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新内涵与新任务
一道晚霞
2022年08月19日 15:43:47
只看楼主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运用城市设计、乡村营造、大数据等手段,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编制水平”,明确了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手段,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提出“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作为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五大基础研究之一,“将城市设计贯穿规划全过程”。

图片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运用城市设计、乡村营造、大数据等手段,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编制水平”,明确了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手段,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提出“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作为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五大基础研究之一,“将城市设计贯穿规划全过程”。


新近发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进一步贯彻与落实,明确了城市设计方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运用的原则、任务、内容和管理要求,提出“城市设计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强调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理念与方法,起到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支撑作用,是城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新运用和新发展,对指导和规范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以及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拓展了城市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基于以人为本和高品质发展,为公众营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健康卫生和景色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城市空间的功能组织、环境品质、生活格调、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等都是通过城市设计体现并建立起来的。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提出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以及基于本地自然和人文禀赋,协调城镇乡村与山水林田湖草海等自然环境的布局关系,塑造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空间形态,提高国土空间的舒适性、艺术性,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价值。


本次《指南》进一步明确城市设计内涵由“城市”设计,拓展为涵盖城镇、乡村地区的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的统筹设计。强调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进行协调把控。在总体规划的市/县层面,“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强化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的全域全要素整体统筹,优化市/县域的整体空间秩序”;在自然保护地、环湖沿江地带专项规划中,强调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对生态空间与周边城镇空间、农业空间交界处的界面塑造、风貌管控。在用途管制中的城市设计要求,同样强调处理好“三区”的空间关系,“注重生态景观、地形地貌保护、农田景观塑造、绿色开放空间与活动场所以及人工建设协调等内容”。


注重区域层面城市设计的协调性


《指南》中提出,“在都市圈、城镇群层面运用城市设计思维,加强对大尺度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协同构建自然与人文并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在跨区域层面,优化重大设施选址及重要管控边界,明确区域历史文化脉络,强调自然和人文的协调,根据区域空间组织与营造特点,设计共同遵守的空间设计规则。《指南》注重了城市设计在区域层面的协调性,强调在更大尺度与空间格局上的把控,既涵盖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历史文脉传承,又突出自然与人文协调,同时在手法设计上,注重凝聚共识。


突出乡村层面城市设计的差异性


《指南》在乡村城市设计方面,提出“保护乡村自然本底,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田水路林村”景观格局,传承空间基因,延续当地空间特色,运用本土化材料,展现独特的村庄建设风貌”,尤其强调“忌简单套用城市空间的设计手法”。从中可以看出,《指南》在乡村层面城市设计的差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突出城市设计主体的差异性。立足乡村自然本底,尊重历史人文现状,突出地域空间特色,彰显本土文化特征,营造方面提倡运用本土材料。其二为强调城市设计手法的差异性。区别“城”“乡”设计手法的异同,设计过程中需突出乡村城市设计手法的探索与应用,忌生搬硬套城市空间的设计方法。


强调市/县域层面全域全要素统筹


《指南》在市/县域层面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上,提出“强化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的全域全要素整体统筹,优化市/县域的整体空间秩序。”具体反映在全面性和整体性,其全面性主要体现在全域全要素统筹,强调统筹全域整体空间格局,“城”“乡”并重,统筹全域建设空间、非建设空间资源,协调人居环境建设与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的整体空间关系、协调“城”“乡”关系,统筹各类空间资源,明确全要素空间特色的框架下导控要求。整体性则体现在整体空间秩序的优化,提出市/县域更大尺度开放空间的导控要求。在全域范围内全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并划定全域尺度的开放空间,提出结构性绿地、水体的布局建议,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研究,辅助规划形成组织有序、结构清晰、功能完善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


加强中心城区层面分区分级引导


中心城区作为城市设计的重点地区,此次《指南》对中心城区层面的城市设计提出了相对具体的导控要求。除注重空间资源布局与利用、开放空间体系与特色景观风貌系统组织、城市空间品质与活力提升外,此次《指南》更强调城市形态导控的结构性导控与层级性引导,突出分区分级空间秩序的引导性,强调在有条件的市/县中心城区可对重点控制区进一步进行精细化设计。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特色与空间秩序组织提出结构性导控要求。指出“细化落实宏观规划中关于城市特色的相关要求,明确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等特色内容在城市空间中的落位”,加强城市中心、空间轴带和功能布局等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的梳理体现和结构性导控。在空间秩序方面提出重点加强对视线视廊、建筑高度、街区尺度、城市天际线和城市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结构性导控。与此同时,对开放空间与设施品质提升提出明确措施,要求组织多层级、多类型的开放空间体系及其联系脉络,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的集约复合性与美观实用性。


扩充重点控制区的类型与对象


《指南》提出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是对一般片区和重点控制区进行分层控制。其中,“重点控制区”包括“城市中心区、交通枢纽区、商务中心区产业园区核心区、山前地区、滨水地区、历史风貌与文化遗产保护区以及老城复兴区”。尤其《指南》将老城复兴区作为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的重要类型,“以重塑活力、改善民生为主要设计目标”,注重地方文化的发掘、存量低效用地的更新和地区活力的激活,“实现老城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体现了新时代新阶段城市以人为核心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切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与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更高标准要求。


倡导数字化城市设计先进技术的运用


当今世界处于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工业4.0智能化时代,我国也在不断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城市管理部门将城市服务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利用新技术对城市进行塑造,实现智能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有机统一,是新阶段可持续发展、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新需求。《指南》积极倡导在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认知分析与方案制定以及监管监测与公众参等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各个工作阶段加强数字化城市设计先进技术的运用,为现代化城市设计提供高效、即时、全面和智能的数据获取与分析技术,以提高空间治理管控水平。


来源: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知识点:城市设计的新内涵与新任务

从雄安起步区优化方案看城市设计的新趋势...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