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物伸缩缝或沉降缝设置与否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两个相邻的结构物之间由于差异沉降等变形影响其正常安全使用。因此,抗滑桩挂板是否设置竖向缝也是主要基于这个目的。那么,抗滑桩挂板需要特意去设置竖向缝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其原因如下: 1、众所周知,挂板依据其与桩本的相互位置关系,可分为桩后挂板、桩前挂板与桩间挂板三大类。 1)桩后挂板,顾名思义设置于抗滑桩靠山侧的桩体背部,是将挂板放置于桩后,且与桩体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倍的板厚。
结构物伸缩缝或沉降缝设置与否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两个相邻的结构物之间由于差异沉降等变形影响其正常安全使用。因此,抗滑桩挂板是否设置竖向缝也是主要基于这个目的。那么,抗滑桩挂板需要特意去设置竖向缝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其原因如下:
1、众所周知,挂板依据其与桩本的相互位置关系,可分为桩后挂板、桩前挂板与桩间挂板三大类。
1)桩后挂板,顾名思义设置于抗滑桩靠山侧的桩体背部,是将挂板放置于桩后,且与桩体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倍的板厚。
2)桩前挂板,顾名思义设置于抗滑桩靠河侧的桩体前部,是将挂板放放置于桩前,且采用预留筋、植筋等形式与桩体进行连接。
图2 桩前挂板
3)桩间挂板,顾名思义设置于抗滑桩之间,采用T型卡槽、预留筋、植筋等形式与桩体进行连接。
图3 桩间挂板
以上三类挂板连接形式,都是以每两个桩为一个单元进行挂板的设置,这是由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可操作性和桩体的设置形式共同决定了的。
1)对于两桩之间的桩间挂板。无论是现浇板还是预制板,由于各个抗滑桩的分隔,两桩之间天然形成伸缩缝或沉降缝,故不必再刻意去设置。
2)对于桩后或桩前挂板。采用现浇挂板时,如果采用对整个坡体立面,即将全部抗滑桩的前部或后部采用连续浇注,则除了增加没有必要的工程量以外,还由于人为造成挂板出现差异变形而开裂。故工程不会此类画蛇添足式的设置;采用预制板时,由于挂板的运输、起吊装配等限制,也不可能采用“拉通式”设置,而只能以每两桩为一个单元进行设置。这样,也就在每两桩之间形成了“天然”的竖向缝。
当然,以上这种“天然”竖向缝均位于桩与板的交接部位,即桩对板的支挡部位。
2、有没有必要在挂板的中部(两桩间距的一半部位)设置竖向缝呢?有的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到了此类设置。答案也是否定的。这是由桩间土拱效应和挂板的结构形式所决定了的。
1)由于桩间土拱效应的存在,两桩之间的挂板所受到的土压力呈现有限范围内的土压力模型。虽然土拱的形式和有限土压力范围的确定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争论,但其土压力的最大范围是不会超过两桩间距的一半。
基于此,结合工程现场的实际操作性,挂板所受到的土压力计算时,一般按均布荷载考虑,且取两桩之间的距离之半进行保守计算。
2)依据挂板与桩体的连接形式,挂板的结构计算模型一般简化为简支梁模型。即在桩间土拱效应作用下,单位宽度(竖向)挂板在土压力q的作用下,其理论计算简图如下:
图4 单位高度挂板受力简化图
图5单位高度挂板弯矩简化图
图6 单位高度挂板剪力简化图
基于此,如果在挂板中部设置竖向缝,其必然造成挂板结构无法满足弯矩需要,必然造成挂板的损坏或作用丧失。
综上,无论是桩前、桩后或桩间挂板,除与桩体连接部位形成的“天然”竖向缝外,均不宜在挂板的其它部位设置竖向缝。而挂板与桩体连接部位形成的“天然”竖向缝在设置时,宜采用刷沥青、铺牛毡等进行分隔,但没有必要采用沥青麻筋对竖向缝进行填塞。这是因为这个竖向缝可兼作为桩后排水的通道使用。
内容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料推荐:
抗滑桩、板、锚索等大样图汇编
[四川]边坡挂板挡墙结合抗滑桩施工图
知识点:抗滑桩挂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