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斑块的分类
小园向前冲
2022年09月22日 14:33:56
来自于生态园林
只看楼主

首先要明确一下斑块的定义。斑块是外观或性质上不同于周围环境(基质),且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非线标地表区域。 (注意,斑块依赖于尺度而存在) 森林斑块中,在一定观察尺度下会细分不同类型的斑块 按照斑块的不同起源,我们可以将斑块分为多个类型。 斑块的起源(类型) (1)环境资源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的起源是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以及镶嵌分布规律,环境异质性导致环境资源斑块的产生。 由于环境资源分布的相对持久性,环境资源斑块相对持久,周转率相当低

首先要明确一下斑块的定义。斑块是外观或性质上不同于周围环境(基质),且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非线标地表区域。

(注意,斑块依赖于尺度而存在)

640.png

森林斑块中,在一定观察尺度下会细分不同类型的斑块

按照斑块的不同起源,我们可以将斑块分为多个类型。

斑块的起源(类型)

(1)环境资源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的起源是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以及镶嵌分布规律,环境异质性导致环境资源斑块的产生。

由于环境资源分布的相对持久性,环境资源斑块相对持久,周转率相当低

图片

(2)干扰斑块

干扰斑块是由于小面积的基质受到人为或自然干扰发生变异而形成的斑块类型;(病虫害、火灾、泥石流、森林砍伐等)

特征:干扰斑块通常由短期局部性干扰形成,具有较高的周转率,斑块存在的时间短,通常恢复也较快。但也存在一些长期存在的干扰斑块,主要原因是干扰反复发生、干扰持续时间长或干扰的强度过大,超出原来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极限(森林开荒形成农田;人工采石形成矿区等)



火灾干扰

640.png

人类开采干扰

640.png


泥石流干扰

640.png


(3)残遗斑块

残遗斑块是基质受到广泛的干扰后留下来的未受干扰的或受到干扰较轻的小面积区域,其形成的机制与干扰斑块恰恰相反,残遗斑块内的动植物群落可内嵌于受干扰的基质内;

特征:残遗斑块与干扰斑块都起源于自然或人为干扰,都具有较高的周转率。种群的大小、迁入和灭绝速率都在干扰发生之初变化较大,随后进入演替阶段;


(4)引入斑块

引入斑块是由于人类的种植或建设活动所形成的斑块,引入斑块其实质也是一种干扰斑块,由于其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范围广,影响深远,因此单独作为一类进行研究

引入斑块可进一步划分为:种植斑块和聚居斑块。

种植斑块是在自然景观中由于人类种植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种植斑块内物种的动态及斑块寿命取决于人类的管理活动,如果管理活动停止,基质中的物种将不断入侵和稳定繁殖,并发生演替,最终导致种植斑块消失。


聚居斑块

    聚居斑块是人类定居形成的,包括房屋、院落、农田建筑和毗邻的周边环境,是受到人类干扰的景观中最明显而又最普遍存在的斑块类型之一;

聚居地是高度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上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图片

图片


(5)再生斑块

再生斑块是指在被干扰并被破坏的地段上演替出的斑块。再生斑块在形式上与残存斑块相类似。但两者的起源不同,再生斑块中物种演替的动态格局与干扰斑块相类似。

(强调干扰后的演替过程)

实例:森林砍伐过后通过更新再现的次生林


(6)短生斑块

短生斑块是由于生物或非生物环境因素正常而短暂的波动引起的、短期出现的斑块。短生斑块相对于再生斑块而言存在的时间更短,周转率更快。

实例:树林中雨后出现的蘑菇群落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斑块的形状特点及其在设计的应用

知识点:生态斑块的分类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