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H值 在实际调节过程中pH值宁愿偏碱而不要偏酸,主要因为偏碱更利于后段絮凝沉淀效果提升。 pH值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pH值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二、进水温度
三、原水成分
原水成分变化对活性污泥的影响如下:
原水成分变化 |
对活性污泥的影响 |
原因分析 |
pH值异常波动 |
抑制生长、导致死亡 |
不适合的生长环境 |
有机物浓度过高 |
造成冲击负荷,沉降性差 |
微生物增长迅速,活性高 |
有机物浓度过低 |
活性污泥易老化 |
食物供给不足,活性污泥死亡 |
悬浮物浓度过高 |
物化段去除不足,活性污泥有效成分低 |
混杂过多固体颗粒,造成活性污泥浓度增长假象 |
进水含有有毒物质 |
活性污泥解体,活性抑制 |
中毒发生,细胞合成受抑制 |
表面活性剂过多 |
池体泡沫过多,冲氧效率低 |
泡沫覆盖池体表面,氧转移率低。 |
四、食微比(F/M)
计算方法为:
NS=QLa/XV
其中:Q—污水流量(m3/d);
V—曝气池容积(m3);
X—混合液悬浮物(MLSS)浓度(mg/L);
La—进水有机物(BOD)浓度(mg/L)。
食微比表现 |
对应沉降比表现 |
食微比过低 |
1、沉降过程可出现活性污泥过多,絮体小 2、活性污泥色泽较深 3、沉降过程较迅速 4、上清液带有小颗粒 5、沉降的活性污泥压缩性好 |
食微比过高 |
1、活性污泥稀少 2、活性污泥色泽鲜淡 3、絮凝沉降速度相对缓慢 4、上清液浑浊 5、沉降活性污泥阶段压缩性差 |
五、溶解氧
1)与原水成分的关系
2)与污泥浓度的关系
3)与沉降比的关系
六、活性污泥浓度(MLSS)
1)与污泥龄的关系
2)与温度的关系
3)与沉降比的关系
七、沉降比(SV30)
影响沉淀效果的因素及处理对策
影响因素 |
原因 |
对策 |
活性污泥浓度过低 |
过低的污泥浓度,使得活性污泥絮团间间距过大,碰撞机会减少,导致絮凝不充分沉淀效果差 |
确认活性污泥浓度与食微比以及污泥龄的关系,并加以调节适应 |
活性污泥浓度过高 |
污泥浓度过高,使得絮体没有完全形成就发生絮体间碰撞沉淀,压缩效果差,易出现翻底 |
用食微比以及污泥龄确定目前污泥浓度是否适合 |
曝气过度 |
曝气过度,导致细小气泡夹杂在污泥絮体中,降低沉降速度,从而影响沉淀效果 |
降低曝气量,并排出污泥老化等增加污泥粘度的因素 |
污泥丝状膨胀 |
膨胀后,污泥絮团间的吸附能力不足以抵消丝状菌产生的支撑膨胀力,导致沉淀速度极其缓慢 |
抑制丝状菌膨胀的方法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叙述 |
沉降过程的观察要点:
八、污泥体积指数(SVI)
污泥容积指数
SVI值 |
产生原因 |
对策 |
SVI>150 |
活性污泥负荷过大,导致污泥沉降性能降低 |
发挥调节池作用,均匀水质提高活性污泥浓度 |
活性污泥膨胀 |
参照膨胀对策 |
|
SVI<50 |
活性污泥老化,导致沉降比异常降低 |
根据负荷调整活性污泥浓度,排出部分污泥 |
进水含大量无机悬浮物,导致活性污泥沉降的异常压缩 |
可适当在调节池投加絮凝剂,并加强排泥 |
九、污泥龄
污泥龄计算公式:
(t)=VX1/24X2Q
式中:V—曝气池容积m;
X1—曝气池混合悬浮物(MLSS)浓度(mg/L);
X2—回流活性污泥混合悬浮物(MLSS)浓度(mg/L);
Q—剩余活性污泥排量(m3/h)
运行中污泥龄的确定方法:
十、回流比
控制回流比依据
回流比表现 |
控制依据 |
判别依据 |
回流比控制在较小值(<60%) |
污泥沉降性能、压缩性能好,降低回流比能使污泥停留在沉淀池时间加长,处于饥饿状态,增强其吸附降解有机物的能力 |
通过SVI值和对SV30沉降过程的观察来评判污泥压缩性能 |
进水流量激增,污染物停留时间缩短,需要减小回流增加停留时间 |
通过监测进水流量判别 |
|
回流比控制在较大值(60%以上) |
低负荷运行,污泥易老化,加大回流抑制老化 |
通过监测进水浓度和观察SV30进行判断 |
进水浓度高,造成冲击负荷,加大回流提高污泥系统抗冲击能力 |
通过测定进水浓度和食微比确认冲击程度 |
|
pH值异常波动的冲击,也需要加大回流,用稀释作用降低pH的影响 |
通过对进水pH值监测确认 |
十一、营养的投加
营养投加不当产生的结果
营养投加情况 |
活性污泥表现 |
营养不足 |
絮凝性差,形成絮体缓慢 |
沉降性差,污泥絮体细小 |
|
在进水负荷不高等其他条件正常时,处理效率下降 |
|
沉淀池出水呈棕黄色,而负荷未见明显偏高 |
|
营养过量 |
沉淀池滋生青苔 |
沉淀池有黑色浮泥 |
推荐资料(点击文字跳转):
某工厂曝气池管道结构工程设计方案图
城市污水处理厂曝气池平面施工CAD图
污水处理厂A-A-O工艺曝气池CAD图纸
知识点:曝气池工艺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