夕廊桥大样节点 ? ALYA


巧妙利用场地特质,精细考虑社区环境诉求与居民意愿,再以系统化而有弹性的方式将其实现, 是激发这些剩余空间新的潜力与能量的关键。 因为我们坚信设计需要富有人文关怀,设计和思考的对象并非是冰冷的建筑空间,而是人。特别是在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型城市,高密度社区里缺少充满绿意和复合型的多元公共空间,我们希望通过活化利用城市狭缝以及有重塑潜力的废弃空间,激发社区生活的无限可能。

     

 南段通往三个不同标高层的入口 ? 朱润资

     

 南段望向环球港方向鸟瞰 ? 朱润资

项目信息
         
建设地点: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曹杨路 875 号           
设计单位: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结构机电)          
设计范围:总体规划、建筑设计、灯光设计、标识设计           
设计团队:刘宇扬、梁俊杰、刘泽弘、吴祺琳(概念阶段);刘宇扬、吴从宝、刘泽弘、徐嘉瑞、 赵明明、刘玉、王茵、钱铮、孙宇昂、侯睿菲(深化阶段);刘宇扬、吴从宝、刘泽弘(施工配合)          
项目管理:吴从宝、刘泽弘          
导视设计:萬邦智合 | 聿凡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施工总包:中国中铁市政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           
基地面积:10165m2          
总建筑面积:2892m2          
设计时间:2020.10—2021.08          
建设时间:2021.01—2021.09          



|相关书籍推荐|        

(扫码了解详情&购买)





02 广州 东山少爷南广场社区公园


东山少爷广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口非常独特的位置,一直以来都是东山口商业活力轴与居民生活轴的交汇点,也是公交站点的始发点与终点,更是人们搭乘地铁前往新河浦历史保护片区必经的城市公共节点场所。东山少爷广场2000年经历过一次整饰翻新,十年过去,植物依旧绿意盎然,但广场整体使用品质低下,使用人群单一,公共维护不到位导致景观构筑物区变得消极,成了卫生黑点与治安盲区。



场地流线由枯燥的直线变为更富有探索性趣味的曲线。本次提升改造的目标是能够令更多的社区居民能像使用自家客厅一般使用这个公共场所,即自在又自豪,同时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通过广场游历了解到广州东山地域文化。最终,因为使用人群的增加与多元化,年轻活力与文化传递被点燃,真正激活从一个社区公共节点到下一个社区公共节点的能量传递。


改造前 改造前后


东山少爷广场的景物与人物共同构建了一幅幅立体的,随时间变幻的空间画面,其中树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空间限定作用。小叶榄仁枝干分明,叶片不重叠的特性令阳光有层次地透过,斑驳撒落于地面。人在下部活动,视野通畅。光线经过叶子过虑形成自然美丽的光型图案,空气流畅而不急速,一份舒适而静谧的感觉油然而生。



东山少爷广场有优秀的树顶遮蔽形成的稳定空 间感,有树干作为轨迹参考形成天然的流动感,唯独缺少了树干下面的另一个层次,让人坐下来与之静静相处的内容——草地草地不处于人的脚底,而是“浮起来”,跟人的坐高一致。使用者在坐下时,因为没有背靠的原因,也因为树池尺度的原因,会无意识地向后靠,触碰到草坪。



为了让使用者能更关注到草坪的存在,设计师刻意分出另一个高程,把草坪托举在亮眼的不锈钢圈上,精致地“捧”到了人的眼前。设计师还额外关注到草坪在日夜更迭中的场景变化,夜幕降临,景观照明光晕越发明显,一滩一滩自然散落在弧形的坐凳上。



下班高峰时段过去,城市节拍慢下来,逐渐放下忙碌心情的人们放缓脚步,在这里享受片刻惬意,享受暖光下草坪给予的温柔治愈。场地上部疏透绿色叶片与光线组合的图案感一直是设计师想重点呈现给市民的美好景象。一道光带,一片剪影,一丝灵动……最终设计师把目光聚焦在即作为坐凳同时作为花池围挡的城市家具上。



石材的光面带来犹如水面般对于上部树冠,上部绿意光斑的丰富反影。光洁的质感与弧线的形式语言相搭配,一条浮起来的光影彩带,让原本安静的场所添加了一笔曼妙。城市家具在树荫构建的空间场景中,更像是在弥补低区的空间功能,而不是单纯的,传统意义的作为一种使用功能存在。它们即是坐凳,也是树池,即是开放的公共城市家具,也是空间围合道具,即是行走限定彷如“栏杆”,也是孩童可以踩踏奔跑的“赛道”。



场地上人们独自休闲,三两成趣,低声细语。空间的流动感与人的离散感,区域限定感一并构成了既矛盾又互补的场域变奏曲。这种自然的流畅与变奏与几何线性的形式语言似乎有先天的匹配优势,流畅自然变奏生趣。



场地的模样显然不是被设计师空想出来的,而是场地使用者自发构成了它的初始基因,经过设计者与管理者对多元属性的合理添加,置入时间的变量,并以长期维护,共同监督的使用方式来引导出来的。这样的场地才会在改造后长久获得市民的喜爱,发挥出除了美以外的,更契合未来城市发展变迁的多元使命。


总平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哲迳建筑师事务所
地址:东华东路与龟岗大马路交界, 越秀区, 广州, 广东, 中国
项目年份:2020
建筑面积:898.0 平方米
主创建筑师:王宁、方斐
项目建筑师:林庄、张祖德
设计团队:黄伟朋、范彦钰、梁晋铭、罗智、黄芸衡(实习生)
委托方:广州市越秀区商务局
摄影师:吴嗣铭,方斐,彭铭钧







03 上海 昌里园


   
△ 南段小学对面读书院   ? 梓耘斋建筑    

周家渡街道位于世博园区的南侧,是一片高密度的生活街区,拥有许多非常典型的大型居住社区,呈半弧形延展的南码头路从其中穿越而过。

2018年的拆违整治项目,将南码头路东侧喧闹杂乱的商业店铺拆除清理,在昌五小区的边界处留下了一段350多米长的圆弧形围墙绿地,面对城市形成了一道单调、冗长的界面,而在小区内部也留下数段荒芜、封闭的杂草丛生之地。如何重塑这道城市边界,激活街道生活,成为这个项目的迫切议题。


△ 项目视频   ? 梓耘斋建筑


△ 基地原状,围墙里   ? 梓耘斋建筑    

   

△ 基地原状,围墙外   ? 梓耘斋建筑    


昌五小区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处高密度的居住小区,小区内部并不宽裕的楼间绿地大多用于解决停车问题,并没有为社区公共活动留下空间,居民的日常休闲几乎无处可去。社区围墙的重修,为小区公共环境的修复与改善提供了一个契机,它成为这个项目的设计初衷。


△ 方案生成动图:由于沿街店面的拆除留下内外侧双重界面,重新构想的曲折界线将场地与内部社区、外部街道的空间结合起来,根据场地的特定条件进一步调整的界线现状,并由此发展成为一条行走路线。  ? 梓耘斋建筑    

   

△ 建造过程中的整体鸟瞰   ? 梓耘斋建筑    

   

△ 项目局部鸟瞰   ? 梓耘斋建筑    


从这一角度而言,苏州园林可以为这一项目提供借鉴。沧浪亭面对葑溪的城市界面,由于采用复廊围墙,而显得灵动,富有生气;拙政园东院的波形廊上下起伏,自身就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写......该项目中,作为城市边界的昌五社区围墙,同样有机会成为一处富有生活气息的线型园林。它将使其所处的6至8米宽窄不等的空隙地带,由小区的边缘转变为社区的中心花园。


△ 长卷轴轴侧-整体   ? 梓耘斋建筑    


△ 长卷轴轴侧-北段   ? 梓耘斋建筑    

   

△  长卷轴轴侧-中段   ? 梓耘斋建筑    


△ 长卷轴轴侧-南段   ? 梓耘斋建筑    

   
△  中段公交敞廊   ? 田方方    

   

△ 中段街景透视   ? 梓耘斋建筑    


改造设计首先确立了折线型的游园路径。根据沿街住宅楼的排列方式,围墙内外的树木环境和街道功能,游廊的走向相应地内外凹凸,不仅与小区内部的环境形成呼应、扩展视野,同时也在为街道提供拓展性的口袋空间。这样每一处的段落空间在获得功能性价值的同时,也使小区内外的环境交织起来,无形中消解了围墙带来的隔断感,使这道围墙园林成为内部社区居民、外部街道游客都能获得参与感的中心性场所空间。


△  节点-北段改造前后对比动图   ? 梓耘斋建筑    

   

△ 北部藤架敞廊内景   ? 田方方    


游廊的曲折错动对应着因地布局的场所节点:它们有些是买菜回家的居民的休息敞廊,有些作为小区入口的缓冲地带,有些是提供给放学儿童的读书庭院,有些则成为老年人相聚聊天的街头会客厅。


△ 节点-中段改造前后对比动图   ? 梓耘斋建筑    

   

△ 中段廊架临街空间   ? 田方方    

   

△ 中段廊架内部空间   ? 梓耘斋建筑    


园林中经常采用的因借体宜、随类赋彩的策略,也被用来应对该项目社区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不确定因素。这种策略使得昌里园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居民的意见进行积极调整,也可以将公交车站候车功能等周边因素灵活地纳入其中,但同时也不影响原有的、富有园林意趣的场景。


△  节点-中段设计&实施方案对比动图   ? 梓耘斋建筑    

   

△  中段游廊内景   ? 田方方    


△ 中段廊架内部空间   ? 梓耘斋建筑    


兼具美好愿景和灵活操作的园林策略,在昌里园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呈现。它不仅作为将不同因素融合成一道风景的设计手法,也将因其激发的社区公共活动,为适应未来的多元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  节点-南段设计&实施方案对比动图   ? 梓耘斋建筑    

   

△ 南段游廊与城市环境   ? 田方方    


建筑师:梓耘斋建筑(TM Studio)
地址:南码头路,浦东新区,上海市,中国
项目年份:2020
景观用地面积:2100㎡
建筑面积:景观构筑物790㎡
主创建筑师: 童明,任广
设计团队:郭鴻衢,杨柳新,谢超
业主:上海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人民政府
施工团队:上海浦东新区三林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配合: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摄影师:梓耘斋建筑,田方方







04 上海 新华路口袋公园



设计师希望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创造一个自然且具有诗意的空间,通过空间的力量,将人们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抽离出来,浸入一个静谧的,可漫步、闲坐、观展、赏花的自然花园。



项目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上,道路两旁布满高大茂密的梧桐和绿树掩映的洋房,因此被誉为“上海第一花园马路”。场地是新华路上两栋建筑之间一个长22米、最宽处不足4.2米的弄堂空间,过去是一个路边违建的小面馆,面馆拆迁后,此处就变成了一个闲置空间。因此,新华路街道办事处希望将其改造成一个能为周边居民服务的口袋公园。


▼基地航拍  ?盛松山


▼位于新华路上的入口  ?陈颢

 
初识场地 | First visit to the site

7月末,我们第一次走进场地,半米高的野草从原来的厨房地面中顽强的生长,穿梭于过膝的野草丛中,最大的感受是若能在上海这样快速城市化的一线都市中保留一个公共,开放,绿色的空间是十分珍贵的。
所以,经过和甲方的讨论,我们为这100平米的小弄堂在功能上做了两个定义:一是作为一个为周边社区服务的口袋花园,第二就是形成一个可满足持续展览的街头展廊。我们希望借此,重新激活城市的“边角料”空间,服务于周边居民。

▼改造前的场地  ?周飏


 介入场地 | Design Moves

通过对场地的研究,我们决定通过三个设计动作介入场地:镜面不锈钢系统、耐候钢入口、植物系统。
首先,在内部弄堂两侧墙面上设置了镜面不锈钢系统,这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两边的镜面系统将无限反射中间的小花园,当人从中走过,仿佛步入一个无限的自然花园,从而带来一种在城市中很难得的体验。


▼改造后的口袋公园  ?陈颢

部分镜面系统是可旋转的。当它旋转过来,是一块块可更换的展板,形成一个可以持续提供内容的街头画廊。通过手机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便可进入我们网上无限的展览空间。


▼设计构思  ?水石设计

▼一个装有镜面的街头画廊 ?陈颢

▼展览状态下的口袋公园  ?王琇

同时,两侧的镜面就像一个荧幕,她的反射记录着植物一年四季随时间的不停变化,不同的人在这里与镜面,植物的互动,呈现一道时间性的风景。

▼镜面中的场景  ?王琇

▼镜面中的花园 ?王琇

从城市管理及安全的角度,这个空间原本离城市道路较远且相对封闭,我们希望通过镜面的反射,形成一定的提示作用,避免成为城市犯罪空间。


▼镜面形成的提示作用  ?陈颢

第二件事是设置一个由耐候钢形成的入口,这里布置了一个关于新华路历史建筑的永久展,我们认为整个新华路应该被看成一个鲜活的博物馆,而这里将成为介绍新华路上众多珍贵历史建筑的小序厅。所以,具有厚重感的耐候钢是对历史的回应,同时谦卑自然的介入城市街道界面。

▼口袋公园入口和街道 ?王琇

▼口袋公园入口  ?陈颢

▼旋转门关闭状态下的入口 ?陈颢

▼旋转门打开状态下的入口  ?陈颢

最后是花园里的植物系统。我们认为植物的氛围和维护都是设计重要的切入点。通过40cm以下、40-80cm以及80cm以上三种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建立丰富的层次及与人身体的关系。当人步入花园,过膝的植物会给人较强的包裹感,仿佛步入一片无限的花海。
以鼠尾草、满天星、矮蒲苇、粉黛乱子草为主的花草组合呈现充满自然野趣的植物氛围,成为城市里珍贵的自然景观,鲜活的呈现时间性的变化。


▼镜面中的花园  ?陈颢

▼植物的组合建立丰富的层次及与人身体的关系 ?陈颢

▼花园一角 ?陈颢


 呈现 | Presentation

我们希望呈现一道时间性的风景,她是不断变化的:充满自然野趣的花园,随季节变化呈现四季不同的景致;如荧幕一般的镜面,记录着不同的参与者与空间不同的互动场景;这是一个无限的自然花园,也可变化为提供持续展览的街头画廊。

▼无限的自然花园  ?陈颢

▼旋转镜面系统剖面图 ?水石设计

▼旋转镜面系统剖面图 ?水石设计

项目地点: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359号新华社区青年中心旁
业主单位: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办事处
设计单位:水石设计
标识设计:水石设计 – 平面设计表达室( 张佾媛 陈鹤文 廖强 邵敏 曹瑀 )
设计顾问:沈禾
植物顾问:王文珍
建筑面积:106平方米





05 深圳 梅丰社区公园


△ 项目视频


空置二十年的土地

梅林片区地处福田区的北面,也是“背面”,主要以城中村、老旧住宅和工业区等功能混杂,城市建筑老化,空间品质不高,形成了大量的“城市盲区。



2019年3月经梅林街道委托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发起 “小美赛城市微设计·梅林行动”竞赛,深圳自组空间获得本次竞赛一等奖,并作为设计方全程参与公园的设计与施工跟进。



场地概况

场地现状为空置的钢筋水泥地面,四面被围墙围合,与周边地块存在一定高差。内部被人占用为临时停车场。 场地 垃圾堆放,四周杂草丛生、环境恶劣。


▽  改造前 


▽  改造后 


▽ 场地生长演变  


设计策略

公园的设计以“开放、生态、多元”为原则,对场地及周边进行系统梳理,拆除围墙打开公园的边界,建立公园与城市街道和小区的可达性。



呼吸的土地

现状单纯的硬地面没有办法达到多样性的基础,所以第一步是砸掉水泥地,重新让土地呼吸,才能建立新的生态系统。



利用碎裂的混凝土块进行微地形塑造成为裂缝花园,旧的混凝土块与缝隙中的植物形成和谐的共生。自然野趣的裂缝花园也成为小孩玩耍,追逐的游乐场。



砸掉现状钢筋水泥地,让土地重新呼吸,建立生态的景观基底;完善公园路网及基础服务设施。



考虑周边使用人群设置儿童游戏场地、阶梯广场、文化展示长廊及慢跑道等多元的休憩娱乐场所,将场地变为安全舒适的社区公园,让原本封闭的荒废地转变为活化周边社区的城市公园。



低成本的景观

本项目由于工期短、造价低,所以区别于传统市政公园的大面积石材铺贴、大量大规格的苗木等做法,采用低成本低维护的策略进行设计和建造。



植物设计上,选用规格较小的本土乔木树种,让其自然生长。底层植物选用低维护的观赏草和野花进行自然种植。



社区公共行为多样性

场地改造前这里无人问津。改造后,开放的边界引导周边居民和路人进入公园活动,此提供各类活动,通过场地设计,激活了废旧的场地空间,带动人气,同时给予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造了社区公共行为的多样性。



被砸碎的旧混凝土块当做景观材料,堆砌成微地形裂缝花园;小的碎块用来作为填充石笼的材料;更小的碎块则做为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的地下碎石层以疏导下渗的雨水。


▽ 旧混凝土碎块作为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的地下碎石层以疏导下渗的雨水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深圳梅丰社区公园
项目类型:景观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设计单位:自组空间
主创建筑师: 黄丹霞、梁瑞华
设计团队:黄丹霞、梁瑞华、杜梦碧
业主: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街道办
造价:150万元
设计时间:2019年4月
建成时间:2020年1月
项目面积:4674.35平方米
项目策划: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策划团队人员:刘磊、刘雅、叶颖
代建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艺术策划: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雕塑院)
雕塑装置及艺术家:吕晓正(寻梅)、卢远良(见证)、刘国栋(花开花落)
摄影:梁瑞华







06 重庆 东原·映阅社区公园


   


   


城市更新之后的使用情况,      
这是我们一直在追踪的问题。
     


2020年初呈现的 东原?映阅社区公园      
逐渐成长成为优质的开放社区公园,      
无一不给周边的人群带来良好的人性化体验,      
通过原生态环境的修复,      
与功能空间补充,      
从而构建出独一无二的开放式社区场景。      


这一次,让我们回到原地,      
试着捕获社区生活场景中的一些场景,      
带着回访与记录的心情,      
回顾最具活力的社区口袋公园。      


△  东原·映阅社区公园


池塘边榕树下


尽管时代一直在变,周边的住宅建筑也一直在迭代更新,但这处社区公园的奇妙之处在于,自修复再生以来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不忘呼吁城市生活与自然景观的共享。


自投入使用以来,口袋街角公园不断发生着人与环境相互生长的故事,似乎上演着似乎80后、90后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 如今,在曾经遗忘的角落,你可以寻得小朋友的欢声笑语前去,在与孩童们接触自然的野趣同时,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上房揭瓦下河摸鱼的欢乐童年。


这里生长着高大的原始榕树;远离城市喧嚣的池塘;还有郁郁葱葱的植物园;以及生动的东东马...同时在这堪称“原始”的背后,与之共存的是身为“城市人群”难以接触的新鲜感与参与感。




自然的基底
与场地充分融合的野趣



李嬢嬢:“我们早上都喜欢来这边散散步,活动活动,空气特别好的!”

池塘乐园修复之后,整个原生态的自然景观重新散发了活力。 池塘乐园的出现,得到了许多周围居民的认可,很多人的户外活动都发发生在这里。


如今在池塘乐园,早上不时看到三五打拳锻炼的老人,偶尔能看到也可能出现戴着烫发器的阿姨,和路过的邻居聊起闲天儿。池塘边坐着歇脚的大爷,晃着双腿自在地抽着烟。



赶上放学的时候,爷爷奶奶接完孩子放学,回家路过这里还要让孩子玩一会,玩耍的孩子们欢脱到深入到池塘深处,丝毫没有对这里的害怕。




池塘乐园应该是一处最接近自然原生态的街角公园场景了。自然空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一方面见惯了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纯粹自然的野外空间显得实属难得。另一方面,小朋友对自然好奇天性始终如一,稀缺的自然生态能让孩子自由探索,释放天性,体会到大自然世界的奇妙。



所以一年的时间,吸引了大量的小朋友过来聚集游玩。聆听瀑布的落下的淅沥声音,观察飘在池水面的浮萍,发现池塘里的穿梭小鱼……不亦乐乎。



似乎大家都喜欢闲庭信步,穿梭于池塘之上,夏蝉鸣不停,听取池塘蛙声一片。这里的每一颗植物甚至动物,是人们自然生活开始,是社区公园生活的日常。



这里并不只是小朋友的乐园,来到这里的人,大多是周边居民和家庭。有些居民可能完全没什么事情,也愿意主动来这里没事走走,这也许就是自然空间对人群活动的意义所在吧。



真正满足人群天性的景观还是离开不了自然界的范畴,尽管设计改造的程度非常小,原生态的环境却在在居民眼里,它逐渐成为自己日常生活中可以停留和歇息的惬意地方。


城市意象的活力
常被忽略的“简单的快乐”



马小明:“放学后这里是我们的‘堡垒’,我们要和三班的刘昊然开战呀”

“童享童梦”东东马乐园, 是极具创造性和活力的中心。尤其在夏天的晚上,大人与小孩一起在这里乘凉玩耍,也成为亲子间最佳体验的情景场地。



每当夜幕降临,温暖的社区灯光亮起。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玩耍乘凉,攀爬戏水……城市的生气与活力在这里一览无余。 


△  东东马乐园


也许我们只是营造了一个具象的容器,但实际上使用情况是,小朋友的创造永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有属于他们的独特玩法。我们会发现,小朋友永远不会按“正确”方式的玩游乐设施,走上去的地方他们会爬下来,滑下来的地方他们要跳上去……


正如刘妈妈说,“嗨呀,他们调皮得很!”



另一方面,如果说“东东马”发挥了小朋友的创造力,那么“流水白溪”提供了小朋友充分的行动力。 一种流动起来,相互传递的快乐, 则是这座充满活力的社区公园最有力的注释。


事实上,流水白溪是小朋友与大人一同参与的地方,与水的亲密关系,从来不设限制。我们发现一位孩子的爸爸与孩子一同踏入溪水,玩到衣服都湿透,毫不影响各自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和欢乐气氛。



另外,实际上童梦互动踩水车边是经常排队的,在和谐欢乐的氛围下,大人在上面拼命的踩踏板,冒出来的水花越高,小朋友们越兴奋!你会发现父母陪着孩子的玩乐才是这里最美的风景。


城市界面形态
让自然环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王叔叔:“我每天都 来这里遛狗啊,还给我们家兜兜(金毛犬)认识到了很多朋友。”

社区公园似乎在时间的蜕变中,慢慢融入到这片区域的城市生活形态里。我们在回顾的过程中,场景的气质也越发的成熟。



即便不是特定活动,都是展示着良好的生活化情景:居民的归家路经过遇见熟人闲聊,年轻人带上宠物悠闲遛着狗,或者就是简单散个步……



这片社区公园俨然发展成生活的必要空间,那种参与感是无法代替的,每一处都是润物细无声悄然发生的日常,最终让自然环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 写在最后


城市在时代浪潮里越跑越快,但我们对生活本质的关注也越来越明确。在东原·映阅社区公园,长久以来,我们事实上关注的还是生活中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本身,那种关于城市中回归自然的生活是状态。所以再一次记录了这个项目的生活景象。


城市中的风景,更在乎人与环境留存的记忆。守护城市人群对生活方式的保留与更新,生活也变得更加温情。希望在这里的居民和孩子们,在多年以后能带着的对池塘的留恋和回忆,回想起在这里幸福生活过的记忆和欢乐的时光。


# 设计相关


△  原始场地


△  项目 平面


△  场地激活

 项目信息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重庆东原 · 映阅
项目地点:重庆市渝北区宝圣大道
景观面积:8184㎡
设计时间:2019年10月
业主单位:重庆兴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单位:深圳市壹安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景观摄影:鲁冰






07 深圳 中康社区再生理想公园



项目位于福田区梅林片区,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梅林片区为深圳福田区的老片区,中康公园周边前身为中康玻璃厂及中康生活区,城市的发展使得原有玻璃厂更新为繁华的商业综合体,但周边还是保留了淳朴的居民生活区。


 
▼项目概览  


设计团队为了营造理想的社区公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对场地现有资源进行评估,对积极资源进行归档。希望与社区居民互动,共同设计属于老社区的理想公园。对空间进行梳理,适当的疏伐,形成较好的城市界面,创造易于导入的积极的空间体验。  


▼总平面图


植物上保留长势较好的荔枝树和开花主景大树,疏伐长势差的乔木,清理下层老化地被及灌木。上层增种梅花,下层种植开花、色叶、耐阴的地被和草坪,营造疏林草地及花境景观。  


▼项目鸟瞰,保留原有的荔枝树


改造前入口郁闭度高,可进入性差。改造后入口形象标识感加强,临街面形成较好景观展示面。对现状植物的尊重,设计保留下了场地最宝贵的财富。  


▼改造后的入口空间看向公园

▼入口形象标识形成临街景观展示面


 
中康公园90年代初修建,历经岁月,基础设施已经残破,留下的就是场地56棵荔枝树和若干大树。设计初期,设计师重返场地,进行详细测绘,对成片的荔枝林进行了保留,对重点大树的点位进行复核。疏伐后的荔枝林与重塑的地形空间,形成树林草地的氛围,更加清爽。荔枝林下的活动场地保留南洋楹与构筑结合。设计充分结合现状,空间及设施布置尽量依据现有植物进行借景。因势而为,合理利用场地特性,打造层次丰富的台地公园。  


▼丰富的台地公园空间

▼荔枝林下的活动场地

▼与绿化结合的台阶


作为高差较大的一个台地公园,我们完善了无障碍交通体系,因地就势打造了九曲花街,较好的把场地地貌特色和设计相结合。延续场地记忆,文化元素凝聚社区。以延续场地记忆为原则,尊重场地属性,挖掘公园文化特色。  


▼九曲花街,无障碍交通系统

▼顺着地势弯曲的路径

▼道路细部

▼被保护的树木


运用梅花元素、种植等设计方式展现梅林独特梅文化;运用玻璃块等材料,延续中康玻璃厂的记忆。丰富的活动空间组织,加强社区居民参与公园设计互动。增强公园归属体验感。  


▼公园中的活动场地

▼使用梅花元素的座椅靠背和隔断


中康公园的更新改造,-很好的诠释了在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如何找到最合适的再生模式。根本性的解决社区居民使用功能,合理利用场地的积极因素,适合的融入文化底蕴。真正意义上把老旧的公园进行活化,打造可以链接老社区的-理想公园。  


▼公园中的丰富活动


项目名称:中康社区再生理想公园  
设计方: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19-2020
主创及设计团队: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梅林片区
建筑面积:16000㎡
摄影版权: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
合作方:深圳市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客户: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本文由:景观周 整理编辑,素材源于网络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