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区水环境规划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Lv.15
2022年07月06日 15:54:10
只看楼主

常见问题:1景投资高、运行费用高、水质维护难;2水利用就是做概念,投资高,实用性不大;3观水面积、深度怎么确定,水质控制及生态修复。一、生态社区水环境规划设计二、水环境规划可实现的目标1 低投入的生态型景观水体;2 低运行费用;3 优异的水质;4 低成本、生态雨水利用措施(LID),解决补水问题;5 高效利用各种水资源;6 与环境景观达到相容性要求;7 满足绿色建筑认证体系要求;

常见问题:

1景投资高、运行费用高、水质维护难;

2水利用就是做概念,投资高,实用性不大;

3观水面积、深度怎么确定,水质控制及生态修复。


一、生态社区水环境规划设计

image.png


二、水环境规划可实现的目标


1 低投入的生态型景观水体;

2 低运行费用;

3 优异的水质;

4 低成本、生态雨水利用措施(LID),解决补水问题;

5 高效利用各种水资源;

6 与环境景观达到相容性要求;

7 满足绿色建筑认证体系要求;

8 完善施工图设计,降低将来在现场的施工协调难度和复杂性;

9 简化管理,方便操作和维护。


三、本模式具体规划及设计内容:


(1)用水规划设计及水量平衡计算

       分析并明确社区及其周边可利用范围内各种水资源的种类、水质和水量,根据社区各用水途径及用水要求确定用水策略及规划,通过水量平衡计算确定总需水量及可供水量等各项水量指标。


(2)景观水体规划

       首先结合项目实际地形地貌和总体规划确定景观水体面积、形状,然后设计水体的标高、水深和河道剖面。同时,通过对水域驳岸合理设计有效控制水体的边界污染,从而使景观水体具备景观性、安全性、功能性和生态性。


(3)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规划

       首先分析雨水所需收集量,然后确定雨水收集类型及其收集面积,最终根据水质要求确定相应的雨水收集方式、净化工艺及其回用模式。


(4)社区安全性规划

       结合项目实际地形地貌和总体规划设计社区及其景观水系的防洪、泄洪措施,以确保社区安全。


(5)外源水体利用系统规划。

       通过分析外源水可供量及其利用水质要求,从而确定水处理量、处理工艺及其回用模式。


(6)中水回用系统规划。

       通过分析中水回用量及其利用水质要求,从而确定中水处理量、处理工艺及其回用模式。


(7)景观水体的防渗处理。


(8)景观水处理系统。

       首先分析景观水质问题及其根源,然后根据景观水体的水质目标确定最佳的水处理工艺,最终根据该工艺要求设计合理的水处理系统。


(9)景观水体的生态系统构建。

       结合生态学及景观学配置合理的水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并达到预期的景观和生态效果。


(10)动态水景的营造。

      根据景观设计要求设计合理的动态水景,以美化社区环境。


四、雨水利用措施

——基于LID的雨水利用技术


LID 英文的全称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

和传统的技术不同的是LID技术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image.png


五、LID技术的效果


利用景观空间直接利用雨水,节省雨水回用成本,雨水利用无需处理费用。

节省了排水的投资费用,比传统排水系统至少节省1/2-1/3的成本。

减少暴雨径流、延迟暴雨径流峰值5到20分钟,减轻排水管网系统的压力并降低排洪投资。

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磷、氮、油脂、重金属等污染物。

降低酸雨效果。

美化环境,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

LID技术包括:自然排水系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生态滞留草沟、绿色街道、人工湖泊。


image.png


六、做法大样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免费打赏
加倍努力
2022年07月07日 08:29:06
2楼

好资料,学习了生态社区水环境规划,多谢了。

lijiawei411:多谢你的支持。。。。。

回复
lijiawei411
2022年07月07日 11:01:09
3楼

水环境规划可实现的目标


1 低投入的生态型景观水体;

2 低运行费用;

3 优异的水质;

4 低成本、生态雨水利用措施(LID),解决补水问题;

5 高效利用各种水资源;

6 与环境景观达到相容性要求;

7 满足绿色建筑认证体系要求;

8 完善施工图设计,降低将来在现场的施工协调难度和复杂性;

9 简化管理,方便操作和维护。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