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对于侗族的历史源流,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水稻已有悠久的历史,兼营林业,农林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侗族地区的万山丛岭中夹杂着许多当地称为“坝子”的盆地。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对于侗族的历史源流,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水稻已有悠久的历史,兼营林业,农林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侗族地区的万山丛岭中夹杂着许多当地称为“坝子”的盆地。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
侗寨的房屋建筑,一般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脚楼。一般是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堆放草料杂物。
侗寨一般由民居、鼓楼、寨门、寨墙、戏台、禾仓、禾晾、水井、石板路、池塘、排水沟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和设施组成。
在南部地区,绝大多数村寨里建有供奉“萨”的神坛。祖公建村立寨,首先要择地建立鼓楼和“萨”坛,然后才规划道路、布局民房。
鼓楼是侗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物,一般的村寨建有一座到两座,较大的寨子四到五座。鼓楼是一种木结构重檐建筑,建筑手法综合了中国木结构的“井干式”、“穿斗式”和“抬梁式”工艺。
鼓楼底部一般呈方形,少数呈六面形,中央设有火塘,四周配有长凳,是鼓楼的实际使用部分。多数楼内不分层,贯通到顶。外廓密叠的层檐为装饰性楼层,飞阁重檐,层层而上,气势雄伟。
重檐层数均呈单数,从3层到15层不等,形式有四面倒水、六面倒水、八面倒水等数种,每层都有飞檐翘角,檐板绘有反映侗族风情的彩绘。
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一带的鼓楼多为楼阁型,贵州黎平、从江一带的鼓楼多为宝塔型。从江的增冲鼓楼、三江的马胖鼓楼和通道的马田鼓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鼓楼建筑的杰出代表。
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古代以来,凡聚众议事,制定村规民约,调解民事纠纷,抵御兵匪等重大活动均在鼓楼进行。
逢年过节,迎宾送客,对唱大歌,“多耶”踩堂等均在鼓楼进行;平时闲暇,人们则聚集在鼓楼休息,谈论家常、讲故事,弹琵琶、唱古歌,或说古论今。
侗族是天生的艺术大师,民间工匠的建筑才能十分高超。在侗族木构建筑中,建筑师不用绘制图纸和制作模型,整体构思全在脑海中,仅凭手上把自制小角尺,用一条楠竹制的丈尺和一支竹片洁墨笔,通过手锯、凿子、斧头、木创及长头控镐等工具。
成百上千、长短不一、大小不等的梁、柱、枋、板、眼等,在“木马”上制作而成。对于建筑中各种构件名称,墨师们都烂熟于心。
为使在竖楼时不至混乱,他们使用了代代祖传的“墨师文”作为符号画上标记。设计制造出的式样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设计之精巧,造型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都说侗族有三宝:侗族鼓楼、大歌、花桥。除了鼓楼,花桥也是侗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精华。侗族人民在环绕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过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花桥。
花桥的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结构极为合理。长廊上有供过路人休息的长凳,人们可以在桥上避风躲雨,花桥也被人们,称为风雨桥。
在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
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侗族在其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侗族传统建筑文化充分融合了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文化层面,蕴涵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知识点:侗族的建筑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