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与心会:一种追求物境与心境交融的风景营造理念*
不忘初心我
2022年11月11日 10:50:22
只看楼主

收录于话题 #城市规划杂志 #城市规划 #继承与创新 1    何谓“景与心会”

收录于话题

#城市规划杂志 #城市规划 #继承与创新

1

   何谓“景与心会”


中国本土规划崇尚立意,注重在风景营造中融入人的思想情感,创造“心中目中与景相融浃”的空间意境。由此形成了“景与心会”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历史文献中亦有“心相孚也,景相契也”“揽景会心”“景与心融”“景会于心”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作为一种追求物境与心境交融的风景营造理念,“景与心会”贯穿在风景评价、提炼、塑造的实践全过程。一方面,强调可观、可游与可感、可悟并重,综合评判所在环境中的特色风景资源,发掘和保护那些赏心悦目、可触动心灵的稀缺风景地;与此同时,强调营造者要置身实地,以身心体悟此景此境,深入辨识风景地所天然具有的空间特质,以之为主题线索,并融合当世功能与精神需求,通过对建筑、配景、小品的统筹经营,塑造富含情感主题的场所意境。纵观各地历史实践,此番风景营造观兼具深刻性、艺术性与人文性;此类风景地颇受历代文人贤士的青睐,人们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千古文章,不断提振空间意境,凸显场所精神。于是,基于“景与心会”而累代形成的风景地,亦往往成为了一地之山川胜景与人文精神集萃交融的诗意空间。

2

  “景与心会”的传统实践


结合历史文献、城市图以及实地调研可知,中国历史上秉承“景与心会”理念的风景营造范例不胜枚举,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江苏泰州,古人于小西湖旁择钟灵毓秀之地,观其“有洲正方”,而营方洲园,“宏而为池,植芙蕖二十亩”,使人“跂而四瞩,心与景会”;湖北蕲州,江心孤岛有“砥柱江流”之势,结合其磅礴景象,于其上立文昌阁,蕲州十景之“浮玉新矶”由此而成,世人于此“赋雄风,歌白雪”而“摹境会心”。

▲  蕲州十景之“浮玉新矶”图 [引自清光绪十年(1884年)《蕲州志》]

湖北阳新,于城北择山、池、竹集萃的风景秀丽之地,营北园,建亭、阁、庵增益其景,遂成一处“冥思涤心”的人文景观; 贵州遵义,结合“千障开宇,三江为襟”之壮景,营建武侯台,增其肃穆之感,令人“登则心目交眩”; 安徽黟县,于屏山上择“左则三峰屹立,右则群岫耸拔”之风景佳地,点缀屏山楼,形成具有“消遣世虑之感”的空间场所,临观者赞曰“景与心涵,心与理会”; 江西宜黄,于凤凰山麓择“狮石山雄峙而拔地,龙须峰夭矫而倚天”的风景壮阔之地,建凤冈书院,塑造地灵人杰之场所,形成“境与心融”之胜地。

▲  凤冈书院图 [引自清同治十年(1871年)《宜黄县志》]

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乡村营建中,人们通过提炼风景资源,塑造场所精神,亦将“景与心会”之要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如陕西富平莲湖村、陕西韩城留芳村、贵州江县占里村等案例,皆颇具深意。 下文从诸多案例中遴选河南淮阳“苏亭莲舫”、甘肃成县“裴公莲沼”、江苏南通翠景楼、河南卫辉霖落山及陕西宝鸡庵里村“资福烟霞”,对“景与心会”的实践要义做以进一步阐释。

▲  景与心会与村落格局示意图(图片来源:自绘 )

河南淮阳,城西北隅柳湖“孤丘高立”之地,有“长堤万树,十里荷花,烟光开敛”之景,日暮朝夕变化尽收眼底,又曾为苏子由读书台,此地“可以娱目,可以赏心”。古人感其情境并加以建筑营造,于台上建“子由亭”,集萃一湖之胜景,亦纪念苏子由在陈授书之心志,淮阳八景之“苏亭莲舫”由此而得。置身其中,可“脱埃氛荡尘器”,有“飘飘然如遗世独立,凌乎云影层波之上”之心境,从而体悟“物与理涵,景与心会”。历代墨客骚人于此游目骋怀,赞其“柳湖台畔夜云平,湖光掩映素魄清”,与湖中美景相得益彰,进一步升华了风景意境。

▲  淮阳八景之“苏亭莲舫”图 [引自清道光六年(1826年)《淮宁县志》]

甘肃成县,城西隅紫金山下“依山傍水”之处,“每夏秋间,绿衣漾波,香风满座,游鱼逐萍藻下上”,颇具情趣。邑人观此雅景,“遂凿池引水,建亭其上,环亭种莲以供赏玩”,赋其“予惟莲,花之君子”之意,名此景曰:“裴公莲沼”,为成州八景之一,又名“陇右小西湖”。身处其地,深感愉悦,情趣盎然,亦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之感悟,可谓“心相孚也,景相契也”。文人墨客来往于此,“觞咏其间”,留下“挽回世态真无计,领略湖光欲上流”等千古诗句,造就了风景与人文交融的诗意空间。

▲  成县八景之“裴公莲沼”图 [引自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成县新志》]

江苏南通,狼山为城南一方胜地,立足山巅“跂而视之”,可览群山“环列森峙,无不翁然”之壮景,“万景奔赴”,令人深感震撼。当地点缀翠景楼,将山河之风光皆萃于此,并“以仪丹楹画栋,通以虚疏窗洞,牖旋以步曲槛迵”,增益其境。世人借其所望气吞山河之景,体会“不自泪以遗后之人,又得藉其无穷之趣”的境界,实现“景与心融”。历代贤人名士于此观览山河,感悟其奇伟磅礴,赞曰:“其胜宜不但如足所涉,目所及焉已也”。

▲  狼山图 [引自清光绪元年(1875年)《通州直隶州志》]

河南卫辉,城西北一山有泉水霖落之景,东临卫水,西傍行山,山中“重峦叠巘,古木奇石,巉岩吐翠,香泉甘冽”,“郡诸山独此最称幽胜”。邑人因景名此山为“霖落”,添以碑志、石幢、摩崖石刻、碑石画像等文饰布置,衍其余韵,使其地“幽胜”之感得以强化。身处其地,初觉震撼,后遍览其境,更觉脱离尘世,“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历代多有文人墨客到访于此,借诗抒情,记有“到来才片晌,顿觉世情休”,愈发提振了空间意境。

▲  霖落山香泉寺图 [引自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卫辉府志》]

陕西宝鸡庵里村,为“景与心会”的一处优秀乡土营建范例。村落周边山形地势显著,南面五指塬呈众星拱月之势,东侧雍水河呈“三曲九弯”状行于崖下。古人领略此景此境,于村东山水汇景地营建资福宫,内立碑石,南立山门,“载植翠贯柏”,故有“烟霞万丈放毫光”之景,岐山八景之“资福烟霞”因此而得。身处其地,深感超脱于尘世。历代文人于此咏诗抒情,留下千古诗文,“雍川秀水藏龙影,资福岚烟伴凤飞”,成就诗意空间,提升风景地人文意义与超脱之感。

▲  庵里村三维格局图(图片来源:自绘)

▲  庵里村鸟瞰图(图片来源:自摄)

总之,“景与心会”作为一种追求物境与心境交融的本土风景营造理念,折射出古人善于将思想情感融注于风景营造中,创造山水之美、历史精神、人文情怀交相辉映之空间意境的人居智慧。继承和弘扬“景与心会”这一本土优秀传统,积极发掘和保护传承那些触动人心的风景遗产,同时在现代规划建设中用心创造可观、可游、可感、可悟的景心交融空间,对于提升城乡人居品质与空间意境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 王树声

图文             

徐玉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讲师 博士研究生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本文通信作者

李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陕西省历史文化遗 产保护传承与空间规划重点实验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产业创新链(群)项目”(2020ZDLNY06-02)资助。          


免费打赏
lijiawei411
2022年11月13日 20:55:24
2楼

中国本土规划崇尚立意,注重在风景营造中融入人的思想情感,创造“心中目中与景相融浃”的空间意境。由此形成了“景与心会”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历史文献中亦有“心相孚也,景相契也”“揽景会心”“景与心融”“景会于心”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