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园林概述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撒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
“网师”,就是渔父、钓叟,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潮的意思,是以渔钓精神立意的水园。
园内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为住宅;中部是主园:西部是内园。整个布局以封闭为主,外型整齐均衡。
1 东南代表尊贵的位置A区是礼仪区,大门一轿厅一万卷堂一拮秀楼。
2 西南B区是宴乐区,最初就是乾隆时宋元宗为奉母宴乐而建的。包括灌缨水阁、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和现字画商店。
4 西北部C区是四个书房殿春簃,看松读画轩,集虚斋和五峰书屋。
5 东北D区是居住区,包括集虚斋,五峰书屋,万卷堂,拮秀楼的二层及梯云室和现公园办公楼等。
这些区域围绕着以水体为主的院子布置(内向)。因此,网师园最基本的布局还是很规整的合院式。
网师园中部景区中的山石以黄石为主分为驳岸、花池和假山等三种主要用途,驳岸和花池的高度一般不超过1米,对视体线不会起明显的遮挡作用,其主要作用是限定人的活动区域而保持视野的通畅,同时对建筑基部过于刚性的轮廓线进行缓和过渡,并最终转化为具有自然特色的空间形态。假山除了能限定人的活动区域以外,当高度大于人的视线时还能划分视域形成特定的视线,或是将视线完全隔绝。同时,山石丰富的肌理与光影效果配合植物还能营造出具有山林特色的景观,形成视觉焦点。
网
师园中部景区的水体彩
霞池面积约410㎡占整个景区总面积的
1/4以上
.占北部庭园面积的近一
半。
由于景区
本身面积较小,为了体现水面的开阔感,水面除了被小桥分割出的
水头、水尾
之外基本呈规整的四方形。
网师园中部景区中的水体除了能够起到
分割空间、控制建筑及其他景观要素位置布局
的作用外,还具有良好的
边界柔化效果和景观效果
,同时通过将天空这一园外自然景观,引入园林之内使得园林空间的竖向维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让景区显得更加开阔。
网
师园
中部景区
中由于水面和建筑面积比重较大,绿地面积相对较小,所以植物材料使用量不大,现存的大小乔木共计30棵,超过视线高度的灌木6组。
南部旱庭院种植乔木较多,占30棵中的15棵且种植密度明显大于北部水庭院。
北部水庭院中的乔木主要种植于北侧其中T20与T22两株古树具有明显的单独成景作用。
灌木则相对较为分散主要作用是形成视觉焦点或对视线形成不完全的遮挡或两者兼有。在建筑密度较大的网师园中部景区中,植物材料对建筑空间的柔化作用极为明显,同时还起到了丰富景观色彩和季相变化丰富性的作用。而十些特别高大的乔木则能够弥补外围建筑普遍较低矮的问题对显得过于开敞的空间进行进一步的限定。
网师园分为住宅和庭园两部分,东部的住宅部分占地0.2公顷,大致依序列依次为门厅、正厅、楼厅,其后有五峰书屋和梯云室等精巧玲珑的小院。西部为庭园,占地0.33公顷,这里的布局与住宅部分的布局截然不同,亭、廊、轩、馆或聚或散,皆邻山近水,环池而建。
网师园的总体布局讲究曲径通幽,庭园虽小,利用直路中有迂回,舒缓处有起伏的园路安排,创造意境深邃的气氛。一走进园门,曲廊就将人引向掩映在绿树山石之中的小山丛桂轩。轩名取自北朝诗人庾信《枯树赋》中“小山则丛桂留人”的诗句,意喻迎接、款待、挽留宾客之意。轩的周围,桂树簇拥,佳石耸立。透过花窗北望,可见一座黄石假山云岗,虽不高却气势雄奇,曲径通幽处,山石自开。
循着名为樵风径的爬山廊,向西而后北折,来到“濯缨水阁”。阁前凿一泓碧池,周围缀以山石、花木、古树,倒映在水中,景园十分精致、幽深。水池约400平米见方,集中置于园的中心位置。池岸的叠石层层低下,源头、水尾隐藏于峰回路转之处、水榭花墙之间。四周建筑布置得疏密有致,高低得宜。当游人在幽闭的山石丛林中作了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体验后,游历至此,不禁感到豁然开朗,不仅平添了花光水影的悠悠诗韵,而且还拓展了景物的画外空间。
(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
知识点:网师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