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正在加快建设。 早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深圳市、包头市、重庆市等11个城市开展“无废城市”试点。
早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深圳市、包头市、重庆市等11个城市开展“无废城市”试点。
之后,由11座试点城市逐步向全国其他地方拓展,全国各地掀起“无废城市”建设高潮,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更是确定要在31个省百余座城市开展建设。
其中,静脉产业园作为无废城市微观形式、又集合各个固废要素,这种减量化、集约化、资源化的静脉产业园模式将成为无废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无废城市”的主要手段 , 因此频频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各地政府的追捧。
近五年来,国家各部委相继发布多个行业政策文件,均提出鼓励和加快建设固废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园区化建设。
如2019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生态环境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128号),提出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为重点,实现源头大幅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 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
又如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 〔 2021 〕 4号文)中提到, 鼓励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再如2021年7月1日国家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置,推动协同处置设施参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管理,保障设施持续稳定运行。
受政策推动,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以垃圾焚烧为核心,涵盖大宗工业固废、餐厨、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综合性产业园区。
以重庆为例,根据最新发布的《重庆市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十四五”期间,打造3个工艺技术水平一流、协同处置效应明显、生态环境友好的综合型静脉产业园。2030年前,重点培育8个综合型静脉产业园。到2035年,全市共打造24个静脉产业园。
回顾我国静脉产业园区发展,大概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也逐渐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从2005年起,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政策。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 275-2006),指导静脉产业园区建设发展。
受政策的推动,
同年9月,山东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规划得到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函同意建设,标志着国内首家现代意义上的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拉开序幕。
我国静脉产业园区自2005年起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在“十三五”期间逐步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建设模式。
由以前的单个项目、单个系统之间循环,到多个项目、多个系统上下游物质能源循环,这在政策中也有体现。
比如2018年,国务院发布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国办发〔2018〕128号中提到,应构建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间资源和能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明确规划将生活垃圾、城镇污水污泥、建筑垃圾、废旧轮胎、危险废物、农业废弃物、报废汽车等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及无害化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范围,保障设施用地。
在“全面垃圾分类”和“无废城市”建设的引领下, 我国的静脉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了以焚烧为主体、垃圾分类资源化为目标、以多种垃圾协同处理处置为手段的建设模式,如下图北京高安屯静脉产业园区、广西南宁双定静脉产业园等。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在《意见》中提出,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静脉产业园区作为废弃物处置及资源化回收的“桥头堡”,在“双碳目标”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将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后,其中含有的金属、玻璃、塑料、油脂等作为资源回收再利用,可以明显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具有良好的碳中和效应。
因此,我国静脉产业园区未来规划设计更要朝着绿色、节能、低碳方向努力。
随着四个阶段发展, 在无废城市建设和碳减排的大背景下,
我国固废静脉产业园区在规划建设中,不仅仅追求园区内部单个项目、不同项目系统之间物质能源循环,如水、电、气、热等互相供给,还有链接园区外部,与整个社会系统建立关系
,追求
项目小循环、
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由低级向高级三个层次的循环模式。
小循环是指园区中单个项目内部的工艺衔接和物质能量的循环。
例如垃圾焚烧发电厂所产生电力可供自身运营使用,从而减少了使用市政用电的费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的中水可为后续的膜处理单元提供反冲洗用水,冲洗后的排污水,将再次进入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项目中循环即本园区内不同处理工艺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包括利用生活垃圾能源的内部综合利用,有机质的内部利用,污水等的集中处理等。
例如园区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发电余热蒸汽用来为整个厂区的采暖提供热源、厨余垃圾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废渣、污泥等送至焚烧厂进行处理,焚烧系统产生的蒸汽送至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用于油水分离,垃圾经焚烧后为本园区各处理系统提供电源
。
本园区的社会大循环即静脉产业园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园区和社会形成一个大的循环体系,即社会流通的商品经过消费,废弃的部分进入园区,经过园区内部处理,形成电力、肥料、金属等原材料返回到社会商品加工体系,经过生产再产生商品,供社会使用。
现如今,我国静脉产业园区已经从传统的环保处理设施
+环保宣教功能,发展成为集环保设施、宣教科研、生态休闲、产业带动、创新创业等一体的综合型生态静脉产业园区。
综合型生态静脉产业园区,是通过利用园区内资源、设施共建共享,在达到节约土地的基础之上,实现内部固体废物综合循环利用,外部资源和能源的输出。
从“熵增”角度而言,实际上也是通过系统开放达到园区内外更有序的平衡,在提高整体节能减排效益的同时,促进区块共存共生,区域共同发展。
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上,综合型生态静脉产业园区应当注重以下几个理念:
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处理、餐厨厨余处理等终端处理设施在园区内统一建设,不仅有利于避免分散建设固废处理设施导致的污染源分散、征迁、管理困难等弊病,而且便于政府对城市固体废物处置和污染物排放的监控,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通过规模化园区化建设,可实现基础设施、防护距离共享,节省建设运营费用,节约利用土地,可避免废弃物处理设施分散选址,降低环保设施选址难度,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园区规划建设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第一要务,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火防涝、职业卫生、逃生疏散等安全生产要素,在规划建设阶段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在园区内打造绿色、舒适、休闲的空间,为员工创造宜居的工作环境,增加文化植入,硬件上环境优美。软件上精神愉悦,体现园区高质量发展理念,形成“邻利型”共享园区。
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建设、远期预留,系统性规划城市各类环卫处理设施,不留缺口,一次性解决城市废弃物处理需求,并通过预留发展空间,满足远期发展需求,实现城市环卫系统的闭合。
园区通过对废弃物的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各项目间的物质能量循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提高循环经济水平。借助园区废弃物处理功能和再生资源能源优势,提升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助力城市实现“双碳”目标。
综合性静脉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园区内统筹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推进报废机动车、废旧家电、废旧电池等城市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将城市矿产变废为宝,转化为下一产业链生产原材料。
从国家鼓励发展,到现在各地主动积极申请建设;
从单个项目、单个系统到涵盖多个项目、多个系统物质能量循环; 从内部小循环到园区中循环,再到社会大循环,过去十余年,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迎来了飞速发展,
解决
城市垃圾问题,
促进物质能量再循环,为建设生态优美绿水青山的中国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