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构架建筑 1、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以木构架形态为主体、并存多种形态的多元体系。木构架体系特征:梁柱承重,墙体围护,坡屋顶。 2、两种木构架形式: 抬梁式与穿斗式 3、抬梁式木构架: 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一、木构架建筑
1、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以木构架形态为主体、并存多种形态的多元体系。木构架体系特征:梁柱承重,墙体围护,坡屋顶。
2、两种木构架形式:
抬梁式与穿斗式
3、抬梁式木构架:
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4、穿斗式木构架: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枋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优点: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简化了屋面用料;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局限性: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载。
5、两者互补:
抬梁式:主要适用于官式建筑,适合作为宫殿、坛庙、陵寝、苑囿、衙署、大型寺观、大型宅第等建筑类型,以及北方地区厚墙厚顶的民间建筑的构架。
穿斗式:主要适用于南方的民间建筑以及一些小型寺庙。
第一层次交融:正贴式、边贴式分别用两种构架。
第二层次交融:在穿斗式正贴中,渗入局部抬梁做法。
二、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台基
1、台基的作用
a 防水避潮:结构、生活
b 稳固基础
c 调适构图
d 扩大体量
e 调度空间
f 等级标志
g 独立建坛
2、台基的构成:
a 台明:台基的主体
b 台阶:台基的踏步
c 栏杆:台基的栏杆—台基较高时设勾栏
d 月台:台明的延伸—高等级的建筑才有
3、台明:台基的基座
从样式上可分为:
a 平台式——普通台基,根据包砌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砖砌台明、满装石座。台明的长宽尺寸要求:“下檐出”小于“上檐出”。
b 须弥座:很隆重的做法,主要用于重要组群的重要殿座——属于高等级台基
宋式和清式的比较:
北朝:束腰叠涩
唐:束腰以花贴面,间柱分隔立墙面,壶门雕像精细,生动,开始有枭线(枭——外凸曲线,混——内凹曲线)
宋:达到最复杂的线脚壶门,洞柱、雕饰
清:束腰变窄上下饰以枭混,角柱变为“巴剌马式”
须弥座的雕饰分布:
踏步
1、阶级踏步
汉以前:阶级高宽比1/1或者说1/2;土坯或土。
宋:“每踏步厚五寸广一尺”副子(垂带石)一尺八寸宽
明:象眼平砌(逐步向里深入的三角形)
2、如意踏步:只有踏步不用垂带石,用于住宅园林
3、礓蹉(慢道):砖棱朝上防滑;城门1/5;厅堂1/4
4、斜道(辇道,御道)
汉:左平右槭 唐:辇道正中,两旁踏道。
栏杆(勾阑)
1、沿革
周:卧棂栏杆
战国:实心矮墙
汉:望柱、寻杖,栏板都已具备,栏板分直棂、卧棂、斜格、套环
南北朝:勾片栏板
唐:寻杖、栏板上回彩色图纹
宋:一般用单勾阑,重要的用重台勾阑
清:简化定型,望柱增多,并都加柱头(宋只在砖角处加柱头)
2、勾阑构造
a 寻杖:宋以前为绞角造,宋以后为合角造
b 望柱:断面 — 方、圆、八角、瓜楞 ;柱头 — 莲、狮、云、盘龙。
c 蜀柱:斗子蜀柱、瘿项、撮项
d 抱鼓石:臵于勾阑起止处 — 顶住栏杆,保持其持久稳定,美化栏杆尽端造型。
e 坐栏:飞来椅,美人靠
3、栏杆作用: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台基、丰富剪影、尺度标志。
4、宋、清时期栏杆的比较。
宋式 |
清式 |
|
分件构成 |
构件之间打榫卯 |
除望柱、地栿外其余都制成一体的栏板 |
构件多,分件多 |
构件少、分件少 |
|
体量 |
望柱之间距离大 |
望柱之间距离小,栏板缩小 |
寻杖细长 |
寻杖粗壮 |
|
通透度大 |
通透度小 |
|
风格 |
清秀、清快、苗条 |
庄重、稳定、强劲 |
木材质的权衡 |
真正石材的权衡 |
铺地
原始社会:三合土
周:铺地砖 50*50厘米
春秋战国:35*45厘米地砖
秦:铺地砖,底锯齿纹
东汉:磨砖对缝
唐:斜面磨砖对缝
宋:石灰砌砖
知识点: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